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 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2021-07-10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文|中建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新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是国企发展的根本遵循。中建科工扎实推进党史学习教育,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强信念、补短板、抓创新,奋力开创高质量发展新局面。
一、提高政治站位,深刻认识新发展理念
新发展理念涵盖广泛、思想深邃,蕴含着鲜明的理论特质和理论品格,在深入学习贯彻中,我们有以下四点体会:
一是要更加坚定“以新思想为引领”的发展方向。心有所信,方能行远。新发展理念是我们党关于发展理论的一次重大升华,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中建科工坚持从“两个维护”的高度贯彻新发展理念,增强企业的政治引领,巩固发展的“根”“魂”优势。
中建科工承建的全国首条自行车专用道—厦门空中自行车道
二是要更加树牢“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宗旨。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新发展理念凝结了我们党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中建科工积极践行初心和使命,投身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伟大事业,以更好的产品和服务,将人民群众所期所盼的需求解决好,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
三是要更加明确“以高质量为目标”的发展追求。新发展理念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的问题。我们坚持把新发展理念作为科工“十四五”规划顶层设计的根本遵循、战略部署的行动指南。
四是要更加依靠“以创新为牵引”的发展动力。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协调是内在要求,绿色是重要体现,开放是必由之路,共享是本质要求。中建科工奋力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和“科改示范行动”,在改革创新中坚持走在前列、干在实处。
二、突出问题导向,对标对表新发展理念
一是规模增长离新阶段的预期还有差距。公司传统钢结构业务优势和行业领先地位有待持续巩固;新产品发展还需加大力度,受市场环境影响和自身科技研发水平等因素制约,新产品仍未形成稳定的规模化产出,钢结构装配式建筑、慢行交通系统、智慧车库等新产品市场推广之路任重道远。
二是激发组织活力的组合拳还需优化。活力与效率问题仍是制约国企发展的核心问题,随着中建科工规模持续增长,业务组合日趋复杂,也不可避免出现了业务流程链条加长、组织效率有待提高、信息化水平不匹配发展需要等短板。
三是改革攻坚涉深水区力度还需加大。公司在优化业务布局、整合产业链优质资源等方面,主要依靠内生力量,对资本运作、机制创新、体制创新等外生力量使用不够,制约了业务发展和管理人才的积极性调动。
三、坚持创新驱动,务实笃行新发展理念
一是推进科技创新,把趋势变成优势。以科技创新引领业务升级,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强建筑钢结构科技创新,在高强钢超厚板焊接技术等12 项优势基础上,通过重特大项目实践,不断创新建筑钢结构技术,引领钢结构行业发展潮流。加强建筑工程科技创新,在220 多个“钢结构+”工程建设中,持续完善“标准化设计、工厂化生产、装配式施工、一体化装修、信息化管理”的“五化”交付模式,引领装配式钢结构建筑细分领域的发展。加强建筑产品科技创新,加大装配式建筑、智慧停车、慢行交通设施等“钢结构+”系列产品自主研发力度,加速装配式学校、医院、写字楼、住宅和产业园五大拳头产品的市场推广,推动“高端承建”向“产品开发”的转型,构建“一体两翼”多元化业务组合;持续为完善绿色建筑标准做贡献,积极参与《装配式钢结构技术标准》等国家标准编制,引领建筑行业绿色发展。
运行中的全国首条建筑钢结构智能制造生产线,拍摄于中建科工广东厂
二是推动管理创新,让组织充满活力。坚持以客户为中心,面向基层、导向冲锋。以组织变革升级管控模式,按“总部管战略、BG 统业务、大区建能力、分公司作战”的总体思路,推动总部机关向服务一线的职能平台转型、成立以产品和解决方案为核心的BG 组织、二级单位机关向资源和能力平台转型、城市公司聚焦项目打造“铁三角”,构建起“职能平台、BG、区域公司”三维矩阵式组织架构。以流程变革和激励机制变革升级管理理念,通过“主干打通、末端灵活、流程owner 负责”三大举措,实现业务流、管理流、信息流“三流合一”;完善公司绩效管理体系,坚持组织对准战略,个人对准组织,实现“力出一孔”,建立以职级体系为基础、薪酬体系为牵引、激励机制为动能的奖金“获取分享制”,实现“利出一孔”。以IT 变革升级管理手段,建成“总部-大区-分公司-制作厂/项目部”四级管理驾驶舱,提高流程运转和管理决策的效率;构建首个建筑钢结构5G+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平台——智慧工厂管理平台;基于BIM+物联网,打造钢结构全生命周期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信息共享和工作协同。
三是深化体制创新,将改革进行到底。认真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扎实推进“科改示范行动”。积极稳妥深化所有制改革,以智慧停车公司为载体,建设混改试点。积极探索资本运作,研究以钢结构板块为主体,进行内部重组和股份制改革。推进市场化选人用人,大力推行经理层成员任期制和契约化管理,践行“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降”的市场化理念,激发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