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盲道”的探路者
2021-07-11薛园
薛园
5月16日是第三十一次全国助残日,中国残联曾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残疾人总数在8500万以上。视障人士在我国超过了1700万人。2019年的《视障人士在线社交报告》显示,90%的视障人士在生活中其实非常需要互联网。
互联网里修筑起一条条“盲道”
白天的十多个小时里,王永的生活总是重复、沉寂、漆黑一片。等到夜里10点,属于他自己的生活才正式开始。在网络空间,王永不再是工号“14”的盲人按摩师。他得以探索另外的世界:听歌、聊天、购物、直播。在互联网上,王永手机里,使用频率最高的App是QQ;好友列表中,视障者、健全人排列在一起,没有任何区别。
手机、电脑等硬件系统里自带的“读屏软件”,就像现实生活里的“盲杖”。打开读屏软件,王永将手机靠近耳朵,点开一款App,拇指飞快滑动,屏幕上的信息都得以被朗读。
然而,就像现实中的盲杖需要平坦无障碍的盲道,读屏软件也只在App具备无障碍特性时才能使用。App的无障碍特性成了王永和他的朋友们在这个世界通行的“盲道”。
这两年,在QQ上,不僅系统自带的黄脸表情可被识别,就连用户自制的图片、动画表情,都能被内置的“图片文字提取功能”译成文字,再被读出声音;王永甚至可以点进好友的空间——在那里,腾讯AI LAB的人工智能算法不停运转,将图片翻译成一句简单明快的文字描述。王永得以知道朋友甲“一个人站在烟雾缭绕的山顶”,朋友乙正“坐在傍晚的树下发呆”。
腾讯QQ产品总监夏志勇介绍,他们自2009年开始关注视障用户,手机版至今已实现了3000多个无障碍特性,每年发挥上亿次作用。在这背后,是巨大的工作量。
在互联网修一条“盲道”并不容易。深圳市信息无障碍研究会秘书长杨骅深知这项工程的庞杂。
“QQ作为国内首批开展无障碍优化的产品之一,在视障用户群体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杨骅觉得,在某种程度上,这款软件正是国内信息无障碍持续发展的侧面写照。
201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腾讯“数字技术增强残疾人权能奖”。那时,QQ、QQ空间、微信、腾讯新闻等多款产品已针对残障用户实现专门优化,成为亚洲首个获奖的组织,也是全球范围内首家获奖的企业。
一项项无障碍工作的背后,是政府部门、企业、工程师、社会组织,夜以继日地努力,有时间的争夺,也有利益的取舍。
从打补丁到写进“产品基因”
这种无障碍化探索可以追溯到十多年前,时任QQ空间技术总监的黄希彤便亲历了当时的热潮。2009年前后,一次机缘巧合,黄希彤“撞”进了深圳图书馆的盲人阅览室,发现只有少部分人在“摸书”,绝大多数人手边是电脑。已在IT行业浸润10年的黄希彤突然意识到,中国的互联网产品从未充分考虑视障人群。“我认为自己的责任是让所有人都能使用QQ空间,当然也包括视障群体。”
很快,公司的多款产品开启了无障碍功能优化。2010年元旦,作为给视障用户的新年礼物,腾讯还推出了QQ农场读屏版。视障用户群里一片欢腾,有用户高呼,“我的菜也能被人偷了,太高兴了。”黄希彤又顺势拉来20多个产品团队进行无障碍优化,在公司内牵头成立“腾讯信息无障碍联盟”。也是在同一时段,2013年,QQ决定重构底层架构。他们立志从根源上解决无障碍的困难,将底层架构全面支持信息无障碍。
今天在中国,残障人口规模逾8500万,还有1.5亿65岁以上因身体机能下降,可能面临不同程度障碍的老年人。这是一个巨大的群体。
信息无障碍无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黄希彤现在觉得,不妨抱着更加乐观的心态,每多一家企业加入,视障群体的生活就会更理想。(摘自《新华每日电讯》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