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党支部推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讨
2021-07-12韩淑芬张增利李新莉
韩淑芬 张 洁 张增利 李新莉
苏州大学 医学部公共卫生学院 江苏 苏州 215123
2020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专家学者座谈会指出,公共卫生专业教育需要以育人为本,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建设要落脚在人才培养上,落脚在公共卫生教育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上。为发挥“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效应,急需将“思政元素”有机融合到公共卫生专业课程中。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课程思政”建设的基础在“课程”,重点在“思政”,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公共卫生专业课程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其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课程思政”的要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如何开展“课程思政”,如何挖掘每一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并融入“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充分体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和教师的育人主体责任;如何加强专业课的“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建设,充分构建“全课程、全员育人理念”建设是公共卫生专业教学改革所面临的重要挑战。2018年,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全面启动党建质量年。作为高校实施“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引领者-高校教师党支部,能正确把控各类课程中的“课程思政”核心价值观,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高校党支部理论优势、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制度优势、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内化到支部建设的各方面、各环节,保证“课程思政”工作的有力推进。本文探索了高校教师党支部如何推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
1 公共卫生专业概述
公共卫生专业是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从群体的角度探索与人类疾病和健康相关问题,主要包括劳动卫生与环境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流行病与卫生统计、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等专业。公共卫生不同与普通的医疗服务、临床治疗,而是重在通过预防、监测、宣教等方式促进公众健康。公共卫生是公共事业,需要人人参与。新冠肺炎疫情的发生,暴露了我国在重大疫情防治体制机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等方面存着明显的短板,尤其是公共卫生专业人才缺乏。公共卫生安全是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公共卫生事业是全球都要强化的健康板块。习总书记在全国卫生和健康大会中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公卫人”怀揣“治未病”的初心和使命,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确保人民生命健康。
2 将“课程思政”融于公共卫生专业课程的意义
2.1 “课程思政”形成了“全员育人”格局,是新时代高校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 “课程思政”的概念最早由上海市委、市政府2014年提出,其价值在于实现立德与树人、育人与育才的有机结合,各类课程隐形教育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显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专业课程教师队伍与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的有机结合,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推进“三全育人”的重要环节和体现。目前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中,虽有开设了思政相关课程,但思政元素的辐射力不够,未能贯穿预防医学生教育的全过程[2]。大部分学生只关注专业理论课程的学习,忽视了思政教学课程的学习,甚至认为思政教育对将来的职业生涯没有太大用处。作为“公卫人”,应该不忘“治未病”的初心,积极投身“全方位、全生命周期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事业中去。因此,在公共卫生专业课程中融于人文素养和德育元素,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弥补“公卫人”思政素质教育短板的有效途径。
2.2 “课程思政”的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天职。高校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两大群体,高校教师要解决好“为谁教、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学生应该解决“在哪儿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做什么样的人”。“课程思政”作为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的创新理念,是对课程政治价值和知识价值要求的集成与升华。公共卫生是关系到一国或一个地区人民大众健康的公共事业,医学院校的公共卫生专业包括环境卫生、食品卫生、职业卫生、传染病防控等,这些都与人民健康息息相关。将“课程思政”的理念巧妙的融入到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导向,能用辩证的思维分析国家相关的公共卫生政策和社会热点问题;能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引导老百姓科学的看待一些公共卫生问题(如频率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环境污染事件等),不要因一些负面报道或错误报道给身心健康造成危害;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想共鸣,更深层次地认识“公卫人”的责任和使命,从而增强公共卫生专业学生的专业认同感、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最终确保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公共卫生事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3 “课堂思政”有利于增强高校学生的理想信念,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课程思政”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方面、各环节,并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的课程目标,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性思政[3]。“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改革方式,绝非呆板地和机械地将“引领价值”等理论内容作为课堂引入其它专业课程,而是要多种教学方法、模式相结合及多元实践渗透,充分利用智慧课堂、互联网资源、PBL教学案例等相结合的互动式教学,使学生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也使得思想教育工作更接地气、根据有活动,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课程思政”教育效果[4]。公共卫生专业实践性很强,需要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针对一些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需要进行翻转课堂、互动式课堂,引入“生问师答”“生教师问”等新型教学形式,形成一种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相结合教学模式。
3 高校教师党支部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引领者
3.1 高校教师党支部为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全面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提供重要组织保障 学院统筹领导是高校教师积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心骨[5],高校教师是落实“课程思政”理念的直接实践者,高校教师党支部是发挥“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引领者。教师党支部处在立德树人工作的最前沿,能在引导党员教师思想、规范党员教师行为、关心党员教师日常以及树立党员教师典范上发挥突出作用。“教育者先受教育”,教师党支部要引导教师把教书育人和自我修养结合起来,坚持正人先正己,正己先正心,真正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公共卫生专业的学生大部分是被调剂到该专业,认为公共卫生专业没有临床专业前景好;对公共卫生专业不够了解,这就需要教师党支部加以正确引导,帮助他们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同时,“千禧代”学生成长在一个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和社交媒体伴随他们成长,与以往大学生相比有其自身特点,如,心理承受能力比较脆弱,遇到挫折无法应对等,更需要加以正确引导。
3.2 高校教师党支部有助于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和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在教师,教师是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质量的决定性要素[6],可很多教师不知如何将思政的内容融入课堂,只能生搬硬套地做到课程+思政,没有好的“思政”教育功能,课程教学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从而导致课程教学中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与价值引领之间的割裂甚至冲突。要做到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有效地与思政理论课同向同行,实现“课程门门有思政,教师人人讲育人”,就需要教师党支部积极参与到“课程思政”建设中,帮助高校教师挖掘思政元素,把控该课程思政核心价值观,引领教师对师德师风、教书育人等相关内容学习,增强课程思政育人的信心。
4 高校教师党支部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目前存在的现实困境
深入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注重“靶向治疗”,避免思政教育太过生硬与突兀而引起学生反感。目前,高校教师党支部推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主要面临的困境主要包括:高校教师党支部工作存在重业务轻党建,导致党员老师思想政治工作薄弱、党的意识不强、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不突出,导致“课程思政”育人功能无从发挥;高校教师重科研轻教学,意识不到“课程思政”的重要性,部分党员老师自身思政修养不高,不能正确的把思政思想传递给学生,出现了思想政治边缘化现象;当今学生的个人主义和利己主义尤为突出,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强烈的冲击,容易导致学生轻视思政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的体制机制有待完善,考核评价和保障激励体系有待健全。
高校教师党支部推进公共卫生专业“课程思政”建设,难在落实,重在运行,贵在协同。教师党支部要聚焦公共卫生专业学生这个中心,始终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以科学的知识和正确的价值观教育塑造学生,以理服人、以行引人,润物无声地给学生以人生启迪和精神力量,发挥教师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让教育者先受教育,凝聚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为国家培养出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公卫人”,确保人民生命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