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畏儿童
2021-07-09代亚梅
代亚梅
“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打是亲,骂是爱,不打不骂不自在”“烂泥扶不上墙”等耳熟能详的话语正是我国传统家庭对儿童教育的真实写照。传统教育认为只要儿童能乖乖听大人的话,根据大人所说的去做,就是好孩子;违背大人意愿,调皮捣蛋的都是坏孩子。可是,事实真的是这样的吗?
一、相信孩子
案例:我真的够不着
妈妈(吩咐正在全神贯注看动画片的儿子):“去把客厅的灯打开。”(儿子没行动,妈妈重复了一遍,儿子看了一眼母亲,又看了一眼灯,还是没行动)
儿子:“妈妈,我够不着。”
妈妈:“我不相信你够不着,你就是懒得去,你如果再不去,我就把电视机关掉,让你永远都不能看熊大熊二。”
儿子(儿子快步跑上去,踮起脚尖够了好几次终究没有够着):“妈妈,我真的够不着。”
从这个案例可以看出,这位母亲完全站在自己的角度看待儿童,她認为孩子不去开灯就是贪恋动画片,是懒惰的表现,她不相信孩子所说的话。可是当她发现孩子真的够不着的时候,也会为自己的行为感到自责。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的、真实的、自然的,这些都是天性之使然,是儿童与生俱来的天赋本能。作为家长要学会相信孩子,学会聆听孩子的心声,给予孩子解释和商量的机会。
二、善待儿童的发问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真实而朴素的,一次在公交车上听到一位小朋友问他爸爸:“爸爸,我是从哪里来的?”那位爸爸思考了很久还是没有给出答案,就找借口说:“听话,公交车上不要乱讲话,不然爸爸就不喜欢你了。”
儿童的提问不同于成人,儿童天性就富有探索精神和强烈的好奇心。正如普鲁塔克所说:“孩子的心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如果案例中的爸爸能够给孩子一些启发,就能有效激发孩子想象与创造的欲望。因此,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必须要承担起指引孩子、启蒙孩子的重要责任,不能忽视孩子的自主思考,要善待儿童,尊重儿童的天性,唤醒儿童天真无邪的好奇心,让他们自由快乐地成长。卢梭曾说过:“出自造物主之手的都是好的,一旦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因此,作为父母,即使无法回答孩子的问题,也要正确对待、重视孩子的问题,引导幼儿正确理解问题。但是案例中的爸爸不仅没有给孩子一个合适的答案,反而威胁孩子再说就不喜欢他了,这种教育方式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儿童权利公约》第十二条规定:“儿童有权对影响到其本人的一切事项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儿童的意见应按照其年龄和成熟程度给以适当的看待。”
三、不要成为孩子的奴仆
在中国教育报上看到过这样一则调查,“孩子们希望通过教育,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或者过上怎样的生活?”调查结果显示,48.71%的孩子希望将来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实现自己的梦想;15.41%的孩子希望有一份受人尊重并且有前途的工作;6.19%的孩子希望过上有钱富足的生活。
根据调查结果可知,大多数的孩子对他们目前的生活并不满意,他们更愿意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而这些都是父母无法理解的。父母总觉得因为自己爱孩子,所以要给予孩子最好的,要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步调生活。在现如今的家庭教育中,父母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剥夺了他们的快乐童年。蒙台梭利曾说过:“成人如果变成了蝴蝶,如果真能这样的话,他们肯定会戳破幼虫的茧,鼓励幼虫早早学会飞行。如果他们变成青蛙,他们会把蝌蚪拉上岸,让蝌蚪在岸上呼吸,并想方设法把蝌蚪的皮肤变成绿色,因为青蛙自己的皮肤是绿色的。”卢梭在《爱弥儿》中也讲到:“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面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秩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这些都充分说明儿童具有独立的存在价值,家长要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挖掘孩子身上的潜力和创造力,启发儿童的思维,提高孩子的自主性,按照幼儿不同的特点和发展能力,正确地看待和引导孩子,而不是替代孩子包办一切,给予孩子自私、残忍、盲目的爱。
四、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儿童
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家长总是喜欢在他人面前消极地评价自己的孩子,例如,你太笨了,你不如别的小朋友,你都快把我气死了,等等。长此以往,儿童会产生自卑心理,他们会认为自己什么都不如别人,内心会产生消极的情绪。因此,家长作为幼儿的第一任教师,要学会了解孩子的心理特点,耐心对待孩子的一举一动,多鼓励、表扬、赞赏孩子,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孩子。
孩子天性活泼好动,他们喜欢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的本领,渴望得到别人的表扬。让-罗尔·布约克沃尔德教授认为:“‘本能的缪斯是人类每一个成员与生俱来的一种以韵律、节奏和运动为表征的生存性力量和创造性力量,每个儿童的体内都存在‘本能的缪斯。”可是,在这种社会氛围中,家长总是以他们的标准和要求来确定儿童节目的主题,以社会流行的趋势打扮儿童,以此塑造“小大人”的儿童形象,导致儿童缺失了童心。家长要提供给幼儿自由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给予幼儿自主权,让幼儿始终保持童心,健康快乐成长。
幼儿天性活泼爱玩,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他们的内心纯真、质朴、自然。因此,作为家长要树立正确的儿童观和教育观,不能以成年人的标准去判断儿童活动的价值。家长要站在幼儿的角度,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需求教育孩子,尝试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内心真实的想法,尊重孩子自然成长的天性,让他们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本文系2018年中国艺术职业学会科学研究项目“艺术类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职业化路径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CEFA2018054)
(作者单位:宁夏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