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探究
2021-07-12刘欣
刘欣
摘要:在高中整体教学中,语文的地位是重要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一定程度上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格,提升学生的个人素质。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新课改政策的逐渐深入,高中语文教师要及时转变观念,不仅要带给学生相应的知识,还要重视培养学生找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一些教师受到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在问题教学法的应用中还存在一定问题,所以还需要广大教师积极地探索和研究,提出改善的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问题教学法
引言
所谓“问题导学”教学模式就是以问题为学习的中心,引导学生在课堂中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再通过师生合作来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教师在教学时,需要把授课目标和授课内容的重难点,设计成一系列的问题。通过问题的构建,师生共同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究,在其过程中能够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培养,也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由于国家对课程进行全面改革,使教师需要注重采取创新方式进行上课,并能够加强学生的思维开发,而利用“问题导学”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来辅助教学,可以很好地适应这种改革的趋势,为日后的教学指明了新的方向。
1“问题导学”理论依据的来源
1.1哲学依据——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是证明事情的发生有两方面的原因——自身缘由和外界干扰。对于自身的原因,虽然是其主要缘由,但外界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原因,两者皆不可缺,密不可分。所以,在利用“问题导学”进行授课时,教师就是“问题导学”的外部原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其主要原因。教师需要教授方法,学生需要自主配合,在两方面共同努力的情况下,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若学生不能主动进行学习,不配合教师的工作,那教师的引导就将变得一无是处。所以,在利用“问题导学”进行授课时,教师一定要以学生为中心,尤其要着重引导学生可以自己进行学习,经过选用新兴的授课模式讓学生充分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进行个人的创新,从而提高个人综合实力,便于日后教学工作的开展。
1.2理论基础——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提出:课堂知识的形成,是指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下,通过教师帮助再依据自己的理解进行自主建构,从而获得的知识和信息。所以,教师在课堂中的任务并不是简单地进行教学,而是需要对于学生加以引导,帮助他们走上正确的学习道路。在课堂进行中,教师需要帮助建构知识框架,以此来引导学生热情地进行学习。将建构主义理论作为“问题导学”的理论基础,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来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建构主义所提倡的内容和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异曲同工之妙,为“问题导学”提供了关键的理论基础,能够指导教师进一步利用“问题导学”来进行语文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2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当今现状及不足
2.1问题表面化、浅薄化,限制学生发散性思维
当今高中语文课堂设置问题较为浅显,问题的提出也不是为了满足“问题教学”的新型教学模式,只是单纯的教学环节设置而已。受到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教师的问题设置较为基础、表面化且单一化,一问一答设置标准答案的问题模式很大程度地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深入思考,遏制了学生思维发展的多重可能性。同时也会压抑学生的学习兴趣,挤占学生的思考空间,让学生对于语文学科的学习丧失兴趣与积极性,长此以往,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只会想着“什么是标准答案”“如何才能最大化自己的得分”,并不能在实质上起到思维提升的作用。
2.2教学目的功利化,限制学生思考空间
教学目的即为让学生得到分数的提升与语文学习能力的提升,所设置的问题也都根据这一中心点进行展开,则会导致出现“学生一味追寻标准答案而忽视探索过程”“为得到高分而使用统一的模板”等行为,让学生在问题教学的过程中失去思考的过程,学生盲目的对于分数的追求,教师提问的功利化,都阻碍着学生对于问题产生深入的自主的思考过程,让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教学失去其原本的启发性、引导性、探索性意义。教师急于公布正确答案,按照自己预设的课堂节奏一味推进课堂进程,这也正是新课改当下,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产生的,难以完成与学生之间身份地位的平衡,一味认为自己是课堂的掌控者,而忽视学生的主体性,难以做到因材施教。教育工作者应当完成身份态度的转变,认清教育工作是围绕学生开展的,应当以学生为主体,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培养学习的自主性、积极性与趣味性,能让学生将在高中语文课堂学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与日后的终身学习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习惯。而这一切,都要通过高中语文课堂之中的问题教学,这一问题导向型思维模式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自身知识架构与价值体系。
3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的具体策略
3.1师生共同开展问题教学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来完善和优化自己的问题,因为有的时候教师提出的问题不够完整、完善,学生不了解或者了解得较为肤浅,会导致教师的问题不能发挥最大的价值,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或者研究。只有教师接受了学生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将学生提出来的问题和自己要提问学生的问题进行有效融合,将表面化变为全面理解,从而提升高中语文课堂的教学水平。针对课前预习环节,教师要在开展教学前给学生设置几道具有铺垫作用的问题,此类问题必须要涵盖需要学习的全部内容,待学生大概理解文章的含义后再对问题进行思考。如今各类学习资料层出不穷,教师必须要引导学生找到一本适用、合理,且内容全面的资料,借助其寻找问题的答案。当然在使用参考资料的过程中,必须要彻底了解问题,对于参考资料也应该采取参考为主的正确态度。其次,想要将问题教学法完美地应用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必须做到师生共同构建和谐课堂。具体来说,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进行引导,从而确保问题教学的质量。其一,教师要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以学定教,问题也应该由学生提出,教师再进行引导讲解。教师要摸透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引导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提出问题,或在学习中积极地提出问题。其二,要明确教师的引导作用。因为学生学习能力有强有弱,教师必须要充分发挥自身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从文章的背景出发,发现问题、探寻问题,确保学生对于问题的思考方向不会偏离预定的轨道[1]。
3.2创新教学观念,构建多元化问题教学方式
首先,想要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科学合理地应用问题教学,必须严格按照新课改的要求进行。具体来说,问题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要求解决教材的内容,通过多种表达方式和客观存在的事物来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的多元化思维和主动探究学习的意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重视学生积累基础知识,还要加强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同时要从高中语文的基础内容出发,结合相应的教学目标及计划,设置有针对性的提问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最终提升教学效率。其次,要创建多元化的问题教学方式。问题教学主要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想要充分发挥问题教学的应用价值,教师就要创建多元化的问题教学模式,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先是构建导入时的问题教学模式,具体来说就是在课堂导入过程中,通过特定的教学目标让教师和学生互相提出有针对性性的课堂问题,然后进行解决,最终学生完成学习内容,教师达成教学目标。对问题教学来说,重点在于问题质量的好坏,因为问题决定了课堂教学是否能按照预定的教学计划进行,并且展现出最佳的教学效果。再次,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要灵活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活跃气氛,确保课堂具有一定的活力。还要实行问题主动发现式教学,此类教学方式的主要目的是弥补课堂教学出现的不足,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据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建一个情境模式,在情境中提出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然后引导学生去解决。此类教学更为重视课堂的动态性,所以对于讲解小说和经典文章的教学来说更为适用。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在教学中根据教学情况使用此类方式,以此提升教学质量和时效性,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基础[2]。
3.3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问题教学法时,大多是由教师进行提问,且根本的培养目的是提升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强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思考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对于提问的内容要适度,不能盲目地提问,要避免因问题较难对学生思维发展造成阻碍。随着新课改政策的深入,教师开始转变自身的教学观念,将如何改进和优化问题教学提升课堂教学时效性作为主要的研究目标,所以广大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权,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地寻找、发现和解决问题。其中,合作交流是一种良好的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拓展学生思维的教学方式。在合作教学过程中,学生可以吸取同学的意见和想法,更好地解决问题。教师还可以定期开展班会活动,倾听学生对问题教学法的意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这样,教师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自己的教学进度或教学方向,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文言文学习是语文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交流,根据课文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小组交流及全班师生交流,分析问题,回答问题。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自身的引导作用,在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的思维在正确的方向上行进,这对于开拓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都有重要的意义[3]。
3.4翻转课堂模式,促进学生学会提问
教师可以通过翻转课堂的形式让学生当主讲人,在备课过程中更好地对文章主旨进行把控,提出自己的问题,在学生主讲人讲课的过程中,引导更多同学参与进问题的讨论,让问题能够得到更广泛的、更全面的解答。同时也可以促进问题教学课堂氛围的培养,让学生不再羞于启齿,敢于真正地表达自己的见解,提出自己认为有价值的问题。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起到引导的作用,帮助学生引导提问方向,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教师应当细化解读文章内核,让学生能身临其境地对主人公、故事脉络等文章主线进行把握。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模式,由一个小组负责主讲,其他小组负责提问和解决问题,通过小组的模式能够让学生更多地激发讨论,让不同的观点之间产生多元的碰撞,从不同的火花之中迸发出新鲜的解读,更有助于体悟文章内核,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而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文本解读方式和教师的理解。教师负责从多种解读之中找寻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更加合题的解读方式,通过分析各个回答之间的不同,帮助学生了解问题内核,抓住问题核心和本质,更切题地、更有效率地进行思考与解读,这一举措也能够帮助完善学生的答题模式与思维习惯,培养良好的学习模式和学习习惯,在日后的做题过程中更有助于学生发挥自身理解。有助于将学生不成熟的思想转化为成熟的思维模式,将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学习习惯,并对日后的教育教学过程产生更为深远的影响[4]。
3.5布置课后任务,拓宽眼界
在课后,教师可以推荐一些课外读物,让学生进行阅读并进行素材积累。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通过阅读后,再进行解答。这样能够有效地拓宽学生的知识眼界,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课后作业可以巩固内容框架,加深学习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些合适的内容,对于不同的能力水平进行分层,让学生从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更适合自己的作业,让学生通过作业来巩固所学知识,逐步提高个人综合实力[5]。
结束语
在新课标的引导下利用“问题导学”来进行教学能够发挥出巨大的价值。在提升授课效率的同时,促使教学目标得以达成,也能让学生的各项综合能力和素质得到锻炼和加强。在利用“问题导学”进行授课时,教师需要格外注意掌握授课的频率,一定要利用该模式的优势,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能力提升,为日后的教学提供保障,挖掘学生的潜力,让其日后有一个更好的发展[6]。
参考文献
[1]张建东.高中语文教学中“问题教学法”探究[J].学周刊,2022(03).
[2]高建华.浅析小组学习在高中語文教学中的运用问题[J].新课程,2020(04).
[3]张立成.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问题及有效性提升策略[J].学周刊,2021(34).
[4]王美柳.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无问题意识”的解决策略[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