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北使汉文诗中的潇湘意象考
2021-07-11黄小琼
中越宗藩关系始于宋朝初年,历经宋、元、明、清各朝代。在这漫长的岁月中,越南定期或不定期派使臣来华朝贡。越南使臣出使中国期间用汉文创作了大量诗作,这些诗作称为越南北使汉文诗,其数量庞大,仅潇湘诗歌就达700多首。越南北使汉诗的繁荣发展与中国文学密不可分,它是中越两国文化交流碰撞的智慧结晶。本文主要对越南北使汉文诗中的潇湘意象进行考察,先介绍“潇湘”意象的起源;然后分析潇湘意象的特色,包括《潇湘八景图》和潇湘文化审美的描述,以及潇湘八景诗的创作;接着介绍越南北使汉文诗概况,详述越南北使汉文诗的产生和影响;最后借助一些著名的越南北使汉文诗句,深入分析诗中潇湘意象的运用和情感抒发。
一、潇湘意象的起源
潇湘意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使用由来已久,久而久之,“潇湘”就成为约定俗成的文学象征。潇湘一词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后经过舜帝二妃、洞庭灵姻、衡山仙道、桃源隐逸等神话故事才形成了如今生动的“潇湘”意象。潇湘原本只是地名,传说在上古时代,帝尧的两个女儿嫁给了帝舜,但是,舜在出行南方时驾崩了,两个妃子十分悲痛,在湘江边上抱头痛哭,泪水哭干便投了江,这里的江水就是湘水,即如今的潇湘。后来的文人为了纪念这段凄美的爱情,纷纷作诗,逐渐形成了现在的潇湘意象,多用于表达悲痛、孤寂、凄凉的情感。
二、潇湘意象的特色
(一)潇湘八景图
潇湘是潇水和湘江的合称,后来扩展成为湖南的代称。提起潇湘文化,人们会想到历史名画——《潇湘八景图》。北宋画家宋迪创作的《潇湘八景图》以潇湘八景为灵感,融入自己的所观所感,深入解读湖湘文化,以画作形式再现了湖南一带的优美景色。《潇湘八景图》的版本很多,除了宋迪之外,南宋牧溪的水墨《潇湘八景图》和南宋著名画家玉涧的泼墨图《潇湘八景》流传甚广。北宋米芾对书法有独特的理解,其书画自成一家,独具一格,他的《潇湘八景图序》对八处景色均有详细的诗词描述,让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
三湘四水令人向往,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中记载:“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据宋代沈括《梦溪笔谈》记载,潇湘八景包括《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这八景以诗序和画作等形式展现了湖南八处地方的风景。《潇湘八景图》的作者宋迪将意象充分融入画作之中,通过意象的构建,激发人们对这些景物的热爱之情;通过对山水景色的描绘,隐含其颠沛流离、愤慨却无法言说的感情。
(二)潇湘文化审美
潇湘意象不仅适用于诗词歌赋,在元曲、小说、绘画等领域也应用甚广。潇湘一带不仅景致优美,还有许多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诗人多借以抒发情怀。比如屈原的《九歌》、刘禹锡的《潇湘神》等。
瀟湘一带的文化积淀厚重,文人以之入诗,为当地增添了更加浓郁的文化内涵与底蕴。潇湘意象也被文人赋予了更多含义,其对于越南北使汉文诗乃至整个汉文学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越南北使汉文诗概况
(一)越南北使使臣
汉唐之时,古越南仍属于中国管辖范围内。宋代时期,越南叫作安南,被列为藩国。经历各朝代的不断更替,越南脱离中国,建立吴朝。当时,吴权只是在当地称王,并没有建立国号,直到公元968年,丁朝建立,越南才算是真正独立。
越南和中国保持了近千年的宗藩关系,在这期间,越南不断派精通汉文的使臣来中国进贡、求封、答谢等,中越关系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得到加强。
(二)北使汉文诗的产生
汉字作为通用文字,影响越南近2000年,以汉文化为实质的科举制度在越南实行了近1000年。越南人习汉文、从汉俗,很多文人名士精通汉语,擅长汉文诗写作,其中包括不少出使中国的使臣。出使中国期间,越南使臣喜欢与中国文人雅士进行交流,吟诗作赋、鉴赏品评等。经过长期的文化交流、碰撞,诞生了一种特殊的新文学——越南北使汉文诗,其中“北”字指代中国,是越南使臣出使中国时用汉文创作的诗文。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上叶是越南文学创作的巅峰时期,这一时期的北使汉文诗迅速发展,涌现了大量有才华的汉文诗人和艺术价值极高的汉文诗作品。越南文学作家黎贵惇就是代表人物,他创作了《北使通录》《桂堂诗集》等多部诗集,几乎涵盖了北使诗的各个类别。其中以“潇湘百咏”为题的组诗收录了咏叹潇湘的绝句100首,内容涵盖潇湘八景,且范围超过了潇湘八景。作者吟咏山水、追忆贤哲、验看潇湘民情,以诗歌的形式全面展示潇湘文化。
(三)北使汉文诗的传播和影响
越南使臣创作的北使汉文诗记述了越南使臣出使中国旅途中的所见所闻,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对于即将北使的新使臣而言,前辈的北使诗可谓是现成的“北使攻略”,可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使命。北使汉文诗中有大量的景物描写,从中可以窥见当时中国社会的发展情况。但北使汉文诗仅在越南官僚阶层传播,在越南平民百姓阶层或越南以外地域的传播受限。而由于当时的中越宗藩关系,越南使臣创作的诗歌在中国广泛传播。
四、越南北使汉文诗意象分析
(一)北使汉文诗类别
越南使臣所作的汉文诗大致可分为三类:叙事诗、抒怀诗、写景诗。其中,叙事诗较少,抒怀诗、写景诗较多。叙事诗记录了文人出行期间遇见的当地发生的趣闻轶事;抒怀诗的数量较多,主要是通过描写沿途景色、历史古迹等抒发情感,表达思乡、赞叹、仰慕之情;写景诗主要记录自然山水美景和湖湘一地的壮美景观,与抒怀诗有一定区别。
不同文人有不同的分类标准,越南后黎朝诗人丁儒完将北使诗题材分为纪行诗、唱和诗、怀古诗三类,并对具体诗词表达的思想情感进行了鉴赏。
(二)情感表达
从创作内容上看,越南北使诗的写景诗大多是对山水景观以及旅途美景的描写,有记录行程的作用,从诗歌中能分析出诗人当时所处的地理位置。此外,越南使臣来到中国后,难免产生思乡之情,孤身在外无人可倾诉,自然多了几分悲凉,看着沿途风景有颇多的感慨,这就是抒怀诗的创作来源。
阮偍在《除夕赶程》中写道:“一宵残腊新春思,万里他乡故国情。”除夕之夜本应阖家团圆,奈何阮偍北使离家,与家乡相隔万里,想到故乡的家人,有感而发写下此文。潘辉注在《华轺吟录》中说:“长路崎岖,周星涉历,凡梧江桂岭之苍幽,湘水灵山之秀峭,与夫荆湖江汉胜景之无涯,河朔燕云壯观之攸萃,随地游瞩,眼思豁如。”梧江桂岭、湘水灵山的壮美景色让人着迷,作者不由自主想要用诗歌记录这样的美景,并寄托自己的情怀。
(三)潇湘意象
“意象”的产生不是偶然的、短期的,是经过时间的长久打磨,在文人创作过程中反复应用,才发展成熟。古典诗词美通过简洁而短小的语言建构了一个朦胧的意境,让人欣赏诗中自然意象之美。一个词语被文人用于诗词创作中时,不同的人对它有不同的理解。随着后世文人借鉴前人的遣词造句,一个词语的意义慢慢被固定下来,形成了意象。
潇湘意象的产生也是如此,经过多个朝代文人的打磨才成为现在的意象。谈起潇湘意象,让人有孤寂、悲凉、相思等感触。有关潇湘的人文故事有很多,赋予了潇湘不同的含义。其中,舜帝二妃的悲惨爱情、屈原被贬的无奈悲愤以及陶渊明描写的世外桃源等构成了现在的潇湘意象。
潇湘一带文化底蕴深厚,风物宜人,越南北使在此留下了700多首诗作,涉及的自然意象有潇湘八景、洞庭、湘江、衡山、回雁峰等,人文意象则有岳阳楼、贾谊故居、虞舜、屈原、元结、柳宗元、范仲淹等。这些都是潇湘意象的组成部分,提高了原有潇湘意象的深度和广度。而中越宗藩关系赋予了越南北使汉诗不一样的潇湘意蕴。潇湘意象在北使汉诗中主要用以抒发作者异域思归之心、沉浸山水之乐以及对美好景观的赞叹之情。
越南使臣潘辉注两度出使中国,途经湖南潇湘,作《潇湘八景》诗,其中“江湖客况禅相似,关塞乡心梦乍阑”“烟岚寒缭缈,征人幽梦杳”等写出了山水景致,抒发了异域怀乡的情怀。潘辉泳在《访桃园洞不果》中写道,“壶中隐约别乾坤,桃浪津头失洞门”“千古悠悠陶令意,尘缨不易到迁源”。世外桃源本就不存在,是陶渊明虚构的一处仙境,潘辉泳借助桃源仙境这一典故,隐含表达自己是世俗之人,同时也有意避讳隐逸情怀。
越南使臣回国后,大多会得到重用,官路一帆风顺。越南使臣在潇湘一地作诗时,总会在诗中刻意避讳隐士情怀。越南使臣所作的关于潇湘的诗歌与潇湘文化脱不开关系,可以说潇湘诗歌是潇湘文化域外发展的一个重要构成。
五、结语
文章通过对越南北使汉文诗中潇湘意象的解释,分析了越南北使诗的产生以及潇湘意象的发展和在诗中的应用。越南北使汉文诗是当时宗藩制度下的产物,越南使臣是一批优秀的文人,北使的经历带给他们无限灵感,以至于创作出的诗词文学艺术价值较高,同时这一时期也是北使诗的繁荣创作时期。
越南北使汉文诗不仅是越南汉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古东亚各国文化对外交流的一份宝贵记录。
(南宁职业技术学院)
作者简介:黄小琼(1982-),女,广西百色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越南语言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