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言游戏中见儿童语言的生长

2021-07-11陈益华

小学教学研究 2021年2期

陈益华

【摘 要】使用语言的根本目的是表达思想和做出判断,游戏式的语言学习以其活动化、语境化,充满自由和探索的特点让儿童找到自己的“言语立场”,从而产生言语冲动,在语言游戏中发展自己的语言。

【关键词】言语生活 言语立场 多维对话

一、语言游戏中明“眼”

笔者曾问学生:“我们的校园美吗?哪儿美?”我们学校有绿意如茵的草坪,有纤藤袅袅的紫藤,有缤纷的月季,有栩栩如生的雕塑……然而面对笔者突如其来的问题,入学近一年的学生竟然一无所知。为什么对生活中的事物视而不见?因为两者之间没有建立联系。语文课程标准在第一学段就提出“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观察大自然,用口头或图文等方式表达自己的观察所得”的目标。我们在埋怨学生不会写的时候,其实一直忽略了一个问题——学生没有“看见”。

“想象一种语言,就意味着想象一种生活形式。”在引导学生观察的时候,我们设计了一个个“对话”,用“微写作”的方式,让学生进行想象,生发语言。

(一)养自然之眼——看见不同,看见美

花是红的,它一直在那儿开着,我闻一闻它,花就开在我的眼里;叶是绿的,它一直在那儿站着,我拨弄一下它,它的笑声就钻进我的耳中;水是清的,它一直在那儿流着,我抛下一颗小石子,它就漾到了我的心间……我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闻一闻、拨一拨、抛一抛,这些小动作让我们和自然在悄然间握手、对视。于是,我看见了你,你看见了我。我让学生问问花有几个瓣,叶有几条茎,水有几个弯。有时候我们也是花,是叶,是水,和你一起开,一起舞蹈,一起流淌;有时候我们是蜂,是蝶,是叶上的毛虫,是水中的游鱼……从远远地看你,到近近地凝望你,到和你站在一起,成为你,“自然微写作”,让学生生发自然之心,成为自然之子。

(二)养社会之眼——看见感动,看见善

李绅看见“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白居易听出“别有幽怨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朱自清看见父亲的背影,看见了爱;屠格涅夫看见麻雀,看见了力量……现实中学生往往把生活当作自然而然:妈妈照顾我是自然的,乞丐路边乞讨是自然的,清洁工扫地是自然的……这些在学生眼里波澜不惊,有也似无。所以让学生说件生活中的事,学生往往枯笔,不知所措。

看不见别人,那就做别人的眼来看自己。在“我是你的眼”的“微写作”活动中,笔者让学生都来说一件看见的事。有时候我们是妈妈,看着孩子背着书包走进校门;有时候我们是流浪猫,看着递来食物的好心人;有时候我们是清洁工手中的扫把,陪着她走过一条又一条街……做对方的眼睛,跳出自我来看世界,于是看见了众生皆有一个丰富的世界。

(三)养时空之眼——看见来往,看见真

“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江畔何年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古往今来,我们会在很多文字里读到作者穿越时空,透过现象与自己的对话。孔子临渊看水,看到了真君子;庄周观天地,了悟道德文章;多少文人大家从点滴生活看到人生百态,那都是因为拥有一双可以穿透现象的睿智的眼。

在对话自然、对话生活之外,我们还会站在无限的时空里对话过往,对话将来。在“当回到昨天”“十年后的我”“如果杜甫生活在现在”等活动中,我们穿越时空,站在昨天看今天,站在今朝看未来,在对话游戏中延展了学生的思维,濡染了学生的大视界、大格局。

二、语言游戏中生“言”

生活世界的界限往往决定着语言的界限。丰富学生的生活,构建多样的言语场,同世界多维对话,在生活中生发语言是学生语言生长的重要途径。

1.环境生活——一枝一叶总关言

一个美丽的校园总能激起行走其中的人的言语冲动。春看花夏折柳,秋赏菊冬弄梅,在我们的校园里有这样一个四季园,园中藏着四季诗;曲径通幽处,阅读广场的“书林”“报亭”飘着文字的馨香;游戏广场上的涂鸦和游戏方块述说着跳动的快乐;“百草园小农场”里有一部大生活的书……每一處都能触动学生的言语生命,都能让学生以最放松最自然的姿态行走其中。

2.人文生活——一心一念皆情语

“小树论坛”是学生讲述自己故事的舞台,文学、天文、旅游……只要是学生喜欢的都可以上台进行分享。“苗苗之声”广播台是班级交流分享的地方;“知心姐姐信箱”可以倾听学生心底的呼唤;“创意收集站”给了学生天马行空的自由……在我们的校园里存在让学生发声的各种渠道,学校以最宽和、最谦卑的姿态倾听着。

3.阅读生活——丰富积累厚底蕴

朱永新教授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阅读能实现自我的生命丰满,实现彼此的讨论、分享、争辩、调动思维,是学生直面语言、积累语言、创生语言的最佳路径。师生共读时,我们在每日的晨诵中共同品读语言文字的美好;每日午读我们共同阅读推荐书目,共同交流阅读感受;每日暮省是我们亲子阅读交流的时光;在个性阅读生活中,除了班级推荐阅读书目外,学生也互相分享自己阅读的书籍。“白鸽书会”是学生自己的读书会,他们会定期开展阅读交流。丰富的阅读生活,让学生既有共性的言语,也有个性的表达。

4.课程生活——多样生活引活水

语言游戏的多样性直接映现的就是生活方式的多样性。在基础课程外,我们用多样的校本课程来丰富学生的言语生活,用动态的语言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语言生长。故事课程、中国风母语微课程群(好玩的绕口令、谜语课程、有趣的成语课程)、民俗游戏课程……丰富的课程活动让学生找到了自己喜欢的表达内容以及表达方式。

三、语言游戏中见“意”

言意共生是语言学习的原点和归宿。在生动的语境中学语言、用语言能让儿童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词义句法,从而更好地达到“言意共生”的目的。

【案例】《我和祖父的园子》

(一)生活再现

师:我们也来认一认,(出示韭菜、野草、谷穗、狗尾巴草)谁认识它们呀?

生1:左边的是韭菜,右边的是野草。

生2:有芒针的是谷穗,没有的是狗尾草。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萧红的祖父说的。

师:萧红为什么没听明白呢?她干什么去了?

生:萧红去摘黄瓜、捉蜻蜓了。

师:祖父生气了吗?你从哪儿感受到了?

生:我觉得祖父没有生气。

师:“祖父的眼睛笑盈盈的,祖父的笑,常常笑得跟孩子似的。”这是萧红回忆中的祖父,你从祖父的笑里看出了什么?

生1:我看出了祖父对萧红满满的爱。

生2:我看出了祖父对萧红无限的包容。

案例中的教师将韭菜、野草、谷穗、狗尾巴草等带到了课堂上,带着泥土芬芳的生活味道扑面而来,唤起了学生的生活记忆。生活语言与文本语言的对接,让学生感受到课堂与文字的亲切感,内心语言开始汩汩流淌。

(二)角色演绎

师:你浇过菜吗?看见过别人浇吗?水不往菜上浇,而是往天空里一扬,还大喊着:——(引读)下雨了!下雨了!这雨还不够大,也没有拼尽了力气,我们伸出手,拼尽了力气把水扬起来再喊。

(生边做扬水动作边喊)

师:你们的心情怎样?

生:快乐。

师:谁想展示这份快乐?

(指名读)

师:都想来吗?

(生齐读: 这哪里是在浇水,分明是在跟祖父乱闹嘛)

师:想象一下,“我”还会怎样自由自在地生活呢?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

带着学生读一读,“拿起水瓢”扬一扬,向着天空喊一喊……角色的扮演让课堂活跃了起来,学习的空气自由了起来,学生的心跳跃了起来。在这样的体验中学生哪里只是在读文字,而是一起在园子里撒野。让文字变成一种可触可感的生活,课堂也从一种围观变成读者与作者、学生与教师的共同的分享,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怎么会读不好、写不好呢?

(三)多维视角

师:这篇文章收录在萧红的回忆自传《呼兰河传》,你觉得作者除了写这篇文章,还会写些什么?

生:还会写萧红和祖父的别的生活。

师:茅盾曾这样评价这本书:“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你有什么疑问吗?

一个人的阅读视角总是片面、单一的,教学中教者选取了茅盾的评价以及其他章节的内容给学生打开了阅读文本的另一扇窗。多维视角的对话,打开了学生的思路,也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

四、语言游戏中知“味”

潘新和教授說: “语文教学是言语生命精神信息的传递和融合。和顺积中、同气相求、有无相生、无中生有,是一种理想的教学境界。”这也是儿童言语生命活泼生长的最佳空间。

有,是一种训练、模仿,从“揣摩依仿”到“穿凿附会”,从而得到“辞章”的提高;无,是一种养成、涵养,关注人格的养护和言语生命的生长和成长。李镇西老师有过这样一堂有无相生的课例:“一场关于成立足球队的舌战”。

李老师故意对学生提出建立足球队的建议持反对意见,并要求建议者每人给他写一封信,以此来说服他。在李老师的百般挑剔下,学生反复写了好几篇,直到内容翔实、论点鲜明、书写工整,才让他们过了“第一关”。接下来,李老师安排自己和学生进行课堂辩论赛,辩论赛中李老师故作从容,强词夺理,学生滔滔不绝,摇唇鼓舌,在精心安排下最后李老师成功被学生说服。

教学内容从生活中信手拈来,师生之间有思想的交锋,有情感的交融,教学气氛和谐,教学过程行云流水,一波三折,行止自如。学生的言语生命冲动和激情在不经意之中被激发了出来,在不知不觉中锻炼了写和说。更重要的是,在他们做这一切的时候是如此的身心愉悦、忘情投入,并不觉得是在学习语文。“有”的策略和“无”的艺术两相结合,积累、理解、运用在动态中相互交融,学生的言语生命在有无形中走向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