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法学本科理论课程改革探索

2021-07-12马艳婕

科技视界 2021年1期
关键词:法学教学方式互联网+

马艳婕

(长江大学文理学院,湖北 荆州 434020)

0 引言

2018 年4 月,教育部发布了《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该计划明确了“互联网+教育”的模式,提出要“坚持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核心理念”。同时,随着互联网对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对各行业关系进行了重塑,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培养出的法律人才难以适应社会的需要[1]。 高校法学本科教育与互联网相结合进行改革已是大势所趋。在传统的法学本科教育中, 主要是通过理论教学实现人才培养。因而探讨“互联网+”时代法学本科理论课程改革,是法学本科教育改革的核心。

1 “互联网+”时代对法学本科理论教学提出的挑战

1.1 知识共享的互联网打破了教师对知识的垄断

互联网实现了信息互通,大量的课程、图书、案例视频等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 大大便利了人们对知识的获取。 海量的知识共享、无时空限制的获取模式,打破了传统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垄断。 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网络学习法学专业课程,下载电子课件,查阅繁多的参考教材和案例材料。在此情势下,若教师仍固步在教室里,围绕着单一教材,凭借自己的教学经验进行讲授,已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学生也会对教师的专业性和权威产生怀疑,教学互动陷入困境。

1.2 互联网技术革新了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主要依靠教师的讲授来完成知识的传输, 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兴趣很大程度依赖于教师的个人魅力,其学习的主动性难以调动。而对于从小接触互联网, 推崇个性化、 多元化的当代大学生,传统的课堂教授方式无疑过于单一和枯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大革新了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室、智慧课堂、幕课等教学方式的兴起和普及,要求教师能熟练掌握相关教学方式,并能融入自己的课程教学中。

1.3 互联网衍生出新的法学研究视野

法学本是服务于社会生活的学科。随着互联网在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渗透,许多具有互联网特征的法律问题纷纷涌现,比如网购合同纠纷、互联网域名纠纷、网上侵权纠纷等。在这种情势下,法学本科教育也应紧随时代,在法学本科理论课程中开设互联网相关课程或是在原有课程中加入互联网法律问题的研究和教学,否则学生在面对新兴互联网法律问题时难以着手,应用型法律人才的培养也将流于形式。

1.4 互联网时代对法学人才培养提出了更多的要求

互联网带动了行业整合,影响了法学的研究方向,也改变了法律服务从业者的行为方式和服务规则[2]。比如,各公检法机关大多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等进行信息公开和业务办理, 不仅拉近了与公众的距离,也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 各律师事务所、法律服务公司也利用微信、 抖音等软件进行普法宣传和品牌展示。这些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显示出法学本科人才培养要求已发生改变,仅仅培养懂法律的人才已不能顺应社会的需要,“互联网+”时代需要多元化的法学人才。

2 互联网与法学本科理论课程教育融合的现状

从互联网开始在中国兴起,再到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2.0 行动计划》, 中国的法学本科教育已与互联网融合了一段时间,各大高校基本完成了多媒体教室改造,探索了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经此次新冠疫情中线上课程的实践,笔者发现“互联网+”时代,法学本科理论课程还没有做好应对准备。目前互联网与法学本科教育融合的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互联网+法学”的教育观念还没有被深入接受

虽然在“互联网+”时代,法学本科理论课程要顺应时代的需要进行改革,这样的观念已早被提出。但是有关高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计、教学模式等方面,仍固守着传统法学本科理论课程的教育思路。 “互联网+法学”的教育观念要被落实贯彻还任重道远。

2.2 基础硬件条件已具备, 但教师对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能力参差不齐

法学本科教师,大多在其学生时代没有系统学习过互联网技术, 在工作期间也很少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而要真正掌握好一款教学软件,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高教学效率和兴趣,仅靠了解基本的操作步骤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教师结合任教课程、教案计划将教学软件的功效充分发挥。

2.3 虽已探索出一些互联网教学方式,但还远远不够

一方面,目前兴起的一些互联网教学方式,主要应用在公开课、示范课上,没有将互联网技术实实在在地运用到日常课程教授中,其效果难以得到充分考证;另一方面,不管是幕课、微课还是翻转课堂,都存在教学中的弊端和不足,难以将某一种教学方式在法学本科理论课程中大势推广。

2.4 网络资源零散,与课堂教学并不匹配

在互联网这个公开的“大型图书馆”里,虽已有一些法学本科课程的教学视频、电子教案、电子教材,但这些资源都是碎片式的,并且分散在互联网的各个角落。 对于学生而言,在搜索过程中会陷入茫然和繁杂无序的境地,且这些资料可能与其课堂上的内容不匹配,引起学生对知识理解上的困惑。

3 “互联网+”时代法学本科理论课程改革的设想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对法学本科教育改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面对着在互联网下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法学教育也应当具备互联网的思维。 结合已积累的法学教育改革的经验,“互联网+” 时代法学本科理论课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3.1 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高校法学本科理论课程改革中,首先应明确的是本校的人才培养方向。在万物互联的“互联网+”时代,需要应用型多元化的法学人才。 所以,高校法学本科理论课程在进行改革中,即便对于人才培养方向的确定,各校有不同考虑,但是应用型、多元化的特征应被纳入人才培养的目标当中,以便能顺应时代的发展[3]。

3.2 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互联网+”时代,线上课程教学被广泛推广。线上课程因其不拘于时间、空间的限制,对于学生而言可以利用其便利时间随时学习,并且还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和特点来安排学习计划。 但是,经过此次新冠疫情下的线上课程教学,笔者发现线上教学难以让学生与教师进行情感沟通,教师也难以直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其后续的教学进度调整、教学方式改进等都会造成一定阻碍。 所以,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能结合线上教学的时空便利性和线下教学的互动性的优点,从而提升法学本科教学的实效。

3.3 组建、开发法学课程教学资料库

互联网虽为社会打造了一所“开放的图书馆”,学生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找到有关的线上课程教学视频、电子教材、题库等。 但是,目前的网上资料过于分散、零碎、参差不齐、真假难辨,与学校课程安排也并不完全匹配,由学生自主搜索反而会增加其负担。因此,一方面学校可以将现有的网上教学资源进行筛选和整理,将与本校课程相匹配的、优质的线上教学资源纳入资料库,供学生学习;另一方面,对于线上资料欠缺的部分,学校可以组织法学专任教师进行自建、完善,来构建本校的教学资料库。

3.4 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

要把理论课程上好, 调动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性,教师还需要做好基本功,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设计。 课程设计,既要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教学大纲的要求,也要对课程的各个环节、一节课程的任务分布等进行思考。比如,如何突出重难点知识;如何设计课程导入;什么时间提出问题;如何与学生互动;如何拓展相关知识;如何进行课尾的总结;如何安排课后的作业等[4]。 此外,课堂教学还应与线上教学相配合,对于线上教学中反馈出来的学习问题,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解答,使课堂教学更具有针对性、高效性、趣味性。

3.5 打通与其他高校法学本科理论教育的互通壁垒

在进行法学本科理论课程改革方面,单靠某一高校自身的力量是薄弱的,效果也是有限的。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可以借鉴互联网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时代特征,与其他高校进行通力合作、共享资源,学分互认、教师互派、协同打造精品课程等,以便将各高校的资源集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优点,将法学本科理论课程改革做到极致。

3.6 转变考试评定方式

在传统的法学本科理论课程考试评定上,主要依赖于教师对学生课堂表现的主观感受和期末考试成绩进行界定,这种考试评定方式难以客观、全面地呈现学生的真实情况。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借助学习软件、考试软件、课程试题库等互联网手段和资源,了解学生的学习完成度、知识点的理解深度、作业成绩等多方面的素质表现,由互联网软件对学生在理论课程学习全过程中的表现进行客观评价,提升法学本科学生的专业素养。

在“互联网+”时代,法学本科教育改革需要结合互联网社会的发展和法学本科教育的特点慎重对待,在改革探索中,不能采用一个标准、一套方案的一刀切模式,各个高校要结合本校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本校的教学实力条件,针对本校学生层次和学生学习特点等来制定科学合理、因地制宜的法学本科理论课程改革方案。

猜你喜欢

法学教学方式互联网+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南大法学》征稿启事
高校钢琴教学方式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法学
探索不同教学方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