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抓好梵净山景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
2021-07-12蔡飞驹
蔡飞驹
铜仁市江口县消防救援大队 贵州 铜仁 554300
0 引言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对铜仁、对梵净山保护管理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做好梵净山安全保卫及消防安全巡查工作,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以打造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创建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贵州大健康医药产业示范区、铜仁中心城区“一地三区”为奋斗目标,努力把江口建设成为“铜仁会客厅、贵州后花园、中国最美县、世界名小城”,奋力开启江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1 梵净山景区基本情况
梵净山得名于“梵天净土”,位于贵州省铜仁市印江、江口、松桃3县交界,地处北纬27°49′50″—28°1′30,东经108°45′55″—108°48′30″,靠近印江县城、江口县东南部、松桃县西南部。系武陵山脉主峰,是中国佛教道场和自然保护区,位于铜仁市中部。梵净山总面积567平方千米,遗产地面积402.75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372.39平方千米。主要保护对象是以黔金丝猴、珙桐等为代表的珍稀野生动植物及原生森林生态系统。森林覆盖率95%,有植物2000余种,国家级保护植物31种,动物801种,国家级保护动物19种,被誉为“地球绿洲”、“动植物基因库”、“人类的宝贵遗产”。梵净山于2018年10月17日被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2008年6月30日被评为中国十大避暑名山,中国著名的弥勒菩萨道场,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成员,同时也是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认定的世界自然遗产。2018年7月2日,中国贵州省梵净山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
2 梵净山景区消防安全现状
江口县作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长江中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境内的梵净山自2018年成功申遗和创建5A景区以来,景区游客人数呈井喷式增长。景区内各类安全隐患逐渐凸显,景区管理难度不断加大,体现在景区内民宿、农家乐和宾馆等人员密集场所增多,且多为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村民自建房改建,建筑耐火等级低,消防设施等基础设施薄弱,先天性隐患多;广大经营业主、旅游管理公司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未落实,未开展防火检查巡查,未设置宣传提示标语,景区内建筑用火用电不规范,电器线路的安装与敷设不符合消防技术标准和管理规定;梵净山山脉一代原始森林树木密集,经过常年累计,地面落叶堆积厚度高达1米以上,如遇遗留火种、外来飞火、雷击等情况极易引发火灾。
3 梵净山景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1 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未落实 要做好景区的消防安全工作,增强各单位消防安全责任是首要条件,要进一步推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消防安全工作格局,要严格按照《贵州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落实地方政府的属地责任、行业主管部门的监管责任、景区管理单位和企业的消防安全主体责任。各级政府和各行业主管部门要进一步强化领导责任,加强对消防工作的领导,把消防工作同其他安全生产工作同力度来抓,然而通常在抓经济建设和旅游事业发展的同时,忽视了消防安全责任制的落实,导致景区基础消防基础设施建设和消防安全管理工作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
3.2 消防安全管理制度不健全 景区管理单位未建立健全景区消防安全管理制度,明确景区消防安全责任人、管理人,对新、改、扩建的建筑未及时报住建部门进行消防设计审核、备案和验收及消防验收备案。景区建筑室内装修、装饰只考虑民族风貌,民族特色,忽视国家标准规范要求,大量采用木质结构等易燃可燃材料,对景区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缺乏应有的消防安全教育,致使其管理水平不高,员工不会开展防火巡查,不会对消防器材设施进行维护保养,景区第三产业违规用火用电情况比较突出。
3.3 消防安全主体意识不够强 景区内宾馆、旅社、餐馆、便利店等人员密集场所大都属于村民自建房改建而成,业主为广大村民,消防安全意识淡薄,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基础知识培训,检查消除火灾隐患的能力、扑救初期火灾的能力、引导疏散逃生的能力以及宣传教育培训的能力不强。由于绝大多数场所系村民自建房,主体建筑未经消防审核和竣工消防验收,经营规模也不具备到消防部门办理公众聚集场所营业前消防安全检查的条件,故而失去了事前监督,给经营业主造成了先天性的消防安全隐患,导致部分经营单位在营业后发现消防设施器材的配备和设置不符合消防技术规范要求,疏散通道、安全出口的设置形式和数量不符合标准等历史遗留问题无法整改。
3.4 消防安全宣传教育不系统 景区未通过大型LED宣传屏幕,在旅游重要时段播放消防安全宣传知识,提升人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未设立大型消防宣传标牌,依托旅游等职能部门、管理部门、通过在景区主要路段、入口、乘车场站等处醒目位置设立消防安全知识及提示,营造消防安全文化氛围,未利用景区服务系统、客运车载电视播放消防安全知识,提醒游客进入景区注意消防安全;未设立固定宣传阵地,常态化开展消防安全宣传;未在各服务站、休息点、售票厅等地放置消防宣传资料;未落实景区消防安全标识化管理,在景区宾馆、旅社、公共厕所等场所设立消防安全标识牌,提醒游客注意消防安全。
4 就如何抓好梵净山景区消防安全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4.1 积极向党委政府汇报梵净山自然遗产地景区消防安全形势,争取得到党委、政府的支持。在抓地方经济建设的同时,将消防基础设施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加强《贵州省消防安全责任制实施办法》的宣贯,明确太平镇人民政府、文旅局、景区管理公司的属地管理职责、行业监管职责和主体职责,充分利用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专班力量,对各工作情况每月开展督导检查,并纳入年度安全生产和消防工作目标考核内容。
4.2 具有行政审批权限和执法的行政管理部门,要根据江口县人民政府出台了《江口县小型经营性场所消防安全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和提高江口县景区小场所消防安全管理水平。针对景区内的下店上寨、通天楼等重大风险场所,要按照《贵州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安委办消防安全工作督导反馈意见整改方案》要求,由县应急、消防、公安、住建、工信、市场监管、城管、供水、供电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小组,充分发挥多样化的优势开展综合执法,深入推进小型生产经营场所整治;风险系数大、致灾指数高的场所,发现一家,处理一家,以降低风险、保证安全为重点;涉及数量多、整改周期长、牵涉面广、关系重大、根源复杂、矛盾突出和资金投入大的场所,联合执法小组要久久为功,报请县人民政府制定整改计划,分期分批消除存量。
4.3 加强消防基础设施建设与现代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手段的应用,提升消防综合监管智能化和科技化水平,实现信息化指导下的消防监督管理,提升景区火灾防控水平。设置景区容量2500立方米高位消防水池1个,设置室外消火栓管网,安装室外消火栓;针对景区小场所多为木结构和砖木结构的建筑特点,采取指导服务与监督执法相结合的方式,摸底排查出辖区小型经营场所底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安装独立式火灾报警系统、电器火灾监控系统,配备消防卷盘,逃生面罩和逃生软梯等消防设施。将梵净山景区内高清红外摄像头与独立式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电器火灾监控系统一并接入“智慧消防”综合平台,实施大数据平台远程监控。
4.4 组建火灾巡防队和便民利民服务队,实施景区内场所全覆盖。梵净山管理局依托现有的治安岗亭,与梵净山消防站联设消防便民服务站,由梵净山消防救援站挑选5名形象气质佳,救援技术精的队员组成前置力量小组,在寺庙、索道站、蘑菇石、老金顶、红云金顶以及景区内第三产业场所开展便民服务的同时,开展防火检查巡查;组建5人火灾隐患巡防组,重点对景区商业街及周边民宿、酒店、餐饮、住宅等开展防火检查巡查、消防宣传以及消防技能培训等工作,对游客开展火灾防范教育,引导游客行为规范,增强景区防火意识。
4.5 加强消防宣传,提高广大业主和游客的消防安全意识。景区管理企业通过大型LED宣传屏幕,在旅游重要时段播放消防安全宣传知识,提升人民群众消防安全意识;设立大型消防宣传标牌,依托旅游等职能部门、管理部门、通过在景区主要路段、入口、乘车场站等处醒目位置设立消防安全知识及提示,营造消防安全文化氛围,利用景区服务系统、客运车载电视播放消防安全知识,提醒游客进入景区注意消防安全;在售票大厅、山门广场设立固定宣传阵地,常态化开展消防安全宣传;在各服务站、休息点、售票厅等地放置消防宣传资料;在景区内设置消防宣传主题公园,通过消防安全标识化管理,在景区宾馆、旅社、公共厕所等场所设立消防安全标识牌,提醒游客注意消防安全;运用培训和演练相结合方式,加强景区旅游行业的管理人、保安、服务导游等相关人员的消防安全培训,将消防安全知识纳入导游的职业规范,导游在讲解景区自然风景时,有针对性的进行消防知识讲解提示。
4.6 加快梵净山景区生物防火林带建设,健全完善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地森林防火阻隔网络体系,逐步形成与自然、工程(道路)阻隔相互衔接的林火阻隔网络,提高预防和控制森林火灾的能力。
4.7 做好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准备。贵州三特梵净山旅业发展有限公司、贵州武陵景区管理有限公司与梵净山消防救援站、铜仁市山岳救援专业队加强交流协作,研究制定索道救援、山岳救援应急处突预案,针对常见事故特点开展无预案随机拉动演练,加强联勤联动,建立合作共享机制,全力提升应急救援处置能力。便民利民服务队、火灾巡防队携带山岳救援装备,在开展火灾巡防的同时,实施力量前置,第一时间投入火灾扑救和应急救援战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