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鲁迅文学作品中的“民生”情怀赏析

2021-07-11陈圆园

牡丹 2021年8期
关键词:社戏文学作品情怀

鲁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革命家、思想家,代表作品有《狂人日记》《呐喊》等。鲁迅创作的文学作品出现在不同阶段的教材以及课外读物中,其中蕴含的思想是我国的宝贵财富。在清末民初,受到社会大环境影响,我国思想界呈现多元化局面。与大部分民众相比,鲁迅对世界、国家以及民族有着更为清醒的认知,并且通过将民生思想融入曲折的故事情节中,塑造了大量鲜活的人物,表达了自身爱国、忧民情怀,启迪了民众的心灵。本文对鲁迅文学作品进行赏析,对其中蕴含的民生思想进行分析,并研究鲁迅思想与民生情怀的有机融合,通过探索鲁迅文学作品的价值,正确传达鲁迅思想。

一、中国传统民生思想

民生主要指国民生计。在我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民生思想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其内涵得到不断发展。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就展开了对民生的思考,并集中在“仁义礼智信”的“仁”字上,强调了知识分子的任务,即作为读书人,应从修身、齐家做起,逐渐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目的。而在修身过程中,孔子要求知识分子心系百姓,关注民生疾苦。

随着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生思想得到了重视。宋代,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千古名句的出现,使民生思想发展到顶峰。但是在我国封建社会,民生思想的实现主要寄托在君主身上,君主了解民生的重要性,才能够对民生进行有效改善。

在近代,随着西方观念的传入,受到人民赋予统治者权力这一认识的影响,知识分子对民生的认知逐渐发生变化,认为民生能够推动社会发展。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内容包括民族、民权、民生,其主要将民生思想集中在平均地权以及核定地价之中。中国共产党对民生思想的理解更加透彻,将革命理想贯彻得也更加彻底,将民生范围包括人民生存、生活状态以及基本权利维护等,使民生的内涵逐渐丰富起来。

二、鲁迅作品的“民生”情怀分析

人们将鲁迅先生视为民众革命斗士,在当时浩如烟海的文学作品中,鲁迅作品中因蕴含着革命精神、批判精神、爱国精神,追求个性解放,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鲁迅将民生思想以及民生情怀融于笔尖,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经典的故事,引人深思,发人深省。阅读鲁迅的文学作品,深入挖掘作品中的民生思想,有利于加深对鲁迅的认识。

(一)鲁迅作品对民生的认识

鲁迅的文学作品影响力巨大。毛泽东曾说:“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这肯定了鲁迅作品中蕴含的精神以及情怀。在当时复杂的背景下,鲁迅敢于与旧社会抗争,并主动发声,十分难能可贵。鲁迅对民生的认知体现在其作品的字里行间,蕴含着极为深刻的情感。《阿Q正传》中的部分情节体现了鲁迅对民生的认知,即“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阿Q正传》中,鲁迅塑造了阿Q这样一个可怜又可悲的主人公形象,因为愚昧导致他走向悲剧结局,这也写出了当时社会环境下,民众的生活现状——勤劳而又愚昧,虽然拥有勤劳的美好品质,但因为没有在根本上意识到贫穷的原因,导致勤劳付出却得不到收获或者收效甚微。与阿Q相比,小胡、小D的生活更好一些,但是通常選择以逃避、退让的方式面对无限制、毫无理由的欺压,没有明确的生活追求以及方向,这也是当时环境下民众的另一个特点。

(二)鲁迅作品体现的民生情怀

鲁迅对民众的生活有着极为深刻的感悟,其作品文字锋利,战斗力极强,深切体现了对底层人民群众的关注、关心。鲁迅的文学作品数量较多,类型也较为多样,大部分作品中都蕴含着他的民生情怀。

鲁迅的作品中多以某一人物以及某一事件作为线索,将民生情怀蕴藏其中,甚至有一部分作品全文都体现了民生情怀。以《故乡》为例,鲁迅刻画了闰土这一人物,由“我”作为故事情节的推动者,将少年时期的闰土与中年时期的闰土形象进行对比,突出了作品主题。

鲁迅的民生情怀随着少年时期朴实、健康、机灵的闰土展开,直到闰土变成了一个麻木而又寡言的中年人,民生情怀逐渐鲜明化、立体化,正如鲁迅在文中写道“只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闰土的那一句“不懂事”,充分反映出他的木讷寡言,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活的重压下,闰土不复少年灵气,变成了平凡大众中的一员。除此之外,鲁迅还刻画了“豆腐西施”杨二嫂这一刻薄、狭隘的形象,通过展现其心理以及生活状态,讽刺了当时社会中功利化的小市民生态,这也体现了鲁迅对于民生的慨叹。

(三)鲁迅作品思想与民生思想的有机融合

鲁迅将自己的民生情怀以及具体的思想进行有机融合,贯穿于作品之中。因此,人们可以通过阅读鲁迅的小说、杂文,领悟其民生思想,感受其十分强烈的民生情怀。以作品《药》为例,在故事中,华老栓夫妇的儿子得了肺痨,为给儿子治病,华老栓盲目听信偏方,将蘸着革命党鲜血的馒头给儿子服用。由此可见,愚昧无知的民众对革命党为民生奋斗而将生死置之度外的精神视而不见,反而将革命党的死亡视为救命良药,这种反差充分反映了在当时旧社会背景下,以华老栓为代表的民众的麻木、愚昧,体现了鲁迅对民众无知的感慨与愤怒。同时,文章还表达了鲁迅对革命党的深切同情。在故事结尾,华老栓的儿子并未得救,也进一步体现了故事的悲剧色彩,极具讽刺意味,使鲁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以及对民众的忧思情怀得到升华,提高了整个作品的深度。

《社戏》中也体现了民生思想与情怀的有机融合。但是与其他作品相比,《社戏》相对较为平淡。纵观鲁迅创作的文学作品,《社戏》的批判性内容相对较少,更多的是对友情的缅怀。《社戏》结尾的“再也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是对文章主旨的抒发,使文章思想得到升华。同时,《社戏》中的人物比较平常,并没有祥林嫂、闰土、华老栓那般鲜明。鲁迅将民生思想融于结伴看戏以及煮罗汉豆中,并通过描写六一公公、八公公之间的友谊,展现了民生的温情一面,体现了平淡而又朴素的民生思想,并在最后进行主题思想的升华。

三、结语

纵观鲁迅的一生,既是战斗的一生,也是充满感怀的一生。鲁迅作品中蕴含的民生思想,是其文学作品的重要价值所在。鲁迅以细腻的笔触,将自身对民生的认识以及民生思想融入文学作品中,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人们要深入研究鲁迅作品,感知鲁迅的民生思想,体悟鲁迅的民生情怀。

(云南德宏职业学院)

作者简介:陈圆园(1982-),女,云南德宏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学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社戏文学作品情怀
当文学作品扎堆影视化
为什么文学作品里总会出现“雨”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定准语文课堂的出发点——丁卫军《社戏》教学实录评析
风景这边独好——丁卫军《社戏》教学课例深度研读
《社戏》:一篇布满矛盾的作品——《社戏》课堂实录
文学作品中不可忽略的“围观者”
台湾文学作品中的第一女
“五老”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