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 搞科研需“心坚如磐石”

2021-07-11段永利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21年4期
关键词:成果企业

段永利

4月10日,碳中和技术创新高峰论坛暨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揭牌仪式在四川大学举行,这是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提出关于“碳达峰、碳中和”愿景的具体举措,也是学校启动的“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中“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专项的破题之举。

作为国际皮革化学家及工艺师协会联合会100多年来的第一位华人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四川大学轻纺与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石碧,长期从事制革清洁技术、制革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植物单宁深加工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石碧的研究方向逐渐也渗透到食品发酵加工、碳排放、碳中和以及协同创新管理等领域,并取得了突出成绩。本次论坛上,石碧围绕前期策划、建设方案、筹备过程等内容,结合“创新2035”五大先导计划中的“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计划”,介绍了四川省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的建设情况。为此,本刊记者专访了石碧。

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计划

目前,全球资源、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长期依赖石油和煤等化石资源为原料的能源和化学工业都面临严峻挑战的局面,寻找可持续发展的路径迫在眉睫。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加大防治污染力度,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生态环境问题是重中之重。

地表人类活动、空中气候变化和地球内部活动三者相互影响、相互关联、相互演进,共同影响生态与环境的变化。研究天、地、人各要素间相互映射和演化机制,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保障。

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计划基于中国工程院院士谢和平在深地科学、中国工程院院士石碧在制革清洁技术、杰出教授钟本和在磷化工等领域的研究基础和优势,推动生态、环境、能源、综合减灾、深地科学、人工智能等学科的汇聚融合。

石碧向本刊记者介绍说,这一计划拟面向长江上游生态屏障保护、碳排放国际履约、自然灾害防治体系建立等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聚焦西南地区和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的时空分布格局及演化驱动机制,碳中和核心关键技术,地震、滑坡、山洪等重大自然灾害孕育发生的演化规律及灾害早期识别、智能监测、应急处置核心技术。重点建设青藏高原生物多样性观测站、百万量级的西南地区生物资源样本库、碳中和技术创新中心及研究设施、综合防灾减灾研究中心及深地-地表环境实验设施等。

他还补充道,十九届五中全会习总书记明确提出科技要自立自强,要坚持“四个面向”,要加快建设科技强国,这就把科技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正是在这个大背景下,从去年六、七月份开始,四川大学制定学校“十四五”规划时就决定要率先启动“创新2035”先导计划。五大先导计划都是以重大科学问题为导向,以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地方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牵引,围绕物质与能源、生命与健康、生态与环境、信息与软件、文明与治理五大领域首批启动五个先导计划,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学科集群的创新发展,走出一条以解决重大问题而牵引出的学科群的建设发展新模式,打破传统上以单一学科、单一学院的科研组织模式,该计划将以首席科学家小组组建团队,把规划变计划、把指南变行动,以先导项目带动师生去思考、去聚焦、去解决大科学问题和核心难点技术的突破。以大科学装置和大平台建设为抓手,催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

协同创新解决信息不对称难题

创新难,协同创新难上加难。

石碧认为,协同创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在自然学科领域,纵向科研要出原创成果的难度越来越高。

皮革产业作为一个体系,积累起来很不容易,不仅需要成熟的工艺技术,还需要熟练的产业工人、成熟的产业链条等。如果舍弃掉这个产业,今后即便注入再多的资金,想要恢复产业体系的可能微乎其微。所以,要用高科技来改造皮革行业,特别是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产业的提升,皮革产品也可以成为高科技产品,传统产业完全可以实现高科技化。

对行业企业而言,要投入大量的基础设施做研究也不符合正常的商业逻辑。双方的信息不对称就在于,科研人员基本是按照学科建设和发展来制定研发方向与计划,而企业是根据市场需求来做研发,双方在本质上的交汇点就很有限,容易造成科研机构的成果不能有效的和企业进行对接、转化、落地。

正因为此,2016年,通过联合中国工程院院士刘人怀、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锡祥,发起成立了四川省科技协同创新促进会(以下简称“省协创会”),主要目的就是解决科研和市场需求脱节的难题。

石碧告诉本刊记者说,那个时候对于全国而言,协同创新还算是个新概念。通过5年的努力,省协创会目前已经吸纳了近200名院士和超过600名教授,目的就是充分发挥院士(专家)“人脉广”、“对行业理解深”、“有科研到行业转化的经验”等优势,帮企业精准对接全国乃至全世界精通行业企业问题的专家或团队,让企业少走弯路。同时,省协创会还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就是坚持推动“跨界创新”。“我们坚持让不同领域的专家与专家、专家与企业家联手,通过探讨、学习,形成头脑风暴,尽量缩小科研和产业化的边界。比如,我们通过引进化工产业的专家与酒类企业进行合作,对酒业的废渣废料进行二次利用,做成了美妆行业的产品,这样一方面可以做到对资源深度开发利用、节能减排,另一方面也极大拓展了一个行业的横向发展广度”。

在中国鞋革产业创新发展高峰论坛上,石碧就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企业要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创新体系,则是创新型国家最重要的标志。为了培育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创新性政策举措,且产生了重要影响,但企业的内生动力才是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第一要素。

“企业在建设创新型体系时尤其需要注意,特别是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必须建立自己的研发团队。在理想的情况下,我认为企业中至少应该拥有一到两个具有战略视野、科技成果鉴定能力的专家。”石碧说。

人才是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

自1982年以来,石碧一直从事皮革化学与工程、植物单宁化学及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并形成了自己独到的创新理念,发挥多学科优势促进专业研究。如今他已有16项成果被企业采用,其中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的“橡碗栲胶分子降解——金属络合制造鞣剂”,先后被省内外6家企业采用,目前已累计实现产值2.5亿元。

皮革产业发展到今天,沉淀了几千年的科学技术内涵,许多皮革制品的科技含量也很高。以前是无意识地运用科技,现在行业企业是有意识地运用科技手段。比如,目前很成熟的导航技术,如果把传感器和鞋子结合,制作一款带导航功能的鞋子,就能导引视障人士回家。所以,石碧提倡要用高科技来改造皮革行业,特别是通过跨界合作,实现产业提升,让皮革产品成为高科技產品,让传统产业实现高科技化。

当然,成果转化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最核心的问题是要想办法解决“最开始一公里”的问题。技术概念验证(成果的确权、技术先进性评价、技术市场估值)、技术商业逻辑设计(技术的项目化)和产品中试等问题得不到解决,基本上可以肯定这个成果是没有办法进行转化的。

科研容不得一丝功利与浮躁。

石碧呼吁,国家的产业政策应该做一些尝试性调整,每年大量资金支持既有研发的产品或项目,但缺少关于成果转化平台(尤其是概念验证、中试平台等)等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支持。而且,作为成果转化的具体实施者,技术经纪人的培养却是一个耗时耗钱耗精力却又不得不加大投入的工作。因为只有培育出一批又一批的技术经纪人(一般来说周期是5年),国家的科技成果转化才会不断加速、平稳落地。

“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节点,在整个科技产业链条上,人才是最重要的一环,我们要加大对人才的培养力度,通过共同技术项目化、技术工程化来进一步打磨科研人员的工程化能力,方能有效解决企业的技术问题。我相信,所有的成果转化难题,都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解决:成果转化=理论技术-学科普及+开发工艺-市场需求”,石碧说,“同时,我们必须要承认,环境保护和工业生产是有矛盾的。提出一个环保指标的时候,就要考虑环境消纳量与污染物排放量是否可以达到合理配合,还要考虑如何实现经济影响最小、环保效益最高的目标”。

猜你喜欢

成果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工大成果
“走出去”成果斐然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