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核心课程的教学体系研究与启示
2021-07-12徐庆宏EllenNeises
徐庆宏 (美)Ellen Neises
XU Qing-hong,(United States)Ellen Neises*
1 宾夕法尼亚大学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课程总体教学体系
1.1 教学体系的演变
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风景园林系在美国乃至世界风景园林界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自1924年创办以来,成就了众多优秀的设计师与行业领军者,他们在实践和理论研究上推动着行业不断进步。宾大的风景园林教育体系始终顺时而变、顺势而为,其教学思想也在传承中不断创新。第一代领军人麦克哈格(Ian McHarg)在宾大奠定了风景园林设计和区域规划的课程体系。他将风景园林设计的着眼点从当时盛行的小尺度的城镇设计,转移到大尺度的区域规划,将生态学和社会学结合到了区域规划设计当中,拓宽了整个专业的视野和学科的边界,更加强调跨学科的合作和新的教学方式[1]。20世纪末,詹姆斯·科纳(James Corner)主导的新教师团队,将景观都市主义(Landscape Urbanism)[2]的价值观带入新的课程体系当中。为顺应后工业时代的发展,城市和景观之间的关系更加受到重视,风景园林系在生态规划课程的基础上加入的城市设计课程,使学生的风景园林知识架构更加全面。现今,麦克哈格门生、新任院长弗雷德里克·斯坦纳(Frederick Steiner)又提出了新的宣言—生态都市主义(Ecological Urbanism)[3],在理论上扩充了教学体系的内涵。
1.2 课程教学体系的横向与竖向逻辑
目前宾大风景园林系仅有2个研究生项目,一个是针对非风景园林或建筑学学位学生的三年制(MLA1)课程,另一个针对具有风景园林或建筑学学位学生的两年制(MLA2)课程。以前者为例,针对3个年级的学生,宾大提供了编号为LARP-500、600、700的相关课程。这一系列的课程从设计实践的角度出发,无论是横向还是纵向而观,都有极强的逻辑关联性(图1)。
图1 三年制(MLA1)硕士课程逻辑关系图
在横向层面,宾大课程最大的特点是“1门核心课+3门辅助课”的设置,每一学期由1门最重要的设计课领衔,配以工作坊、理论课和媒体课,构建出宾大风景园林教育的课程框架。其中,设计课由国际一线风景园林师亲自教授,带领学生进行设计实践;工作坊包含了工程建造技术、植物景观设计等课程;理论课介绍当代风景园林理论及世界造园历史;媒体课主要为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设计表达、模型推导及和风景园林设计相关的电脑软件。
在纵向层面,3个年级课程相互衔接,循序渐进。500系列课程强调基础教育与对于设计的感知;600系列课程通过生态规划与城市设计,教授学生如何合理地对场地进行介入与干预;700系列课程更为自由,鼓励学生探索自己未来的研究方向。并且,课程采取以下5步来逐渐训练学生的专业素养:1)发展学生的视觉表达与动手能力,通过观察、绘画、制作模型等手段来训练其感知和记录场地的能力;2)训练学生如何在各种尺度的空间或瞬时效应中构建设计的能力;3)学生在设计中通过特定的技术手段与方法来回应并加强特定的场所特征;4)通过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推断力,使其基于场地的历史脉络和现状,设想出场地未来切实的可能性;5)在一系列的尺度中,用革命创新的手段来干预或重组生态和人文社会系统。
2 2019年度LARP-601核心设计课:纽约转型教学过程
2.1 背景与主题
LARP-601设计课可以说是宾大风景园林教育体系中最为核心的一门,以高强度的工作量和富有挑战的设计过程闻名。601课程的主题每年都在变化,但其核心始终是通过区域尺度的生态规划设计,来培养学生在区域尺度上的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与空间组织能力。2019学年的主题为“纽约转型”(New York Transition),这一议题的基础是纽约州最新的气候领导权与社区保护法案(Climate Leadership and Community Protection Act)[4]。该法案提议纽约州在2050年实现温室气体0排放的目标。这对纽约的能源与经济发展架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未来20年中所有化石能源发电项目都要转型升级成碳中和的能源项目。新的法案对于风景园林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纽约州亟需更多创新型的可再生能源景观来替代化石能源以及核能景观,并且在能源结构、经济模型、生态格局、政策法规等多方面做出协调与改革。
2.2 设计内容与场地
纽约转型设计课(New York Transition Studio)将致力于培养学生关于区域分析、场地设计、项目概念和资源重组的技能。国际一线的导师带领学生重新思考与定义景观的类型学(Landscape Typologies),包括生态、游憩、工业、农业、绿色基础设施、遗产保护相关的景观。其中主要的2个目标为:1)培养最优化改造场地的设计意识;2)探索未来生态设计与大尺度景观的研究方法[5]。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探索更多的是在不确定性中寻求一种瞬时模型(Models of Temporality),而所谓的不确定性包括了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市场变化、景观演替、历史发展和未来需求等。这也符合景观都市主义的认知,即景观是设计动态的自然过程和城市形态之间的关系[6]。
LARP-601设计课主要要求学生在2个尺度上进行操作实践。一个是在区域规划尺度上,需要学生自发地对地区的问题和机遇进行分析挖掘,并且求索出未来可能的设计议案。随后操作尺度被推进到空间设计尺度。学生在研究了教师提供的5个不同类型的后工业场地后,将基于区域尺度的研究成果与论证具体运用到其中1个场地中。
2.2.1 大基址
区域分析规划尺度上的基址选择在了纽约哈德逊河(Hudson River),这条河连接郊区与大都会区,是纽约经济命脉,也是一条重要的能源、生态、交通廊道。河沿岸有无数后工业遗留场地与能源相关的产业,提供了无限项目实践机会。同时,哈德逊河流域也是一个“科创河道”(Tech Valley),近年来有不少和纳米科技、生物科技、生命科学等相关的企业与科研院所在该地区落户,致力于孵化未来的新型产业。
2.2.2 小基址
在哈德逊流域范围内,导师提供了5个具有巨大改造潜力的场地,分别为丹斯卡曼(Danskammer)发电站、印第安岛尖(Indian Point)核电站、金士顿(Kingston)AVR矿坑、金士顿技术城(Tech City)、纽堡(Newburgh)水岸线。导师同时提供了3个项目潜在发展方向:1)化石能源工厂的后工业改造;2)可再生能源景观;3)环境适应性景观与固碳景观[5]。这3个类型的景观和纽约气候领导权与社区保护法案的要求高度契合。
2.3 教学过程
2.3.1 宏观尺度的区域性研究(第1~3周)
这一阶段,学生需要对哈德逊河地区提出与场地契合的未来能源转型的观点和企划。这一系列的研究基于可量化数据与具体空间,通过对地理空间数据、社会人口统计信息、政策法规等资料的分析和研究,绘制出地图来探索区域未来的可能性。在3周的研究中,学生会发展出自己的专项研究方向,例如绿色农业、能源网络、生态敏感性、可再生资源,这直接影响到后续场地设计的发展方向。
2.3.2 基地考察(第4周)
所有学生将会参与为期3天的基地考察,每个人可以选择去5个场地中的1~3个进行考察与走访,最终确定选址。值得一提的是,在走访过程中可以直接与当地的规划局官员、专业技术人员、NGO组织志愿者、居民交谈并且交换意见。
2.3.3 基于场地的大尺度设计(第5~16周)
在完成区域分析、场地走访、社区调研后,导师要求学生提出场地的设计宣言和功能建议。随后学生将基于自己的兴趣点,对场地的具体设计提出方案。新的设计方案是对场地大尺度、全方位的思考,项目类型只要符合0碳法案的标准即可,可以是大型公园、混合用途绿道、保护与发展框架、自然资源电池、景观基础设施等等。而无论项目的类型和尺度如何,都要求对项目场地在空间上有清晰界定,即所有的研究分析和设计最后都要作用到场所上。
3 宾大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核心课的教学特点
3.1 侧重让学生学会全局思考,重视立地实践
LARP-601的教学侧重点体现在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导师引导学生从区域的尺度上进行规划设计的介入,通过挖掘开源数据库中的GIS数据来发现和分析问题,并且权衡出其中的主要及次要矛盾。在场地走访中,学生学会如何和场地相关的工作人员进行沟通并且获取信息,这些一手信息将成为数据的有力补充。在坚实的前期研究基础上,导师也会引导学生从大尺度开始,逐渐构建出设计的概念和逻辑,一个正确的发展方向远比场地设计本身更有意义。区域规划所重视的是如何让学生跳脱出固定的场地边界,思考如何通过规划和设计构建起新的生态系统,这种生态是广义的生态,强调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之间的一种交互关系。这训练了学生的大局观,并为地区提出未来发展的蓝图。
微观上,课程教学首先侧重的是如何制定有效的设计策略,这种策略不是浅层的展现,而是需要通过跨学科的研究来探讨和场地具体问题结合的可能性,例如何种植物或技术可以解决场地的污染,什么样的新能源科技能够有效驱动产业的转型。第二是空间具体的设计,在保持流线、功能、形式、尺度的合理性下,学生们将思考如何从宏观到微观让设计概念保持一种连贯性,新的设计是否有机会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地标来激发场地活力,场地能否作为催化剂反作用于大尺度的规划体系。第三是思考能否促进景观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例如,农业景观由于不同农作物肌理的出现,具有很强的平面构成感,这种平面艺术代表的是一种农耕式的审美[7]。结合对所在地农耕周期、作物形态、耕作机制与方式的研究,思考这种肌理在人为控制下能不能成为一种视觉上的景观图案,如何在固定作物和临时作物配合下定义景观的动态性。
3.2 教学团队基于学生成果的反馈
除了中期和期末答辩外,每隔几周都会进行定期的评图活动,不同背景的嘉宾将给予同学有效的反馈和建议。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以下几点:
1)设计逻辑与图纸表达清晰
宾大导师对于设计逻辑的重视远远高于图面的表达。每一个任务环节在逻辑上都会清晰地指向下一个过程,逻辑链条的通顺是方案可行的内核。而设计图纸必须清晰地表达出态度和观点,图纸不一定要复杂花哨,简洁明了更能体现设计师所想传达出的观点和态度。很多时候一张可读性高的图比一张视觉上好看的图更能获得老师的青睐,由此也可看出宾大设计的务实性。
2)方案开发必须具备合理性和可行性
虽然只是课程作业,但在进入设计前,必须要用能够量化和具体的数据支持设计立论,无论是开发的强度还是介入的尺度都需要经过严密的逻辑验证。在设计层面上可以有美学上的自由,但是在规划层面上必须保持严谨的理性。导师提倡学生尽可能多地考虑经济上的可行性,实施上的落地性和文化上的在地性。这也是学校会请场地相关的甲乙方来评图的原因—能让学生在正确的轨道和方向上进行发力。
3)未来的风景园林设计将是一种过程的设计
在设计过程中,导师始终在问学生什么是瞬时的,什么将是永久的。景观的设计应该是对一个现象动态性的捕捉而不是静止的描摹,具有可持续性与弹性的组织框架远比静态的平面要有效得多。未来的城市与自然空间,将持续处于不确定的变化当中,设计师需要更多思考设计的迭代和演变的过程。平面图不是万能的,因为平面图过于静止与理想化,无法促进学生思考设计在不同阶段上的变化。导师鼓励学生先通过更多抽象图解来推敲设计,再对未来重要的时间节点做具体的设想。
4)所有的设计策略必须作用于具体的空间当中
虽然601设计课是从区域的尺度进行介入,但是最终成果还是体现在具体的场地设计中。无论设计策略有多复杂,设计概念有多前卫,其最终指向都是实体的而不是虚拟的空间,并且要将议题控制在风景园林学科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对于地形复杂的场地,导师重视高差的设计,工作坊和媒体课程的老师也会协助同学来完成和等高线相关的工作,为设计策略的执行提供了可靠保证。始终关注场地是宾大一直的追求,也是风景园林师立身之本。
4 LARP-601核心设计课的教学启示
宾大的风景园林核心设计课最值得借鉴的是其在横向与竖向上与其他课程的联系,从宏观到微观,全方位的培养了风景园林师的专业能力。横向上,以设计课为核心展开的多元课程,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竖向上,递进式的课程设置,调控好了最佳的学习节奏,让学生在拥有扎实基础的前提下能够自主提升。LARP-601核心设计课最为灵魂的是它始终随着宾大风景园林思想演进,最早可以追溯到重视人文社会系统和自然系统结合的麦克哈格大尺度生态规划时代[8]。现在的601课程建立在詹姆斯·科纳教授的景观都市主义理论之上[9],由实践经验丰富的艾伦·内瑟斯(Ellen Neises)领衔,始终紧密结合社会热点问题,提倡风景园林与区域的经济、基础设施、科学、社会、文化之间的联系。始终强调基于场地的设计是601课程,也是宾大风景园林的灵魂,务实高效的设计价值观深刻的烙印在每一位宾大学子的骨骼中,也让宾大学子成为雇主的首选,为世界范围的生态建设和城市化运动做出了重要贡献。
笔者经历了中西方风景园林教育,认为宾大风景园林核心课有许多方面值得国内借鉴。首先,国内核心设计课占总体课程的比重可适量提高,精简专业课程。各类专业课程在内容上应该相互联系并且有效配合核心的设计课,期末为设计课最终作业腾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其中。对于课程作业应该强调逻辑合理性,注重图纸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课程的主题也应该更加顺应时代发展,尊重但又不拘泥于传统。而对于教学导师的背景选择上,可以邀请更多具有“实战”经验的导师作为外援,并且鼓励跨学科的交流。在场地的具体设计上,淡化场地红线的概念,鼓励学生突破边界思考,让景观成为可以和外部联动发展的催化剂。而在未来更加不确定的气候变化、城市化、文化演进等问题的压力下,如何更进一步创新教育方法,让学生具备更加开阔的视野和专业能力,将是中西方风景园林院校一致的追求和信念。
注:本文图片为作者自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