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党的建设研究的发展脉络与趋势
——基于CiteSpace知识图谱的分析
2021-07-10王琼吴彩强
王琼,吴彩强
(a.浙江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人文学院,杭州 311112;b.浙江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杭州 310018)
党的建设是马克思主义建党理论同党的建设实践的统一。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自身建设,持续不断地进行自身发展,党的建设水平不断提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在此期间,对于党的建设领域的学术研究也从未间断,学者们兢兢业业,研究成果也十分丰硕。文献是学术研究的重要基础,通过分析文献,可以了解该领域中各要素间的变化过程[1]。面对数量庞大的文献,传统的分析方法不仅难度大,在深度上也略显不足。科学知识图谱(Mapping Knowledge Domains)作为一种新型的现代化理论和研究方法,以客观的文献数据做支撑,凭借其强大的功能和可视化的优势获得研究者们的青睐,其在国内的应用也逐年增加[2]。由陈超美教授及其团队研发的CiteSpace软件,是较为高效的一种图谱绘制工具。它是一种基于Java语言的可视化分析软件,借助其分析和算法,能够梳理其繁杂的知识群及其发展脉络,辅助学科分析[3]。本文对1992年至2020年4月中文核心及CSSCI来源期刊关于党的建设领域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对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呈现,揭示了二十多年来党的建设领域的研究现状及研究热点。
一、研究方法与文献来源
本文采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将中文核心期刊及CSSCI作为检索来源,在主题中输入“党的建设”进行跨库高级检索,共获取3336篇文献,剔除一些无相关文献后,最终选取有效文献3167篇。以RefWorks的格式导出文献,重新以download开头命名,利用CiteSpace知识图谱软件处理和分析。由于检索中涉及“党的建设”的首篇文献刊发于1992年,因此本文时间分段设定为1992年至2020年(Slice Length=1),参数选取(Selection Criteria)为Top50 per slice。
二、知识图谱分析
(一)作者与机构分析
采用CiteSpace运算,得出我国关于党的建设研究的作者时区共现图,结果如图1所示。对作者共现情况进行分析,可以清楚了解研究领域之间的合作情况及互引关系[4]。而作者的发文量和其研究水平能力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关联。分析发现,有13名学者发文量高达5篇以上,其中齐卫平以22篇发文量位居第一,韩强与张荣臣发表文献数量都为13篇,并列第二名,周良书和刘红凛都以11篇文献数量位居第四。从图1可以看出,图谱中也存在突现点(Citation Burst)表明在该研究领域有影响力的有齐卫平、韩强、张荣臣、周良书、刘红凛、刘益飞、姚桓、王长江、张书林等人,他们可以被称为国内党的建设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
图1 作者时区共现图
由图1可见,除了姚桓与唐晓清、李根寿与胡伯项、张守华与万泽刚有合作关系外,其余研究者皆是“孤军奋战”,表明我国党的建设研究领域研究者之间的联系较少,缺乏密切的合作,学术认可度低,缺少较强的研究团队。因此,加强各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对促进学术研究进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对发文机构进行数据分析得出研究机构共现图(如图2),通过该图我们能够直观看出知识图谱在研究领域中应用的主要阵地。本文筛取发文总量排名前十的研究单位进行分析研究。由图2可知,我国党的建设研究发文量最多的机构为中共中央党校,共发表文献32篇,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以24篇和22篇的发文量紧随其后,明显高于其他机构。这三所机构为我国党的建设研究领域的核心力量,在起着引领作用。此外,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在近几年中也在积极进行党的建设研究。其他机构的发文量相对平均,都在10篇左右。从合作关系看,除了少数机构存在合作外(如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大部分研究机构之间缺乏合作关系,普遍倾向于独立发文,机构分布呈现明显的离散状态,尚未形成完善的机构合作网络,使得研究的质量和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制约。
图2 研究机构共现图
(二)文献关键词分析
通过关键词可以对文章的核心思想和中心内容进行精确的把控。利用CiteSpac进行关键词共现分析,可以总体上了解研究领域内容的丰富程度以及更新发展概况[5]。
选择关键词共现对1992年至2020年4月党的建设研究领域进行分析,按照关键词频次对结果进行由高到低排列。其中“党的建设”频次为2664次,紧随其后的是“三大法宝”1237次,“三个代表”280次,“中国共产党”227次,“思想体系”183次,“党 组 织”167次,“科 学 化”138次,“全 面从严治党”129次,“党的领导”125次,“党员”124次,“党的基本路线”116次,“领导班子”107次,“执政能力”97次,“组织建设”和“思想建设”93次。表明研究内容呈现出多元化、多角度的特点。
本次关键词共现分析所得的Modularity Q值=0.8407;Silhouette=0.5552,表明划分结构具有显著性,聚类分析信度较高。如图3所示,以“党的建设”作为主检索词,在聚类图谱中节点大小是最大的,“三大法宝”、“党的基本路线”、“执政能力”“科学化”、“组织建设”等关键词与党的建设关系较为紧密。对关键词的中心性分析可知,“三大法宝”的中心性最高为1.16,说明学者们非常关注,毛泽东“三大法宝”建党理论为主题的研究,以及新形势下“三大法宝”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意义。“执政能力”以0.64的中心性位列第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党在各个历史时期都离不开的工作,同样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其余关键词,“党组织”、“三个代表”、“党的基本路线”、“党的领导”、“习近平”中心性分别为0.49、0.34、0.24、0.23、0.23,说明它们在党的建设领域研究中占主要地位。
图3 关键词聚类
观察关键词聚类图谱可以发现,我国党的建设研究可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对党的指导思想的研究,关键词有“马克思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习近平”等。二是对党的建设的内容的研究,关键词有“思想建设”、“组织建设”、“政治建设”、“作风建设”、“执政能力”等。三是对党的建设的基本要求的研究,关键词有“党的基本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科学化”、“创新”、“民主集中制”、“全面从严治党”等。
(三)阶段性分析
从关键词突现分析中可以判断某个时期的热点研究话题。为研究党的建设,本文总结出20个突现词(如图4),其中“三个代表”的突现度最高,为128.3589。“全面从严治党”和“科学化”分别位列第二和第三。从时间脉络上看,1992—2004年这十二年来“党组织”“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党的基本路线”“三大法宝”“领导班子”“邓小平理论”“江泽民同志”“党的领导”“三个代表”为主要突现词;2005-2014年“党员”“科学发展观”“高校”“创新”“科学化”为主要突现词;2015-2020年“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习近平”“全面从严治党”为主要突现词。从时间节点和关键词突现度之间的联系来看,我国党的建设领域研究热点与我国国情党情变化相契合。
图4 1992-2020年4月 前17个突现关键词
从突现词影响的周期来看,“中国共产党”最长(11年),其次是“创新”(10年),“高校”9年,“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党的基本路线”都为8年,其余多集中在6-7年。自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后,2015年关键词“全面从严治党”开始突现,且强度高达72.7453。证明学者对“全面从严治党”始终关心和重视,且研究成果十分丰富,“全面从严治党”在当下甚至很长一段时间都是党建领域的研究热点和重点。
(四)趋势分析
判断一研究领域的发展变化情况可以通过发文量年趋势图进行表示。通过对趋势图的分析,能够清晰判断研究的发展脉络并且能够对发展趋势做出精准预测[6]。截至2020年4月,以“党的建设”为主题词在中国知网(CNKI)核心期刊及CSSCI数据库进行搜索,图5为发文量年度趋势图。观察发现,首篇党的建设文章发表于1992年,之后发文量波动较为明显,但总体呈缓慢上升的趋势。1992-2000年,发文量变化不明显稳定在250篇左右,2001年发文量迅速增加并突破500篇,之后的十几年发文量在300-500篇波动。2016年之后发文量增幅明显,于2018年达到最高值667篇,且预计2020年将会有750篇的发文量。总体来说,“党的建设”的主题的研究成果呈逐步上升趋势,学术关注度逐年提升,依旧是学术界 重要的研究话题之一。
图5 党的建设发文量年度趋势图
通过时区图(timezone),能够判断我国党的建设研究的年度热词,有助于帮助学者评价研究的发展阶段、预测研究的发展趋势[7]。运行CiteSpace,提取所有关于党的建设的关键词,按照时间节点,由远及近排列分析,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关键词时间区域图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也不断完善。从区域图中可以看出,1992年至今,我国“党的建设”学术研究也在不断与时俱进,并与我国国情、党情相结合,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可将其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992年至2002年为党的建设的探索期,这一阶段邓小平提出“要聚精会神地抓党的建设”,同时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党建经验,吸取教训,不断探索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党建的途径。党的十四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将党的建设提到新的伟大工程的高度。党的十五大对党的建设的总目标和总任务作了进一步的概括。学者们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阐述党建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
2003年至2012年为党的建设的发展期。党的十七大要求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强调了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的重要性;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个重大命题和重大任务。这一阶段学者们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就新形势下如何提升党建科学化水平做了充分的研究。
2013年至今为党的建设的新时期,这一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8]。学者们对“全面从严治党”研究十分重视,该关键词频高达129次。党的十九大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布局提出了新要求[9],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学者们就新时代如何加强党的政治建设展开了深入的研究。
三、我国党的建设的热点主题
目前,党的建设理论研究日益深化,体系建设快速发展,研究队伍和机构日渐庞大。许多学者对党的建设的具体含义、基本要求、发展历程、改进方式等进行了比较充分的研究。党的建设这一话题始终是学术界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现将我国党的建设研究的热点进行总结。
第一,以“全面从严治党”为主题的研究。全面从严治党是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在从严治党的基础上对于新时代党建问题的经验总结和理论升华。目前学术界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主要有三大特点:一是研究热点突出,二是研究内容广泛,三是研究视角多样化。李全喜以国内研究成果为依据,分别从科学内涵、深层根源、时代价值、价值取向、内在逻辑、基本特征、理论创新、实践路径八个方面对全面从严治党进行梳理和总结[10]。作者认为学界对于“全面从严治党”研究的学术成果十分丰硕,然而存在偏重定性分析、侧重宏观思考的问题,缺乏相应的定性研究。卢成观[11]认为目前“全面从严治党”的研究多停留在宏观层面,对如何具体落实的微观路径研究较少,并从研究内容、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等方面给出了相关建议。
第二,以政治建设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十九大以来,学术界对党的政治建设研究愈发热烈,学术成果也愈发丰硕,学者们主要从政治建设的主要内涵,历史发展进程,重大时代意义和思路对策等方面进行探讨。朱孟光分别从党的政治建设的概念内涵、党的领导核心与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党的政治建设历程与基本经验、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义、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原则和基本途径五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党的政治建设进行深入的研究与评价[12]。熊秋良[13]、梁晓宇[14]等人总结并梳理了最新的研究成果,对十九大以来党的政治建设进行研究述评,总结了目前研究的特点,也指出存在的一些不足,有助于学者把握党建的发展规律,推动党建研究的深入发展。
第三,以思想建设为主题的相关研究。思想建设是党的基础性建设,不仅关乎自身执政地位的巩固,更是不忘初心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的牢固根基[15]。学者们多从历史地位、重要性、经验启示、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讨论。李金哲将党的思想建设的历程分为四个阶段:在解放思想中恢复发展阶段、在与时俱进中改革创新阶段、在求真务实中深化完善阶段、在系统谋划中全方位提升阶段,并总结了思想建设的进程及启示[16]。白云结合历史发展规律,就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的重要性及必要性进行论述,对目前存在的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从理论与现实的角度思考和解决中国在新时代如何加强党的思想建设[17]。
第四,以执政能力建设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是新时代党建的着力点。学者们多从执政能力的概念、内涵、问题及解决对策等方面进行研究。丁俊萍分别从历史考察和启示、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定义和科学内涵、理论建设与实现途径、制约因素与成效评价五个方面对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进行深刻的评析,有助于对该领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深入[18]。何淼阐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现实意义,总结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基本路径[19]。
第五,以党的建设科学化为主题的相关研究。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提出“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这一重大课题和任务,学术界就此课题展开了深入的研究,主要从背景、内涵特征、必要性及历史意义、制约因素及对策等方面对党的建设科学化进行讨论。罗会德对学术界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从基本内涵、目的意义、历史经验、对策路径、评价体系等方面对党建科学化水平进行细致深入的讨论,总结目前研究上存在的一些不足,指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20]。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党的建设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主题之一。从1992年至今,我国党的建设研究呈稳步发展趋势,研究内容丰富、层次深刻、角度多样化。研究集中在全面从严治党、政治建设、思想建设、执政能力建设、党的建设科学化这五大热点主题上。然而我国党的建设研究依然存在许多不足,比如大部分学者产出较少,系统性的实证研究较少,学者之间缺乏相应的交流;研究机构主要集中在高校、党校、科研院所,但机构之间的合作不够密切。
因此,在未来的党的建设领域研究过程中,应重视学者之间的交流,加强机构之间的合作,完善与我国国情、党情相契合的党的建设的实证开拓。我国学者要更加准确、更加全面地调研,促进我国党的建设理论研究向更深层次进步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