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松淑:“民情日记”记民情
2021-07-11王腾
王腾
她用“民情日记”记录最牵挂的“家”,她用“民情日记”写下最惦记的“事”,居民常说她是“小主任、大管家”。她就是延吉市公园街道园辉社区党委书记林松淑。
办公桌那摞厚厚的“民情日记”,记录着社区发生的点点滴滴。如今,她的日记本一年比一年厚、内容一年比一年丰富,篇篇页页、字字句句,都展现出一名共产党员、社区干部为居民群众服务的炽热情怀。从字里行间,仿佛能看到林松淑风里来雨里去,弃小家为大家,一心为民除困解忧的辛劳身影。
林松淑199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01年当起了社区的“领路人”。社区作为基层工作中最小的单元,每日的工作繁忙琐碎、千头万绪,而林松淑却乐此不疲。自从成为社区书记那天起,她始终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对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研究,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开展为民服务工作,将自己与群众紧密联系在一起。为了做好工作,林松淑首先确定了工作目标,“让生活在园辉社区的居民更幸福,工作在园辉社区的同志更快乐”。林松淑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宗旨,在日常工作中,她坚持用制度规范班子工作、用民主凝聚班子团结,先后制定了群众纪律、服务规范等规章制度20余项。班子成员每年在社区党员测评中满意率达99%,社区各项工作走上了规范化轨道。
林松淑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不负组织的信任,不负居民群众的期望。刚上任不久,一位居民因自家的下水道堵塞找到社区,林松淑承诺帮助修理,但由于忙了一上午其他工作,她把这件事忘得一干二净。下午,这位居民又来了:“林书记,我在家等了一上午。”林松淑很惭愧,她告诉这位居民,一会儿就过去。望着居民远去的背影,林松淑暗下决心,以后绝不允许再有这样的事情发生。
于是,林松淑开始写“民情日记”,她认真记录着看到的、想到的、居民需要的以及服务居民的经验感受。在这点滴记录中,林松淑对这份工作的感情越来越浓,和居民群众的心也越贴越近了,成为了社区居民的“贴心人”。社区低保户刘玉顺因病视力下降,如不及时手术将导致失明,但由于家庭贫困无法负担高昂的手术费。林松淑得知情况后二话不说就动员驻街单位、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力量,筹集部分善款帮助其做完了手术。
林松淑帮助过的群众有很多,而当这些受助群众拿着礼物或者现金对她表示感谢的时候,却都被林松淑婉言谢绝了。林松淑的电话号码10多年都没换过。在園辉社区,她的手机号既是热线电话,又是求助电话、便民服务电话,社区里上到耄耋老人,下至学童孩子,几乎无人不知。为了更好地服务社区,林松淑率先组织开展了“五支队伍”进社区活动,创办8个便民服务网点,提供户籍管理、民政优抚、计生服务、就业社保和矛盾调解等服务。组建了由500多人组成的舞蹈队、排球队、门球队等13支文体队伍,丰富了社区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这些举措令辖区居民感觉到社区真是越来越贴心。
2006年,一位准备出国劳务的居民找到林松淑,希望能够代他缴纳养老金等。考虑到社区资金有限,林松淑个人出资购买了保险柜,为出国人员保管存折、房产证、金银首饰等贵重物品,并帮助他们定期缴纳养老保险、收取房租费等。林松淑已为20名出国劳务人员保管了贵重物品,无一差错发生,外出居民亲切地称她为“娘家人”。
社区内境外就业人员、外出务工人员、外来劳务人员以及残疾、低保家庭的200多名儿童身上同样承载着林松淑无尽的爱。为服务好辖区200多名留守儿童,在林松淑的努力下,创办成立了“保护儿童爱心协会”,并设立了专门场地、配备专门工作人员、建立了门户网站,为社区留守儿童定时开展专项服务,提供课外辅导、语言训练、体育游戏、兴趣开发等教育内容,解决了外来和外出务工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林松淑还亲自领养了6名贫困儿童,最长的领养时间为10年,最短的3年。
针对社会老龄化趋势,林松淑在社区率先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定期组织志愿者开展结对帮扶、走访慰问、集中读报会、免费体检和上门义诊等活动,发放“爱心救助卡”,设置电话“一键通”,提供法律咨询援助等,充分保障老年人在赡养、财产、婚姻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让辖区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林松淑就是这样用一点一滴的行动,一件一件的实事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
责任编辑/滕 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