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小班劳动教育回归幼儿生活的实践探索
2021-07-09张合
张合
2020年3月,《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指出:“坚持立德树人,坚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劳动教育重回大众视野,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并重。在幼儿园阶段,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生活,培养幼儿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积极的劳动情感和基本的劳动能力,对幼儿的成长和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每个家庭的教养方式不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劳动观念和劳动习惯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孩子。家长对待劳动教育的态度如何,对幼儿园劳动教育的实施情况具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提高家长对培养幼儿劳动意识重要性的认识,让家长了解通过劳动能够提高幼儿的自理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信、吃苦耐劳、尊重劳动成果等良好品质,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一、劳动教育源于幼儿生活
针对小班的幼儿,教师在制订劳动教育目标和设计劳动教育活动时,要更加关注幼儿的年龄特点、需求和兴趣。小班幼儿喜爱模仿,喜欢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模仿家人的行为。教师在幼儿园经常会观察到幼儿模仿家中长辈的行为和口吻,同时也会从家长的反馈中发现幼儿在家里模仿教师的言行举止。教师可以针对幼儿这一特点在创造性游戏中投放一些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劳动工具,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运用劳动工具进行劳动,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幼儿在班级活动中也会学习模仿同伴的行为。教师可以通过以强带弱的形式组织劳动教育,让能力较弱的幼儿通过观察、模仿或者提问等方式向能力较强的幼儿学习。同伴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相处会更加自由,幼儿在向同伴学习时,会通过讨论、提问等方式,更深入地进行探究,从而促进幼儿的发展。
二、劳动教育还原幼儿生活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教师需要通过创设丰富的劳动教育环境,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劳动经验的需要。
(一)丰富的游戏形式
游戏是幼儿的天性。单一、枯燥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灌输和机械操作,会打消幼儿对于劳动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教师可以将劳动技能融入游戏中,让幼儿在游戏的过程中学习劳动技能,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优良品德。
1.竞赛游戏。例如,本学期末我们组织幼儿进行年级组穿马甲比赛,通过两个班级竞赛的形式,激发了幼儿参与游戏的积极性。在比赛过程中,对于穿衣技巧掌握较弱的幼儿,教师要通过耐心指导,让他们不断练习,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掌握穿马甲的技能,让他们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其自信心。
2.儿歌创编。教师可以创编一些有趣的劳动儿歌,如“小朋友,爱劳动,饭后来把桌子擦,前擦擦,后擦擦,桌子四周擦一擦。”让幼儿边唱儿歌边劳动,激发幼儿劳动的兴趣,让幼儿将劳动步骤铭记于心,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
3.创设情境。教师可以在创造性游戏中设计“垃圾回收站”的情境,让幼儿将游戏中产生的垃圾投放到对应的垃圾箱中。通过这个情境,强化幼儿垃圾分类的意识,久而久之,幼儿看到地上有纸屑就会随手捡起;看到操场上的落叶,会主动拿起扫帚去打扫,从而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二)融入一日生活
班级是幼儿在幼儿园的家。教师要将劳动教育融入幼儿一日生活中,让幼儿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中熟悉劳动、感受劳动、爱上劳动。
1.转变角色,让位幼儿。冬日的早晨幼儿进班后,打完招呼一般就会站在门后等待教师或保育员帮忙脱掉厚重的外套和保暖配饰,换上便于活动的马甲。此时,教师与保育员要转变自身角色,从服务者变为引导者,指导幼儿如何穿脱衣物,让幼儿自己动手,成为劳动活动中的主角,增强幼儿的劳动意识。在幼儿遇到困难时,教师和保育员可以给予他们帮助和指导。通过集体指导、个别指导、游戏竞赛等形式,让幼儿掌握穿脱衣物的基础技能,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
2.适配难度,提高幼儿在午餐环节的自我管理能力。教师在设计午餐自我管理劳动活动时,要注重由浅入深、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幼儿掌握一项技能后,教师可以在幼儿的最近发展区提出新的要求。比如,开学时教师尝试让幼儿进行自助早餐,然后让幼儿自主管理午餐。幼儿从开始的自选饼干掌握了夹不同大小和形状的饼干的技能,到养成了用餐后漱口、擦嘴和餐具分类的习惯。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增强了自我服务意识,劳动能力得到了发展,提高了生活技能、自我认同感和获得感。
(三)开启随机模式
劳动教育要抓住教育契机。教师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幼儿的日常生活,寻找对幼儿进行劳动教育的机会,把握一切能够培养幼儿劳动能力的契机,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
比如,在户外体育锻炼时,幼儿发现了落叶并将其作为角色游戏的道具。此时,教师可以让幼儿收集落叶,通过集体讨论,让幼儿自主决定收集落叶的方式。最终幼儿决定,先把大面积的落叶用扫把扫在一起,再戴上手套捡零散的树叶,并挑选形状较完整、新鲜的落叶投放到各个游戏区域中,将不需要的落叶扔进厨余垃圾桶中。幼儿在劳动的过程中,提高了观察比较、分工合作、逻辑思维等能力,得到了全面的发展。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3~6岁是幼儿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生活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幼儿园要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家人以及和自己生活相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幼儿尊重劳动者和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例如,在小花园开展情景游戏前,教师可以鼓励幼儿自己清洁和整理游戏材料。随后幼儿就拿着抹布、扫把、垃圾袋和水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在这之后,幼儿会更加注意保持小花园的干净和整洁,看到小花园哪里脏了会自发打扫。通过这次随机劳动教育,幼儿会更加爱护校园环境,珍惜自己的劳动成果,体会到保育员和教师的辛苦,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
三、劳动教育的指导提升幼儿生活能力
(一)教师评价,树立正确的幼儿劳动意识
小班幼儿在日常生活中非常注重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教师、长辈及同龄人的评价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幼儿的行为。
1.正向引导。在日常生活中,教师要通过贊美其爱劳动的行为,引导幼儿正向发展,鼓励热爱劳动的幼儿,给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劳动能力较弱的幼儿,可能存在劳动意识不强或不了解应如何劳动等问题,这些幼儿就可以模仿教师表扬的对象,学习良好的行为习惯,积极参与劳动,获得教师的肯定。
2.纵向比较。教师需要关注和肯定幼儿的每一次进步。幼儿是独立的个体,他们发展的快慢与阶段各有不同,对幼儿进行纵向比较,能够看出幼儿的发展情况。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促进他们更好地发展。爱劳动是一种情感,帮助幼儿树立爱劳动的情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看到幼儿的点滴进步,及时给予幼儿肯定、鼓励和赞扬,增强幼儿的自信心,提高幼儿的劳动意识。
(二)家园合作,培养幼儿的劳动意识
1.拓展思维,重塑家长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教师可以通过班级QQ群进行家长辩论、与个别家长分享经典教育案例等,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让家长意识到劳动可以让幼儿的生活环境更加整洁,提高幼儿的劳动能力、动手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幼儿热爱劳动的情感,可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2.统筹资源,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教师要运用好家长资源,借助家长的力量,邀请家长参与班级的各项劳动活动。在布置班级时,教师可以邀请家长和幼儿一起设计自然角和小花园,让家长引导幼儿尝试自己在家种植蔬菜和鲜花,丰富幼儿的种植经验。幼儿有了家中种植鲜花和蔬菜的经验后,到幼儿园种植就更加得心应手了。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指出:“发育良好的身体、愉快的情绪、强健的体质、协调的动作、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基本的生活能力是幼儿身心健康的重要标志。”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基本的生活能力就是他们力所能及的劳动能力。通过形式多样的劳动教育,在教师的指导和家长的支持下,幼儿增强了劳动意识,激发了劳动情感,提高了劳动能力,生活技能得到了巩固,同时观察比较能力、分工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都得到了发展。
(作者单位:苏州市大儒中心小学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