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来党的纯洁性建设理论新发展
2021-07-09陈兰芝
陈兰芝
[摘 要]
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重要论述、党的重要会议纯洁性论题和党内法规制度规约,彰显了纯洁性建设主线在党建理论阐释和制度建设实践场域更加系统化,展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创新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辩证统一、党的建设战略布局由首先从思想上建党到突出政治建设的政治统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更加成熟定型的科学化发展态势。党的纯洁性建设理论新发展鲜明地体现了“党的命运”“国家命运”“人民命运”“民族命运”命运与共的实践逻辑。
[关键词]
党的纯洁性建设; 文本考察; 理论态势; 实践意蕴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21)03-0056-06
党的十八大、十九大把纯洁性建设提到党建主线的战略高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继续强调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全面净化党内政治生态。纵观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论述、党的相关重要会议精神和新制定修订的党内法规,凸显出纯洁性建设主线在党建理论阐释和制度建设上更加明确具体,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全面从严治党思想的重要飞跃。
一、十九大以来涵涉党的纯洁性建设理论的文本考察
(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纯洁性建设的重要论述。党的十九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会议和十九届中央纪委会议、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等重要场合,多次强调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为新时代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提供了基本理论遵循。
一是强调党的纯洁性建设对治党治国的战略保障意义。2018年1月至2021年1月,十九届中央纪委几次召开重要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发表《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 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等讲话,强调:要围绕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主线,以政治建设统领全面从严治党的整体布局,坚决清除影响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消极因素,坚决同消极腐败现象作斗争,确保党永葆清正廉洁的政治本色,充分发挥全面从严治党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中的引领保障作用。
二是以系统辩证思维审视党的纯洁性建设。首先,保持党的纯洁性是“纯”与“不纯”的矛盾对立统一。一方面,纯洁性建设是涵涉主体要素、思想观念和制度安排的内在統一。在论及党的纯洁性问题时,习近平总书记常用对党忠诚、廉洁从政、廉洁奉公、清正廉洁、廉洁用权、廉洁修身、廉洁齐家、公道正派等正向话语表达。另一方面,弱化党的纯洁性的各种因素具有危险性、破坏性,必须加以破除。当前,“党内思想不纯、政治不纯、组织不纯、作风不纯等突出问题尚未得到根本解决”。党内存在的不纯现象会损害党的政治本色和执政能力,影响党和国家事业兴盛。全党必须继续保持对“腐蚀”“围猎”的高度警觉和“赶考”的清醒自觉,在解决党内突出问题中净化自身。其次,纯洁性建设主线要贯穿到党的思想、政治、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系统工程中。这几个方面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整体上维护党的纯洁性;不同历史时期管党治党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新时代要以政治建设统领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思想纯洁性、政治纯洁性、组织纯洁性、作风纯洁性和制度纯洁性建设。
三是突出强调党的政治纯洁性及其“政治指南针”作用。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保持党的纯洁性包括思想、政治、组织、作风、队伍等方面,强调“不断纯洁党的思想、纯洁党的组织、纯洁党的作风、纯洁党的肌体”。党的十九大以来,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新情势,他着重强调政治纯洁具有根本性。首先,政治方向是事关党和国家事业兴衰的首要问题。“政治方向是党生存发展第一位的问题,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事业兴衰。”全党必须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道路,保障政治对党和国家建设的“指南针”作用。“我们所要坚守的政治方向,就是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党要发挥政治指南针作用,引导全党坚定理想信念、坚定‘四个自信。”其次,政治纯洁最关键的是政治信仰的纯洁坚定,即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习近平总书记说:“如果马克思主义政党政治上的先进性丧失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就无从谈起。这就是我们把政治建设作为党的根本性建设的道理所在。”中国共产党是具有鲜明政治属性、政治品质、政治信仰、政治使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如果丧失政治上的纯洁性,党就会失去政治优势和生命力。全体党员要纯洁政治品质,对党忠诚。“对党忠诚必须是纯粹的、无条件的,是政治标准,更是实践标准,鲜明体现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上。”
(二)十九大以来党的重要会议纯洁性论题阐释。十九大确立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党建主线,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建设布局。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重申:全面净化政治生态,以自我革命精神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党以敢啃硬骨头的政治勇气规划了全面从严治党的重点治理方向:把制度建设和治理能力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健全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体系;增强各级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与组织力,推动理想信念教育的常态化制度化;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制度,锻造党员、干部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发展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全面净化政治生态”。
十九届中央纪委一次至五次会议坚持以维护党的先进性纯洁性的政治姿态进行纪检监督机制建设。这五次会议公报涵涉的党的纯洁性建设论题包括:一是党面临的执政环境复杂、政治内外生态相互影响,要完成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任务、提高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靠党的全面领导和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坚强保障。二是总结了改革开放以来永葆党的纯洁性的基本经验,包括:始终坚持强化党的全面领导的根本原则;始终以党的自我革命推动党领导的社会革命;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三是从严从实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特别是聚焦党员干部是否“政治过硬”“本领高强”,强化监督执纪问责,从政治立场、政治原则、政治担当和政治纪律方面加强政治巡视和纪律监督,坚决清除对党不忠诚不老实的两面人、两面派,“打造忠诚坚定、担当尽责、遵纪守法、清正廉洁的纪检监察铁军”。
(三)十九大以来的党内法规纯洁性制度规约分析。党章是党的总规矩,是最根本的党内法规。党的十九大修订的《中国共产党章程》在明确党的性质、宗旨、指导思想、基本路线、奋斗目标及历史使命的基础上,强调:坚持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党建主线,以政治建设统领党的各项建设布局,以制度建设贯穿党的建设科学化的伟大工程中。党章第一章第二条指出:“中国共产党党员是中国工人阶级的有共产主义觉悟的先锋战士。”“先锋战士”的纯洁性主要体现在党章第一章第三条与第四条党员履行义务和权利的界定上,共产党员有保持和发展纯洁性的义务,即要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不怕牺牲、努力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本领;对党忠诚,自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与政治规矩,勇于揭露和敢于纠正违反党的原则的缺点与错误;带头弘扬社会主义道德风尚,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党员政治身份属性的责任应然与实然的内在统一。
十九大以来,依据党章,中共中央相继制定修订了一批新的党内法规,这些党内法规涉及党的领导法规、组织法规、纪律法规、组织建设法规、监督保障法规等,覆盖党和中央国家机关、纪检机关、中央党组织、基层组织、党校行政学院等,体现了党的组织机体以保持先进性纯洁性为旨归的建设路向。
在各级党组织的组织建设与政治建设方面,党的十九大以来颁布的各类条例突出强调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和领导核心地位。《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工作条例》指出,党中央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起着举旗定向、掌舵领航的作用,彰显党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风范引领”。《中国共产党党和国家机关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强调:机关基层党组织要把政治标准政治要求贯穿到工作和事业发展全过程,尤其是要抓住“关键少数”、管好“绝大多数”,推动党和国家机关彰显政治属性。《中国共产党党支部工作条例(试行)》第一章总则强调“全面提升党支部组织力,强化党支部政治功能”,明确不同领域党支部分别承担各自不同的重点任务。《中国共产党党校(行政学院)工作条例》明确:党校(行政学院)要把“党校姓党”的基本原则贯穿工作全过程。《社会主义学院工作条例》明确,“社会主义学院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治学院”,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强化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及统一战线其他领域人士的政治共识,巩固共同奋斗的思想基础,从而巩固发展新时代爱国主义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国有企业基层组织工作条例(试行)》强调:坚持和加强党对国有企业的全面领导,以国有企业党的建设质量发展,引领国有企业高质量发展,从而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影响力、控制力。
在党的纪律建设和监督执纪执法方面,突出强调建设纪检监督铁军和政法工作队伍。《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指出,制定纪律处分条例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党章为根本的党内法规的权威性,严肃党的纪律,纯洁党的组织;并在分则中分类明确了党的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具体要求及违纪处分细则。《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机关监督执纪工作规则》指出:“全面贯彻纪律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合署办公要求,依规依纪依法严格监督执纪,坚持打铁必须自身硬,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干部队伍。”《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指出,做好新时代的政法工作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政治过硬、业务过硬、责任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要求,建设信念坚定、执法为民、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新时代政法队伍”。
在党员干部的选拔任用考核方面,突出强调以好干部标准作为选人用人的正确导向。《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强调,选拔任用考察干部要坚持好干部标准、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严格把控政治、品行、能力、作风、廉洁“五关”。《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强调,坚持党管干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事业至上、公道正派、注重实绩、群众公认等原则,“建设一支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高素质党政领导干部”。《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规定,党的地方各级委员会委员、候补委员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候选人的提名也要坚持好干部标准。
在党员教育管理方面,《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强调:“努力建设政治合格、执行纪律合格、品德合格、发挥作用合格的党员队伍。”新时代党员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加强党的创新理论学习、突出政治教育、强化党章党规党纪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等。党员管理要从日常教育、党籍党员组织关系、党员监督组织处置、教育管理信息化等方面健全。其中,对党员监督和组织处置的规定突出强调监督党员义务的履行、先锋模范作用的发挥、党章党纪党规国法的遵守。
二、十九大以来党的纯洁性建设理论新发展的基本态势
(一)彰显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守正创新与全面从严治党实践辩证统一。《共产党宣言》指出,“在实践方面,共产党人是最坚决的,始终起推动作用的部分;在理论方面,他们胜过其余无产阶级群众的地方在于他们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共产党人始终代表整个运动的利益”。无产阶级政党要从理论上到实践上都代表共产主义运动的先进方向。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将党的创新理论及时纳入党章法规的规约界定中,作为全党思想和行动的指引。十九大以来党的重要会议和新制定修订的党内法规,着重强调坚持以习近平新時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方向发展;而保持党的思想、政治、组织、队伍、信仰等方面的纯洁性,无不以学习、掌握、运用马克思主义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理论武器。建党百年的实践证明:党的建设史也是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党的建设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提供了思想认知图式;党的建设实践路向由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到以制度建设为保障进而到突出政治建设的统领地位,由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的探索历程,也推进着党建理论创新和党的指导思想守正创新。
(二)彰显党建布局由着重从思想上建党到突出政治建设的政治统领。十九大以来,党的纯洁性建设理论探索与实践布局贯穿着“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逻辑脉络。党的十九大报告和《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的意见》科学定位新时代党的政治建设,指出:“党的政治建设是党的根本性建设,决定党的建设方向和效果,事关统揽推进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这体现党的建设布局由过去突出强调思想上建党转向突出政治建设的高站位,政治建设在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工程中具有根本性、统领性。新时代党的建设继续坚持思想建设的基础地位,突出政治建设统领全面从严治党整体布局的核心地位。“加强党的政治建设,目的是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实现全党团结统一、行动一致。”全面从严治党战略的实施推进首先要从政治上看,旨在维护党的政治本质和政治属性。即从坚定政治信仰、强化政治领导、提高政治能力、净化政治生态维度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统领地位,强化党的政治引领作用,从而保障和巩固党对国家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面领导。
(三)彰显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更加成熟定型的科学化发展路向。健全党内法规体系是提升制度治党质量的重要保障。十九大以来,中共中央制定修订以党章为统领的多项党内法规,从制度刚性规范上系统阐释党的领导法规、作风建设法规、组织建设法规、纪律建设法规、监督保障法规等指向纯洁性建设主线的规约要求。对纯洁性建设的规约阐释采用了正向负向辩证统一性的话语表达,如指出党内存在思想不纯、组织不纯、政治不纯、作风不纯等,倡导党员干部和党员锻铸信仰坚定、政治过硬、对党忠诚、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政治品格,这体现了党内法规建设敢于直面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诸多因素建章立制,彰显了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同向而行、同向发力的驱动作用。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路径呈现出更加成熟定型的科学化发展态势:对党内法规的不同位阶从党章、准则、条例、规定、办法、规定、细则等进行整体规划;对根本性和配套性党内法规、中央和地方党内法规统筹推进;对党内监督问责执纪各领域进行全过程规划,从实体性、程序性、保障性、惩戒性规范一体编织党规党纪法网,强化全党对党内法规制度文化、政治规矩、政治纪律的认同,以制度建设作为保持党的纯洁性、提升党的建设质量的治本之策。
三、十九大以来党的纯洁性建设理论新发展的实践意蕴
(一)观照党的命运,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习近平总书记说:“我们坚持用时代发展要求审视自己,以强烈忧患意识警醒自己,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和完善自己,在应对风险挑战中锻炼提高,在解决党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中净化纯洁,不断提高管党治党水平。”保持先进性纯洁性是党的建设面临的重要问题,全体党员必须以信念过硬、政治过硬、能力过硬、作风过硬的标准锻炼党性。十九大以来,党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建设总体布局、党的领导制度体系等方面作出新部署,以政治上的先进性统领党的纯洁性建设,以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精神严肃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掀起学习“四史”热潮、加强政治巡视和纪检监督工作,不断提高全面从严治党质量。近年来,中央纪委和国家监委将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交织的腐败案件作为重点查处,加大对脱贫攻坚领域腐败、国有企业腐败、政法系统腐败、金融领域腐败、教育科研领域腐败的惩治力度,务实以案促改、以案促治的反腐倡廉、正风肃纪工作。
(二)观照国家命运,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领导。”党作为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必须“增强忧患意识,不断推进党的自我革命,永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保持党的纯洁性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是辩证统一的。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内在要求党的纯洁性建设与之相适应,党的全面领导能力、全面从严治党能力决定国家治理能力强弱。要协同推进党的建设和国家治理能力建设方面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建立“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制度、健全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健全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制度、健全党和国家监督制度等,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和依法治国、依法执政能力;统筹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体系、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制度、民生保障制度和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等,着力改革不适应实践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破除影响高质量发展的瓶颈,探索把党的政治优势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的有效路径,从而推进党和国家事业的持续发展。
(三)观照人民命运,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百年来党的奋斗史、发展史使党与人民群众形成共命运的血肉联系。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必须观照人民命运,以人民利益为价值归依。首先,党的纯洁性建设理论命题蕴含着党性与人民性相统一的实践内涵。始终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是党的初心和使命所在。党的政治本色熔铸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奋斗实践中;人民群众作为“中国奇迹”的创造者最终要靠党的领导来保障。“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指向的实践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就是党领导人民艰苦奋斗、干事创业、兴国安邦。其次,党的纯洁性建设的价值坐标始终以满足、维护、发展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核心,以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为人民谋幸福为实践目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包括物质、文化、民生、公平、正义、生态等多层次,不同层级不同领域需要的满足决定了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十九大以来,党持续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作为巡视工作重点;实现美好生态被纳入民生福祉范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指导意见》强调,党员干部要把提高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在脱贫攻坚中锤炼作风,提高干事创业的本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指出:“良好生态环境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增进民生福祉的优先领域。”党把维护良好生态视为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领域,提升生态环境质量、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立法监督执行亦成为党政干部考核的重要标准。
(四)观照民族命运,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着世界情势,国际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安全格局正在发生调整重塑,尽管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民粹主义等意识形态认知偏差尚未根除,但世界各国人民追求和平发展的主流趋势没有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乎党的发展和中国发展全局,必须深刻认识和把握世界变局带来的新挑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带来的新问题对党的纯洁性建设及执政能力建设带来的影响,充分估计民族复兴面临的机遇与困难。观照现实境遇,党必然要以全局思维、战略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统筹党的建设、民族复兴战略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发扬斗争精神和奋斗精神,才能变“危”为“机”,赢得更广发展空间、更多发展主动性。
总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保持高度的战略清醒与战略定力,深刻把握党的纯洁性建设主线、民族复兴战略全局与世界变局之间的历史性交汇,将治国理政落脚点着重放在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和深层次问题上,科学统筹党内与党外、国内与国外、中国与世界命运与共的内在关系,不断寻求激发党的生机活力、国家兴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生長点。
本文系上海市哲社规划一般项目“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新机制研究”阶段性成果(2018BKS007)
作者系上海电机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任编辑:丁 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