新时代应急管理的挑战及应对
2021-07-12迟艳艳吴永辉
迟艳艳 吴永辉
1.中共荣成市委党校 山东 荣成 264300
2.赛飞特工程技术集团有限公司 山东 青岛 266100
2018年根据国家机构改革的部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应急管理部成立,推进中国应急管理工作向专业化、集约化管理方向转变,为健全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明确提出,“构建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优化国家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过程中,应急管理体系的完善与否直接影响我们国家的总体安全与永续发展。在新形势下如何正确面对应急管理的挑战,科学应对应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是完善应急管理体系,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
一、新时代应急管理面临的挑战
目前,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已经基本建立,但是中国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时间短、基础弱,在遭遇重大突发事件、重大风险如何有效应对上仍面临不小的挑战。
一是气候及环境变化导致天灾等自然灾害风险增加。近年来全球自然灾害发生数不断增加,由于自然灾害的突发性和严重危害性,给新时代应急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据2019年《气候变化绿皮书》指出,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趋势进一步持续,对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社会的影响正在加速,气候变化对我国的影响总体弊大于利,全球气候风险持续上升,加强气候风险管理势在必行。
二是技术风险及生产事故导致人祸等安全风险增加。在安全生产领域,当前安全生产仍处于爬坡期、过坎期,建筑、交通、化工等行业安全事故频发,城市安全风险大,农村也面临着安全生产隐患。2020年全国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2.74万余人,虽有下降,但是人数仍然不少。在道路交通安全方面,道路交通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常年居各类事故的第一位,已成为最大的人祸。
三是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导致的社会风险不断增加。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加快,人类生活的外部环境已经与以往有很大不同,社会风险积聚,社会安全事件多发。社会矛盾也已经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越来越广泛,对民主、法治、安全、公平、正义、环境等方面的需求不断增加,如果不能及时处理好这些需求,经过量的积累,很容易导致社会事件的发生。
四是非传统领域的公共安全风险挑战不断增加。随着社会的变迁,经济安全风险、金融安全风险、生态安全风险、网络安全风险等非传统安全风险不断增加。非传统安全相对于传统安全点多面宽,且具有隐秘性,广泛潜藏、现实存在于国家和社会的各个领域。非传统安全风险往往是一个矛盾不断积累、性质逐渐演变的渐进过程,一旦量变累积突破临界点,就会质变,极易引发社会恐慌和动荡,给国家发展和民众生活带来重大灾难。
二、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几点应对建议
由于我国的应急管理体系还处在创建初期,还不成熟,这就要求各级各部门、企业和社会要坚持底线思维,强化忧患意识,着力做好体制机制的创新,构建起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
第一,完善应急管理的“一案三制”制度。一案”为国家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体系,确保能够事先做好突发事件的预防工作。“三制”为应急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法制。应急管理体制主要指建立健全集中统一、坚强有力、政令畅通的指挥机构,确保能迅速应对应急管理中的问题;运行机制主要指建立健全监测预警机制、应急信息报告机制、应急决策和协调机制,确保能够有效应对应急管理中的问题;而法制建设方面,主要通过依法行政,使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和法治化轨道,确保能够依法应对应急管理中的问题,使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做到有法可依。
第二,建立专兼结合的应急救援力量体系。要按三个层次建好应急救援队伍,提升应急救援能力和水平。一是建好专职救援队伍,解决应该谁来救的问题。各级地方政府应该配备专职从事救援工作的队伍,平时做好应急救援训练,确保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拉得出、用得上。二是建好专业救援队伍,解决不知怎么救的问题。各级政府要根据自然灾害、事故灾难特点,组建相应的专业应急救援队伍,确保发生不同类型的事件时能有专业的人员指导。三是建好社会化的救援力量体系,解决救援力量不足的问题。专职化队伍的建设成本很高,也不利于资源的最大利用,可以依托企业、学校、社区、机关等基层企事业单位,发动民间救援组织、志愿者积极参与应急救援行动。
第三,加强应急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应急救治。一是避难场所和应急物资储备点建设。充分利用学校操场、绿地广场、体育场馆等共建共享避难场所,在这些场所张贴应急疏散路径示意图,设置醒目的应急标识,方便居民快速、安全避灾。设立基层应急物资储备点,按需储备应急物资,并与相关单位建立应急物资共享机制,开展协议储备。二是提高医疗机构应急救治能力,确保在发生突发事件时能够应收尽收、应保尽保,尽可能最大程度的收治患者。
第四,健全民众应对突发事件的教育机制。我国不少群众安全意识不强,自我防护和应急技能比较薄弱,在遇到突发事件时不知如何应对,导致悲剧的发生。要积极构建以社区、乡村、学校、企业等基层组织和单位为培训重点,通过理论授课、防灾演习等方式宣传应急知识,培养群众应急能力,掌握基本的自救和互救技能。要广泛开展应急管理法治宣传活动,教育、引导公众学法、懂法、守法、用法,自觉成为应急管理法律法规的积极践行者和监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