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骶髂关节CT 分级标准在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021-07-12孙中显
孙中显
濮阳县人民医院影像科 河南濮阳 457100
强直性脊柱炎(AS)是一种以关节强直为病变特点的慢性炎性疾病,由于其临床表现不具特异性,大多患者初期仅会感觉到腰背疼痛,但当其累及骶髂关节时,可能有致残的风险[1]。因此,准确识别此类患者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的异常,对于疾病的诊断至关重要。本研究将以3 种不同的骶髂关节CT 分级标准对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影像学数据进行评价分析,探讨各种分级标准的应用价值。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批准后,选取本院2014 年3 月~2019 年3 月行骶髂关节CT 检查的患者1357例。女性854例,年龄(36.58±4.33)岁,男性503例,年龄(32.18±4.56)岁。
纳入标准:(1)因腰背疼痛而行骶髂关节CT 检查;(2)所有的患者接受检查的CT 机是同一台;(3)检查者配合度较高。排除标准:(1)年龄<18 岁;(2)骨骺未闭合者;(3)骶髂关节区有人造物体植入者。
1.2 方法
1.2.1 所有患者的骶髂关节CT 检查均由GE16 排螺旋CT 机完成,全部影片均由一个接受过风湿专业培训的医师独立完成。
1.2.2 骶髂关节病变性质评价:分为未见异常、可疑异常、单侧和双侧骶髂关节炎。
1.2.3 分级标准
将骶髂关节病变性质评价中的可疑异常、单侧、双侧骶髂关节炎的CT 影像挑选出来应用以下标准评价:①NY 标准[2],0 级正常,1 级存在异常,2 级局部骨侵蚀或骨硬化,3 级中重度骶髂关节炎,4 级全完强直。②Lee 标准[3],0 级正常,1 级为骨侵蚀仅见于单个层面,2 级为骨侵蚀见于<25%的层面,3 级为骨侵蚀见于≥25%的层面,且有关节间隙的改变和(或)部分强直,4 级为完全强直。③Innsbruck 标准[4],I(A)级为关节间隙>4mm,I(B)级为关节间隙<2mm,II(A)级为关节面不规则,II(B)级为骨侵蚀,III(A)级为软骨下骨硬化,III(B)级为骨赘出现,IV(A)级为骨桥形成,IV(B)级为关节强直。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例和率表示,相关性采用Pearson 线性相关分析,一致性评价采用Kappa 检验,P <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骶髂关节病变性质评价
1357例检查者中,未见异常的1085例(79.96%),可疑异常10例(0.74%),单侧骶髂关节炎17例(1.25%),双侧骶髂关节炎245例(18.05%),可见异常者共计272例,占比20.04%,男性171例,女性101例。
2.2 CT分级标准
共272例患者544例骶髂关节中,
①NY 标准,0 级13例,1 级43例,2 级55例,3 级331例,4 级102例,3 级和4 级共433例,占比79.60%。②Lee 标准,0 级35例,1 级17例,2 级40例,3 级350例,4 级102例,3 级和4 级共452例,占比83.08%。③Innsbruck 标准,I(A/B)级共17例,II(A)级58例,II(B)级48例,III(A)级145例,III(B)级113例,IV(A)级55例,IV(B)级102例。III级和IV 级共415例,占比76.29%。
2.3 各种分级标准间的比较
Innsbruck 标准与NY 标准具有相关性(r =0.889,P =0.044 <0.05);Innsbruck 标准与Lee 标准具有相关性(r =0.860,P =0.036 <0.05)。NY标准与Lee标准分析评价,二者的一致性较高(k=745,P=0.018 <0.05),见表1~3。
表1 NY 标准与Lee 标准的分级比较(例)
表2 Innsbruck 标准与NY 标准的分级比较(例)
表3 Innsbruck 标准与Lee 标准的分级比较(例)
3 结论
当今临床中对于AS 患者的影像学检查分级标准多参照NY 标准,该标准在骶髂关节X 线影像检查的基础上演变而来,分级比较笼统。Innsbruck 标准与Lee 标准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NY 标准的不足之处。传统的NY 标准认为,骨硬化以及关节间隙的改变均可以作为骶髂关节炎的诊断依据,而Lee 标准将骨侵蚀作为AS 的唯一诊断标准,以病变有无累及层面作为一项分级的依据,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诊断的特异性,但同时使得诊断的灵敏度降低。因为骶髂关节异常的疾病多种多样,诸如代谢性疾病、致密性骨炎等都可以出现骶髂关节的异常。若根据NY 标准来进行临床诊断,则会导致大量误诊的出现。本研究有24例患者NY 标准在1~3 级,而在Lee 的标准中因未发生骨侵蚀均被评为了0 级。其次,NY 标准对于分级的界限未做一个明确的规定,其2 级为局限性骨侵蚀或骨硬化,指向性不明确,未说明是单层区域还是多层,而Lee 标准对于骨侵蚀的层面进行了明确的划分,界限更为清楚明了。相较于NY 标准和Lee 标准,Innsbruck 标准的分级更为细致,更加符合AS 疾病的发展变化趋势。在本研究中,3 级关节在NY 标准和Lee 标准中的占比分别为60.85%和64.34%,而Innsbruck 标准从II(A)到IV(A)的5 个等级,分别占比为10.66%、8.82%、26.65%、20.77% 以及10.11%,表明了Innsbruck 标准对于骶髂关节的严重程度可以更好地进行区分和诊断,有利于在患者的预后中评价疾病进展情况。另外,在AS 发病早期,有关骶髂关节的CT 影响检查大多显示为骨侵蚀,随之在侵蚀区域会出现骨硬化,并且随着疾病的发展变化,骨质会不断硬化、增生然后形成骨赘,两侧的骨赘逐渐增大并相连成骨桥,最终扩大、融合的骨桥发展成为骨强直。Innsbruck 标准按照病情发展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级,将上述病变分为6 个等级,更加有利于AS的精确诊断。但Innsbruck 标准只对关节间隙>4mm、<2mm 进行定义,并未对介于2mm~4mm 之间的状况进行定义,这就提示该分级标准中的I(A)级和I(B)级区分、诊断意义不大。
综上所述,不同CT 分级标准各具特点和价值,Lee 标准能够提高诊断AS 的特异性,易于分级,对于早期的AS 具有较大的诊断价值;Innsbruck 标准分级较为细致,符合疾病的发展变化,可用于AS 后期患者治疗、康复的评价。但二者均存在较为明显的不足之处,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需要继续进行探索,以求制定出更符合临床需求的分级评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