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忘初心,继往开来,为体育科技事业发展谱写新篇章
——在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

2021-07-12李颖川

体育科学 2021年1期
关键词:工作者学会科学

李颖川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理事长)

各位专家、代表、同志们:

今天,我们怀着喜悦的心情,在这里召开纪念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40周年纪念会。通过回顾学会40年的发展历程,总结发展经验,探索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学会的发展之路,激励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投身于新时代建设体育强国的伟大事业。我代表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向出席座谈会的各位专家、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向多年来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学会工作,为学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文明之国,学必有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是我国成立时间长、运作规范、社会影响较大,集学术性、科普性、公益性于一体的最大规模、最高层次的体育科技社会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是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忠实代表,是推动体育科技创新和体育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40年前,在改革开放春风的催生下,在体育事业发展的呼唤下,在向科学进军的号角激励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正式成立。从此,我国体育科技事业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体育科技工作者有了自己的家园。

回顾历史,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走过了不平凡的40年。学会在党的科技方针指引下,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科协的指导下,坚持“为体育中心工作服务,为提高体育科学化水平服务,为体育科技工作者服务,加强自身建设”的工作定位,坚持“推动创新、强化服务、拓展提升、开放协同、普惠共享”的工作思路和“大联合、大协作”的工作方式,团结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充分发挥学会的优势,积极回应国家社会需求,面向体育改革发展实践,在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技创新、科普推广、国际交往、承担政府转移职能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为我国体育学术繁荣、体育科技进步、体育科学化水平的提高和体育强国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学会组织体系日益健全,队伍日益壮大,在全国2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构建了以地方体育科学学会为主体的体育学术组织网络体系,建立了体育社会科学、运动训练学、运动医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体质与健康、体育信息、体育工程、体育建筑、体育统计、学校体育、体育史、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体育管理、体育产业、体育新闻传播、运动生理生化、体能训练、反兴奋剂、运动营养20个涵盖了体育全部科学领域的分会,建立了科普、学术、期刊、继续教育、国际交往、标准化、青年7个跨领域的工作委员会,主办和联合主办了体育领域权威学术杂志《体育科学》《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和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创建了具有权威性、公信力的网站和微信公众号,汇集了我国最高水平的体育学术带头人和体育科技专家,建立了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规模宏大的体育科技人才队伍,成为我国体育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体育科学普及的主阵地、体育学术交流的主渠道、体育对外交往的主代表和推动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40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始终坚持科学引领体育发展,学术交流促进科技创新。学会搭建了以全国体育科学大会为龙头的权威性、综合性,以运动训练学等20个学科领域为重点的专业性、创新性,以《体育科学》等3个学术期刊、中英文网站、微信公众号为依托的前瞻性、时效性的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高水平学术交流平台,在开展的近3 000次激发原始创新的学术交流活动中,引领体育科技工作者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民族需求、面向体育改革实践,深入研究体育在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我国经济社会建设、国民健康水平提高、自身改革发展中的战略性、前瞻性、基础性、关键性、紧迫性问题,深入研究体育科技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全民健身效益、体育产业贡献率方面的理论创新、方法创新和路径创新,发布和交流了近20万项研究成果,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学科发展,成为中国体育领域最高水平、最大规模的科技创新、学术交流和成果转化平台,丰富和完善了体育科学体系,有力促进了体育学科的建设,为促进体育融入经济社会建设、推动体育改革发展、提高体育科学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

40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始终坚持回应国家和人民需求,以促进体育学科发展、推动体育科技进步、提高体育科学化水平为使命,在服务健康中国、实施全民健身战略中,坚持以主动健康为导向,充分发挥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全民健身科技服务志愿者库”;通过开展全民健身知识讲座,体质检测、健康咨询,出版科学健身图书、教材、挂图等指导群众科学健身,提供科技服务,近百万民众直接受益;学会在牵头“国家运动处方库”建设中,以将健康关口前移到健康维护和疾病防控,推动形成“体医融合”的疾病管理与健康服务模式为立足点,创建了我国运动处方理论体系、标准体系、培训体系,让具有科学性、针对性、有效性、可操作性并适合中国人体质特点的运动处方惠及我国亿万民众,为增强国民体质、增进国民健康,实现健康中国目标做出积极贡献,为世界运动处方的理论与实践提供中国经验与借鉴;学会创建了我国体能训练培训体系,为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提供专业体能训练人才培养的技术支持。学会在服务国家需求中,与司法部戒毒管理局携手合作建立了运动戒毒研究与应用机制,共同打造以高强度运动训练为手段、运动项目为载体、运动监测为依托、大数据分析为支撑的科学、安全、有效、个体化的运动戒毒方式,为打赢新时代禁毒戒毒的人民战争贡献体育科技力量。与此同时,学会及相关分会承担了多项全民健身相关领域的研究项目,涵盖国民体质监测技术与方法、科学健身理论与实践、运动对健康的促进、运动戒毒、新冠肺炎居家康复训练等多个方面,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为全民健身促进全民健康提供了科技支撑。

40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始终坚持面向竞技体育实践,为提高竞技体育科学化水平提供智力支持。学会持续举办国家及省(市)运动队教练员培训班,扩大和提高教练员在科研、训练和保障“三位一体”的无缝衔接与充分融合中的国际视野和科学素养;举办国家及省(市)教练员体能培训班,提高教练员对通过增强运动员体能来提高运动员的运动水平、减少运动损伤发生、提升项目的国际竞争力的认知与方法的掌握;学会20年来为近80支国家队采购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的运动营养食品近3亿元,没有1例兴奋剂违规的营养食品流入国家队,兑现了学会对兴奋剂事件“零出现”“零容忍”的承诺,为我国运动健儿在国际赛场上拿“干净”金牌提供了科技保障。

40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始终坚持科技创新,以推动体育科技进步为己任。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科技奖作为体育领域最高水平、最具权威的综合性奖项,已表彰200余项科技成果,在8届15项学会体育科技一等奖中,“我国优秀运动员竞技能力状态的诊断和监测系统的研究与建立”荣获2005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优秀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生理生化监控理论与方法”荣获2009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成为持续引领和激励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不断进行创新创造,打造体育科技领军人才的重要途径。学会举办的“全国科技大奖赛”采用“政府主导,科研单位、体育社团、企业、学校协同”模式,为集聚和整合体育科技创新资源,挖掘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体育科技创新项目,打通产学研一体化关键环节、推动体育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出一批世界领先、中国标准、自主产权的体育科技项目搭建了科学性、权威性平台。与此同时,学会资助出版《马拉松医学》《竞技运动中的身体平衡》《体能训练指导》等全民健身、竞技体育类科技专著和译著30余本,为提高体育科学化水平做出积极努力。学会会刊《体育科学》始终处于体育学术期刊界的旗舰位置,在各类权威性期刊评价中影响因子20多年来在体育类中文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一,被《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AMI综合评价报告》《中国学术期刊评价研究报告》评为权威期刊,被《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收录,为入选中国知网世界学术影响力指数WAJCI-Q1区期刊,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学会会刊《中国运动医学杂志》在中国知网(CNKI)发布的《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中的影响力指数CI值在国内同类学术期刊中排名第二;学会联合主办的会刊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作为我国第一本国际运动医学的英文学术期刊,引起国际同行的较大关注,被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 Journals)和 Embase(Excerpta Medica Database)等重要数据库收录,并获得中国高校科技研究会颁发的“2020年度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荣誉称号。学会期刊所具有的高水平学术性、科学性、权威性的整体实力,奠定了在体育学术期刊中的领军定位。

40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始终坚持面向国际体育科技前沿,努力搭建国际体育科技与学术交流平台。学会及各分会主办和参与主办奥运会科学大会、亚运会科学大会、中北欧体育学术论坛、中国多巴高原训练与健康国际研讨会等近300次国际学术会议,形成交流成果8 000多项;学会及各分会300多次组团,近2 000人次赴亚洲、欧洲、北美30多个国家进行学术交流、讲学,邀请了400多名国外专家、学者来华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学会与美国、德国、日本、韩国、芬兰等国家开展的双边交流日益深入;学会及各分会先后有30多人在国际体育科技组织任执委以上职务,为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体育科技经验和成果,扩大我国体育科技专家的国际影响和争取我国在国际体育科技学术组织的话语权,开拓体育科技交流的国际空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学会联合主办的会刊Sports Medicine and Health Science站位科技前沿,打开国际视野,以高标准、国际化、专业化架起了运动医学与健康的国际学术交流桥梁,让我国体育科技工作者融入国际运动医学与健康科学共同体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40年来,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始终坚持自身建设,不断提高学会组织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学会持续创新联系服务科技工作者的机制,创新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机制,切实加强学会组织建设,通过不断完善、优化学会管理制度来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学会紧跟大科学、大数据的时代发展步伐,开通了英文网站,搭建了会员服务管理平台、科学健身指导平台、科学技术奖申报评审平台、体育科技成果展示与转化平台、学会微信公众平台等,构建了全方位、全覆盖、多频次、高效率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会员开展科学研究、学术交流、科学普及、成果转化、信息咨询、专题调查和继续教育提供帮助;准确及时反映体育科技工作者对体育事业发展一些重大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不断丰富会员管理服务的内容,细化会员服务项目,推动了会员服务的制度化、规范化、精准化,提高了学会学术交流、学术评价、创新服务、科学普及、决策咨询、社会服务、会员服务、自身建设的治理效能。

经过40年的发展,学会的学术交流能力、学术评价能力、学术规范能力,服务创新发展能力、服务科学素质工作能力、服务科学决策的能力,会员发展和服务能力、办事机构支撑能力、社会资源动员能力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在2015年民政部社团评估中,学会以内部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财务状况良好、工作绩效突出被民政部评为4A级社团,由此,确定了学会具备优先承接政府职能转移、承担政府购买服务、接受政府资助和奖励的条件与基础,以及具有提供优质体育科技服务产品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学会两次荣获科技部“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先进集体”;荣获中国科协“优秀调研报告组织奖”“财务决算评比先进单位”“优秀抗疫学会”,连续多年荣获中国科协“先进学会”和“全国学会科普工作先进单位”;荣获国家体育总局“科技奥运先进集体”“全国体育事业突出贡献奖”,成为具有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公信力的体育科技工作者之家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体育科技社团。

回顾40年来的学会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

——坚持党的领导,是学会工作的保证。只有牢牢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将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穿始终,把自觉接受党的领导,团结、服务、带领体育科技工作者跟党走,把坚持党建强会、学术立会、开放兴会、依章治会与学会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夯实党在体育科技界的执政基础,学会才能有正确方向。

——坚持服务体育事业发展大局,是学会工作的根本。只有面向世界体育科技前沿,面向体育改革实践,找准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提高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繁荣体育文化、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立足点、聚焦点和着力点,发挥学会智力、技术、人才和组织优势,为体育发展提供科学引领、科技支撑和不竭智力,学会才能大有发展。

——坚持推动体育科技创新,是学会工作的目标。只有大力推动体育创新,充分调动、激发和释放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创新创造激情和潜能,将更多高水平的体育科技成果服务于国家和民众,服务于体育实践,把学会科技创新主力军的作用发挥出来,学会才能体现价值。

——坚持服务体育科技工作者,是学会工作的任务。只有坚持充分依靠体育科技工作者,努力为体育科技工作者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真正把广大科技工作者动员、组织和统领起来,把他们的创造热情和创新活力凝聚和释放到回应国家与民族需求、推动体育改革与发展上来,建设好体育科技工作者之家,学会才能完成使命。

——坚持加强自身建设,是学会工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学会工作的机制创新,学会基础建设夯实,学会管理制度健全,学会治理结构完善,不断提升学会价值引领的开放型组织建设成效,强化协同创新的枢纽型组织特征,提高治理优化的平台型组织能力,提高学会为体育事业和体育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能力,学会才能有所作为。

40年励精图治,40年春华秋实。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走过的40年,是探索奋进、开拓创新的40年,是大力推动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的4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的历史,是一部自强不息的创业史,是一部与中国体育事业发展息息相关、共生共荣的发展史。几代体育科技工作者用40年的耕耘和奉献,书写了一部属于时代,属于体育,属于体育科技,充满开拓与奋斗,充满梦想与自豪的历史!回顾中国体育科学学会40年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深切地感受到:

——学会工作离不开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40年来,国家体育总局始终高度重视学会工作,为学会工作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科协始终关注学会的发展,在业务上加强指导,不断把学会建设成为符合科技团体发展规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体育科技工作者之家”,在推动体育科技进步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学会事业离不开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的积极参与和无私奉献。体育科技工作者是体育事业的宝贵财富,是学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做好学会工作的根本。对于学会来说,以人民为中心就是以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为中心,以增强对广大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为中心,努力提高为体育科技工作者服务的质量和水平是学会的着力点和出发点。

——学会的发展离不开老一辈体育科技工作者的辛勤耕耘和无私奉献。学会的建设与发展,凝聚了学会老领导、老体育科技工作者的心血,黄中、伍绍祖、袁伟民、段世杰4位总局领导先后担任学会理事长,为学会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一大批老专家为分会的创建、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尽管光阴流转,岁月更替,但是以他们为代表的一代又一代体育科技工作者,将体育科学精神薪火相传而历久弥新,将学会事业不断发扬光大。

在此,我代表国家体育总局和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向多年来关心、支持学会建设与发展的中国科协表示衷心的感谢!向为学会的建设与发展辛勤耕耘、无私奉献,做出重要贡献的学会历届老领导、老前辈、老体育科技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不忘初心、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继往开来的新一代体育科技工作者表示诚挚谢意!

同志们!置身新时代,投身大伟业。进入新时代,中国体育迈向体育强国的步伐更加有力,更加坚定。

——我们要以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新视野和新高度认识和把握体育科技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和学会发展的方向性与目标性问题,紧紧抓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体育科技进步这个核心,努力把学会作为推动我国体育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和体育科技创新体系重要组成部分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紧紧抓住服务体育中心工作这个重点,努力把学会作为体育科技社团人才密集、智力密集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紧紧抓住竭诚为科技工作者服务这个根本,努力把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纽带作用充分发挥出来。

——我们要更加紧密地围绕体育中心工作做好学术交流,以学术交流质量和实效为着力点,追求学术活动质量的高水平、高效益和学术成果的高品质;举办高水平、高层次、权威性的学术会议,充分发挥各分会优势;举办代表学科发展前沿的专题研讨会,广泛交流信息、聚集人才,扩大学会的影响,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体育科学研究与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

——我们要更加积极地组织体育科技工作者开展决策咨询、积极建言献策,以人才、智力优势为依托,以健全决策咨询机制、培育决策咨询能力为突破口,充分利用和整合全国的体育科技力量,着力服务体育中心工作,着力研究体育强国、健康中国、体育发展的重大课题,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国家体育思想库。

——我们要更加努力地构建学会系统具有学术团体特色的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的服务体系,通过搭建国内外学术交流平台发现人才,举办宣传表彰活动激励和举荐人才,组织继续教育和专门培训培养人才,建设“体育科技工作者之家”凝聚人才,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国家体育科技人才高地。

——我们要更加主动地加强与国际和港澳台地区进行实质性的科技交流与合作,密切与国际体育科技学术组织的联系,积极鼓励和支持体育科技专家参与国际体育科技合作,培养和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和竞争力的专家进入国际体育科技组织,扩大我国体育科技专家的国际影响和话语权,努力把学会建设成为世界体育共同体中的中坚力量。

——我们要更加认真地履行桥梁纽带职责,自觉把加强党和政府同体育科技工作者的联系作为基本职责,把竭诚为体育科技工作者服务作为根本任务,把体育科技工作者是否满意作为衡量学会工作的主要标准,不断探索服务体育科技工作者的方式和渠道,拓宽服务体育科技工作者的范围和领域,提高服务体育科技工作者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形成有利于体育科技工作者发挥才智的环境和氛围,千方百计建好“体育科技工作者之家”。

伟大事业催人奋进,宏伟目标无限光明。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体育发展也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进入“十四五”时期,中国体育科学学会要贯彻执行习总书记“夯实科技基础,强化战略导向,加强科技供给,深化改革创新,弘扬创新精神”的指示精神,聚焦创新发展大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加强对体育科技创新的引领,在服务体育改革发展、服务人民群众、服务体育科技工作者中建功立业,在提高全民体育科学素养中担当有为,在建设开放型、枢纽型、平台型的现代体育科技社团中创新创造,全面开创学会工作新局面,为发展壮大体育事业,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体育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实现健康中国和体育强国目标,书写体育科技新的荣光!

猜你喜欢

工作者学会科学
关爱工作者之歌
2019年度山西最美科技工作者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学会分享
亚健康科技工作者
科学拔牙
学会分享
学会尊重
“中华慈善优秀工作者(志愿者)奖(共152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