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那一次犯错

2021-07-09

作文周刊·小学五年级版 2021年8期
关键词:心虚神态抽屉

那天天气晴朗,万里无云,我走在去学校的路上,温暖的晨风吹拂着,真舒服。

那是一个早晨,我早早地起来,趁妈妈做早饭,悄悄地溜进她的卧室里,打开抽屉,拿出钱来,想买那支好看的笔。这时候,妈妈喊我吃饭,我一着急,赶紧跑到餐厅吃饭。

我一只手握着钱,一只手拿着筷子,心“扑通扑通”跳得特别厉害。我吃着吃着,突然想到抽屉没有关上,“噌”地站起来,准备去关抽屉。妈妈一脸疑惑地问我:“你不好好吃饭,去哪里呀?”我一句话也说不上来,慌忙又坐下吃饭,心里一直想着那个未关的抽屉,一口饭也吃不下去。“航舟,你今天好像不对劲,筷子一直在碗里搅什么呀,不好好吃饭。”妈妈又开始唠叨。

“吃饭前……我……没有洗手。”我嘟囔出这么一句话。妈妈摇摇头,让我快点去洗手。我从洗手间出来,悄悄拐向妈妈的卧室。妈妈立刻叫住我,问我要干什么。我心跳加速,脸一阵发烫,手里的钱随之飘飘悠悠地掉在地上。“你拿钱干什么?”妈妈一步一步逼问。我支支吾吾地说:“我昨天……看到一支……好看的笔,就想……去买。”“以后要买东西就和妈妈说,不可以擅自拿钱!”妈妈严肃地说。我不好意思地点头答应了。

同学发言

李昕阳:第一段写“我”走在去学校的路上,第二段又写“我”吃早饭,显然不符合逻辑,并且第一段与下文没有关联,可以删掉。

冯靖雯:第二段写“想买那支好看的笔,”“那支好看的笔”会让读者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究竟是哪支笔,这支笔是在什么情况下看到的,应该交代一下。

范昱辉:文中对“我”拿钱的过程略有描述,但显然不够细致,应把“我”和妈妈两个人物的语言、神态等描绘出来,效果会更好。

李老师评说

我们叙述一件事时,不妨像切蛋糕一样,把要叙述的事情切成三大块,即一块称之为事前,一块称之为事中,一块称之为事后,这样思路清晰,行文自然。要生动地刻画一个人物,无非就是运用外貌、语言、动作、心理和神态这几种描写方法。比如描写语言时我们可以用这样的公式:人物+动作+表情+所说的话;人物+表情+动作+所说的话;所说的话+人物+动作+表情,等等。

文章段落层次略显模糊,小作者完全可以把拿钱这件事切成三大块:拿钱前——拿钱中——拿钱后。第一大块——拿钱前,也可称之为拿钱的诱因:首段对心中惦记的那支笔进行介绍,即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看到这支笔,它的外形是怎样的,尽力描绘出它的美,才能起到引诱“我”犯错的作用。第二大块——拿钱中,也可称之为拿钱的过程:应详写“我”在拿钱过程中的内心活动、动作等,这样才能突出“我”的做“贼”心虚。第三大块——拿钱后,也可称之为露馅儿:应着重描写“我”和妈妈的语言、神态和动作,这样才能体现出“我”的心神不宁和欲盖弥彰,也能刻画出妈妈的严厉,同时增加了习作的生动性和可读性。

病愈出院

那一次犯错

◎李航舟

前不久的一天,轮到我值日,我早早去了学校,发现校门还没开,于是就在学校附近转悠。

刚转悠了几步,我就看见校门口围墙根儿有个卖文具的地摊儿。我随便扫了一眼,瞬间就被一支笔吸引住了:那支笔的一端有一个沙漏吊坠,沙子是彩色的,可以上下流动,我特别喜欢!一问摊主,要三元钱一支。我没有钱,就蹲下来拿起那支笔把玩,直到校门开了,才不舍地放下,一步三回头地走进学校。(开头两段交代了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引出导致“我”犯错的对象——一支好看的笔。)

第二天早晨,那支笔又浮现在我脑海里。趁妈妈在厨房做饭,我悄悄溜进她的卧室,轻轻拉开一个小抽屉,里头散放着一些纸币和硬币。(“我”是如何知道这个抽屉里有钱,应该做交代。)

“吃饭了,航舟。”妈妈在厨房里喊。

我正要伸手拿钱,突然听到妈妈叫我,心里一慌,在抽屉里胡乱抓了一把,就急匆匆地来到餐厅。(“慌”“胡乱”“急匆匆”,特定情境下的几个词,写出了“我”的慌张。)

妈妈已经开始吃饭了。我心虚地坐下来,握钱的那只手臂在餐桌下垂着,另一只手慌乱地拿起筷子,刚夹起菜,猛然想起没有关抽屉。我放下筷子,“噌”地站起来。妈妈问我:“你不好好吃饭,要干啥?”我无奈地坐下。此时,香喷喷的饭菜摆在面前,可我却没有了食欲,拿着筷子一直在碗里搅。(“心虚地坐”,握钱的手“下垂”,“慌乱地拿起筷子”,“无奈地坐”,一个个细节的描绘,都在表现“我”的忐忑不安。)

“你今天怎么了,半天没吃一口?”妈妈不解地问。

“我……我没有洗手。”我支支吾吾地说。

妈妈笑着说:“那你快去洗呀!”

我走出餐厅,朝妈妈的卧室方向拐去。(简短的对话描写,写出了“我”欲盖弥彰。)

“站住,”妈媽向我走来,“你去洗手,这是要往哪里拐?”

我一紧张,像木桩似的站在原地,手里的一枚硬币“啪”地掉在地上。

“把手伸出来!”妈妈严肃地盯着我。

我哆嗦着伸出手,一把零钱出现在妈妈面前。

“你拿钱要干什么?”妈妈逼问。

“我……我……昨天看……看到一支好看的笔……”我结结巴巴地说。

“以后买什么,都要经过爸爸妈妈的同意,不可以自作主张拿钱,记住没?”妈妈给我立下了规矩。(一来一往的对话描写中,尽显“我”的“做贼心虚”和妈妈的循循善诱。)

我低着头一言不发,不停地点头,泪水“啪嗒啪嗒”地沿着脸颊滚落。

总评

经过修改,习作增加了大量的人物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生动鲜活地写出了“我”做“贼”心虚的忐忑心理和妈妈的严厉。文末没有安排“我”发声,以低头、点头和落泪结束,写出了“我”对自己的错误行为表示深深的内疚,起到了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作者系山西吕梁市离石区朝阳小学五年级学生,指导并置评:李吉明】

猜你喜欢

心虚神态抽屉
神态描写有妙用
抽屉
“心虚”使人进步
《修真秘要》导引系列之七 “鸣天鼓”“治后心虚痛”导引法
抽屉问题
[心虚]使人进步
“抽屉”问题
虚心使人进步,心虚使人更进步
神态中流露出的“较量”
谁是小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