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如笔,写尽夏日温情
2021-07-09潘玉毅
潘玉毅
若把慈溪比作一件美丽的衣裳,把山河、草木、亭台、楼宇比作衣服上不同形状、不同颜色的图案,杨梅就是这诸多图案中最与众不同的一块。有了它,慈溪的山水便可增色许多;没了它,慈溪的风物则将失色不少。
慈溪人在宋代就已学会了人工栽培杨梅的技术,通过嫁接等方法,培育出了多个品种。如今公推荸荠种质地最为上乘,肉质细软,汁液充盈,甜多酸少,颗大核小,果肉离核性强。荸荠之名,盖因此种杨梅果实成熟时呈紫黑色,与荸荠之皮极像。
杨梅可以食用,且味道极佳。从宋代的“吃货学士”苏东坡到清代多才多艺的李笠翁,不管才学多高,名头多响,见了它,都免不了激动得流口水,全然没有了素日沉稳、威严的人设和形象。不过,放眼过去的百千年间,最值得一提的是明代人与杨梅之间的情感。
杨梅不易保鲜,再加上旧时交通不便,运输途中容易遭致损坏,所以一旦离产地远了些,便很难再吃到新鲜的杨梅。明嘉靖年间,南京礼部尚书孙陞(shēng)在外为官,因公务繁忙,难以吃到家乡的杨梅,每每念及,引为平生憾事:“旧里杨梅绚紫霞,烛湖佳品更堪夸。自从名系金闺籍,每岁尝时不在家。”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深深惦念和淡淡忧伤,让人不由得为之眼眶一热。而他诗里所言的烛湖,也称烛溪湖,旧时属余姚,今属慈溪。烛湖附近一带的杨梅自古以来在慈溪这个“杨梅之乡”亦是上上佳品,远近皆闻其名。
因着孙陞的吟诵,杨梅被赋予了特定的情感,自此,由一味单纯的水果变成了和明月、饺子、汤圆一样的意象,成为一种团圆的象征。每年6月杨梅成熟时,只要挤得出时间,离家的游子不管多远,也定会赶回故乡的山间看一看,听一听久违的乡音,尝一尝杨梅的味道,若实在赶不回来,也必叫人寄上一两筐,聊以慰劳满腹的乡思和肚里的馋虫。
关于杨梅,慈溪还流传着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很久以前,天上住着一位美丽的仙子,她掌管着人间百果的开花结果,众仙都叫她百果仙子。而在深山中住着一个恶魔,一直觊觎她的美貌。有一天,百果仙子下凡间巡查,恶魔使用法术将她捆在一个山洞里。這时,有一个叫石郎的年轻猎人正巧路过,把她救回了村里。百果仙子感激石郎的救命之恩,慢慢地,她喜欢上这个勇敢善良的年轻人。百果仙子懂得仙术,常常免费给当地的村民治病,并给自己取了个凡人的名字:梅珠。梅珠的下落很快被恶魔知道了,他乘石郎外出打猎,设下圈套将仙子打下山崖。石郎回来不见仙子的踪影,四处寻找,最后在湖边发现了她。她临死前告诉石郎不要悲伤,并要求把她埋在一棵大树下。石郎含着泪埋葬了百果仙子,然后带着武器跟恶魔恶斗一场,最终用箭射死了他。当石郎伤痕累累地来到埋葬梅珠的那棵树下,终于支撑不住,倒了下去。那天晚上,下起了雨,这雨一下就是两个月。第二年,当村民经过那棵树的时候,发现树上长满了紫红色的果子,摘下来一尝,味道很甜,有的稍微带点酸。回想起百果仙子为大家做的好事,村民便把这果子叫作杨梅。在树下,村民还发现了很多草,用这种草来包装杨梅不但没有异味,还能起到保鲜作用,村民想这肯定是石郎的精魂所化,便给它取名为狼棘草。而且,每年到了吃杨梅的季节雨会一直下个不停,村民都说那是石郎思念梅珠所流的眼泪,便称之为梅雨。
不知道孙陞小时候是否也听过这个动人的故事,但他对家乡的思念是真实的,爱吃杨梅也是确凿无疑的。也正因此,羁旅在外的他,一到杨梅成熟时节,便不由得思乡情切起来。
杨梅与文字的结合也在明代达到顶峰。明代以前,南朝梁著名文士江淹是将杨梅入诗的第一人,那时的江郎才情无双,写起《杨梅颂》来文不加点,提笔立就:“宝跨荔枝,芳帙木兰。怀蕊挺实,涵黄糅丹。镜日绣壑,照霞绮峦。为我羽翼,委君玉盘。”可见,杨梅以玉盘装盛的习俗久已有之。这比“诗仙”李白“玉盘杨梅为君设,吴盐如花皎白雪”的记述还早200多年。及至宋代,一代文豪苏东坡在撰文点评水果时,更写下了“客有问闽广荔枝何物可对者,或对曰西凉葡萄,我以为未若吴越杨梅”这样的句子。在他那堪称丰富的流放经历里,有一站是惠州。当时的惠州还是个落后的“蛮貊之邦”,并不宜居,但作为一个“资深吃货”,苏轼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乐趣。有一次,他外出采风,在罗浮山脚吃到了美味的荔枝,连连表示“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给人一种乐不思蜀的感觉。仿佛只要有荔枝可吃,连眉山老家都不用回了,连京城都不向往了。因为这十四字太过出名,以至于很多人都不知道这首七绝的前两句是“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吃荔枝时都不忘说杨梅,从侧面也可见得苏轼对于杨梅的喜爱。也许,他之所以恋恋不舍,是因为还在等着杨梅成熟吧。
进入明代以后,杨梅不仅被写进诗词文章,更在医书和农书里占据了一席之地。弘治十八年(1505年),由刘文泰等近30人共同编撰的《本草品汇精要》,将杨梅称为圣生梅、白蒂梅。万历六年(1578年),李时珍在他那本自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开始编写、三易其稿至是年方才完工的《本草纲目》里更对杨梅的形状、果实品质、储藏方法和药用价值都作了详细描述:“其形如水杨子而味似梅,故名……杨梅树叶如龙眼及紫瑞香,冬月不凋。二月开花结实,形如楮实子,五月熟,有红、白、紫三种,红胜于白,紫胜于红,颗大而核细,盐藏、蜜渍、糖收皆佳。”“杨梅可止渴、和五脏,能涤肠胃,除烦愤恶气。”万历年间,徐光启在《农政全书》里亦提到了杨梅,称它为“圣僧梅”。
如今,这味南方珍果云贵浙闽等地皆有栽植,但若论及品质,人们公认的最好吃的杨梅产自浙江,而浙江最好的杨梅在慈溪。作为一种拥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特产,慈溪杨梅可谓誉满浙东、驰名海外。它的红和青瓷的绿一样,是慈溪最显眼、最具代表性的颜色。
慈溪乡间有两句俚语,道是“端午杨梅挂篮头,夏至杨梅满山头”。意思是,端午到了,杨梅可以摘到篮子里拿来吃或者卖了,等到夏至时节,熟透了的杨梅纷纷从树上掉落,堆得满山都是。故而,为了不错过杨梅季节,每年端午将近,来自杭州、上海、嘉兴等地的人们天天看着日历本,只等正日子一到,直接杀将过来。从某种意义来说,端午仿佛是一声集合的哨声,将天南海北的游客聚拢在一处。今年由于天气之故,端午才过,杨梅季已然接近尾声,以至于很多人大老远地跑来,却扑了个空,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杨梅的喜爱。
杨梅季节也是团圆季节,慈溪人对于杨梅所蕴含的思乡之意的喜爱也从明代延续到了现在。端午前后,山川如纸,杨梅如笔,笔头所至,一抹红色如墨迹般晕染开来,仿佛梅花盛开在枝头,又好似调皮的孩子站在树梢上,遮着额头远眺,盼着故人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