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夫之“志”论看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021-07-11刘天媛
刘天媛
立志作为贯穿中国人一生的观点,在人的一生中起着不可磨灭的作用。本文以王夫之的“志”论为切入点,通过对其理论的研究,探索立志对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的体现。通过立志,人们可以将理想化为现实,可以提升人生境界、拓宽生命格局,还可以养成良好的习气,抵制不良的价值取向。
中国哲学中一直存在对“志”的研究,哲学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孔子将“志”看作人的精神支柱,提出“匹夫不可夺志”;孟子提出要“持志”,认为“持志”就是坚定自己的志向,要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张载认为“志”与“气”相融,对“志”与“意”的反应不同会形成不同类型的人。
王夫之的“志”论融合了孔子、孟子、张载等人对于“志”的看法,他将中国哲学中的“志”论发展到顶峰。立志,即树立自己的志向。王夫之主张的立志,是要立志于道,道即发展变化的客观存在,根据不断变化的实际情况来制订阶段目标或是长远目标,从而发挥“志”的作用。
一、王夫之的“志”论
王夫之的“志”论主要是“志”与“气”“量”“意”的关系。王夫之论述了“志”的作用,并说明志是存在于客观世界中的内心活动,志向的大小会影响人的生存格局,对人生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志”与“气”
《张子正蒙注·太和篇》曰:“气者,天化之撰;志者,人心之主;胜者,相为有功之谓。”王夫之认为,“气”是天地发生变化的一种依据,“志”是人们的一种内心活动,“志”与“气”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二者是统一体。
“志”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产物,人们在天人合一、尊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志”。“气”是“志”的存在场所和空间,同时“志”也推动着“气”的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志”与“气”通常连用,充分表达了“志”与“气”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
“志”与“气”不能脱离彼此而存在。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以主观能动性改造着客观存在的世界。王夫之在《庄子解·达生》中说:“以志帅气、志以御气。”这体现了志的能动作用,人们立志后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实现自身的发展。同时,“气”也反作用于“志”,作为客观存在的“气”,人们的志向也会受到它的影响和制约,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实践活动在“气”的范围内树立自己的“志”。
(二)“志”与“量”
《读通鉴论》曰:“器之所堪,视其量之所函;量之所函,视其志之所持。”王夫之的“志”论也提到了“量”的重要性。量就是一个人所持有的气量。一个人能胜任什么样的工作,取决于他的气量大小,而气量的大小则取决于一个人志向的大小。
人们在客观世界中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但是发挥的程度则取决于实践。同样,人的格局大小也决定了一个人的“量”,因此,“立志”是十分重要的事情,只有树立远大的志向,不局限于眼前的小事物,才能拥有更高的眼界、更大的格局,从而获得更好的生活。
“量之所函,视其志之所持”,意思是“量”的大小取决于志向的坚持程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一直坚持自己的志向走下去。一个人没有志向,就没有未来,但是如果有志向,却不持之以恒,其志向也不能很好地实现。因此,王夫之认为,人们应当立志,且志存高远,同时也应该心无旁骛、持之以恒,不能见异思迁。
(三)“志”与“意”
《张子正蒙注》曰:“意者,乍随物感而起也;志者,事所自立而不可易者也。”由此可见,“志”与“意”是有区别的,志向是人们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而制订的未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长久目标;“意”则是人们的一种突发思想,更像是临时起意,甚至有时会因为突然起意而偏离了自己的志向。
王夫之认为“志”与“意”是相互联系的,人一旦树立了自己的志向,就要不断地坚持,并为之不断奋斗,在“志”的制约下辨别“意”的好坏。如果一个人没有“志”,只有“意”,那么他的计划会因临时起意而打乱,最终一事无成。
此外,“志”与“意”在不同人身上有不同的比例,王夫之据此把人分为庸人,有意无志;中人,志为意乱;君子,持志慎意;圣人,有志无意。他们的区别就在于能否处理好“志”与“意”的关系。庸人不树立自己的志向,时刻以变化的“意”指导自己的人生;中人有志向,但往往会被“意”所扰乱;君子坚持自己的志向,谨慎地对待“意”;圣人则一直坚持自己的志向,没有受到“意”的干扰。圣人的有志无意实际上是一种理想化的状态。
人无完人,大部分人很难成为圣人,但是也不应该成为庸人,应该尽力成为君子,坚持自己的志向,谨慎地对待“意”。
二、王夫之“志”论对人生的启示
从王夫之的“志”论可知,立志十分重要,是人生意义和价值实现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立志可以引导人们更好地生活,对于人生的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立志帮助人们养成良好的习气
王夫之的“志”论是一种重要理论阐述,他不仅对“志”进行了研究,还为人们留下了一种正确的生活态度。
《示子侄》展现了王夫之的家规家训。在文章开头,王夫之强调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从而更好地立志,其认为“志在学先”“学者以正志为本”,这说明了立志的重要性。立志就是要摒弃不良习气,志存高远,时刻自省。
王夫之认为,有的人虽然受过好的教育,但还是会被不良事物侵蚀,就是因为没有立志。只有立志,才能坚定自己的道路,不被无用之事所打扰。因此,不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应该立志。
作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一般会以自身的价值取向以及价值导向决定行为。价值取向是个人层面的,而价值导向是社会层面的,它们的共同作用是指導人的行为。如何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在有限的时间内创造无限的价值,立志是很好的途径,只有确定志向,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
人们在价值取向的指导下规范自己的行为,从而反映到现实之中,产生不同的结果。价值取向也有好坏之分,好的价值取向会提升“志”的格局和境界,使人们的志向更好地实现。对于不良的价值取向,人们应该发挥“志”的引领作用,从而杜绝和抵制不良行为,形成良好的习气。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公民个人的要求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具有精神引领作用,能够帮助人们抵制和杜绝不良习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每个公民必须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须坚守的道德底线,因此,人们所树立的志向应该建立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上。通过立志,摒弃不良习气,将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相联系,将小我融入大我之中,国家、社会才会发展得更好,社会的习气才会更好。
(二)立志能够拓宽人生的格局、提高人生境界
人们会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制订不同的目标,而志向的大小决定了人生格局的大小。唐太宗在《帝范》中说道:“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一个人的志向决定了他的眼界和格局。陆九渊提出:“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这是古代哲学家对于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深刻思考,说明了人生意义与生活的联系。在实践中,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实就是个人层面与社会层面的融合,只有把个人层面的价值提升到社会层面,将自我融入整个社会之中,人们的志向以及梦想才能够更好地实现。
大的格局不仅体现为眼界的宽阔,同时也代表人们能更好地认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人们常说“志存高远”,树立远大的志向不仅说明眼界开阔,更代表了立志者对于未来的美好憧憬,正是这份远大的志向推动立志者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以自己的点滴力量为中华民族而奋斗。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在社会中准确定位个人价值,最大化地体现自己的社会价值。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当代社会涌现了很多像黄文秀、黄大年、张富清、杜富国一样的时代楷模,不论是什么职业,只要不断奋斗,人生就是有意义和价值的。立志与奋斗是离不开的,通过奋斗,人们才能更好地实现志向,創造无限的价值,提升“志”的格局和境界,成就有意义的人生。
王夫之还主张立大志,人们应该将集体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将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置于首要地位。立志做大事就是指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因此,青年一代应该自觉承担重任,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立志推动理想走向现实
志向作为贯穿人一生的精神主线,是理想向现实转化的思想动力。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认为,一个人要有志向,以志向指导自己的行为,不断奋斗,才能将理想化为现实。正是因为志向的存在,所以人们才能齐心协力,在各自的岗位上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志”的存在推动着人们不断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志向引导着人们奋斗,并最终推动理想走向现实。
三、结语
志向的存在让人们拼搏、奋斗,推动着人们的理想走向现实。立志,就是确定理想信念,青年是理想形成的重要时期,也是立志的关键阶段。青年要志存高远,立志做大事,为实现自己的志向而不断奋斗。不论何时,立志都是对自己人生负责任的一种表现,青年一代要树立人生目标,将理想化为现实,拓宽自己的人生格局,养成良好的习气,从而更好地实现人生的价值。
(哈尔滨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