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2021-07-09王国安
□王国安
【内容提要】“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窗口期”。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由个体、家庭问题向群体、社会问题转变,应对任务更为繁重。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中,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精准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供给。
人口老龄化是当前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趋势,也是中国的基本国情。面对日益加快的人口老龄化,我们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有国家层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中长期发展战略,又要有地方政府的应对之策。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和人民群众是物质资料和生活资料的生产者,也是社会物质资料和精神文化的消费者。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共产党宣言》所确立的共产主义运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关于人民和人民群众的理论,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人民思想,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说:“带领人民创造美好生活,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必须始终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出发,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提出了以人为本,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既提高了综合国力,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人民群众不仅对物质生活有所向往,而且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虽然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社会生产能力在很多方面进入世界前列,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突出,包括老龄化社会条件下,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之间的矛盾,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制约因素。因此,如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改革开放的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正确处理好人口年龄结构快速老龄化与经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实现全体人民美好生活的目标仍然是一个必须面对的问题。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题中之义。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以下称《规划》)。《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21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我国自20世纪末进入老龄化社会以来,老年人口数量和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增长,2000年至2018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从1.26亿增加到2.49亿,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0.2%上升至17.9%。未来一段时间,老龄化程度将持续加深。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把握人口发展大趋势和老龄化规律而作出的立足当下、着眼长远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事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于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是贯彻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内在要求。伴随着人口年龄结构老化,社会与家庭负担加重,社会保障支出压力加大,养老和健康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健全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和教育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构建养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有利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只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制度基础持续巩固,财富储备日益充沛,人力资本不断提升,科技支撑更加有力,产品和服务丰富优质,社会环境宜居友好,才能使经济社会发展始终与人口老龄化进程相适应。
老年大学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应对人口老龄化
老年大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大力开展积极老龄观教育,在老年教育中整合资源,扩大优质供给,创新老年教育体制机制,以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让老年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满足老年人终身学习的需要。
(一)构建开发老年人潜能的课程体系,创新线上线下互动教育模式。依据积极老龄观的理论,老年人还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因此,我们要进行积极老龄观教育,积极引导老年人正确认识自己的价值,保持乐观的进取心,选择老年大学等终身学习场所借以文化养老。在老年大学的课程设置中要构建开发老年人潜能的课程体系。这个体系应包括哲学、文学、历史、美学课程和欣赏性、学术性、素养性、技巧性等课程。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智能手机的使用已经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智能化的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老年人只有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老年人群中开展智能手机培训很有必要。智能手机的学习为老年人搭上了网络快车,共享智慧生活。目前,许多老年大学相继开展智能手机的教学培训,创新线上线下互动老年教育模式,智能手机的应用越来越普遍。
(二)发挥老年远程教育推动作用,提升老年教育现代化水平。今天,现代信息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对老年教育的推动也是如此。作为终身学习方式之一的老年教育,已经从传统的课堂教育拓展到网络远程教育,远程教育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20年受疫情影响,各地老年大学延期开学,“空中课堂”应运而生,老年大学利用先进网络信息技术坚持“停课不停学”,满足了学员学习需求。老年远程教育不仅可以满足校内学员的学习需要,也可以延伸到全社会,使更多老年人共享优质的老年教育资源。因此要大力发展老年远程教育,依托终身学习公共服务平台,开发适合老年人的网上学习平台和手机学习APP,为老年学习者建立学习账户,探索老年人学习成果积累、认证与转换工作,探索建设老年学习学分银行;依托乐龄老年电视大学建立远程学习指导服务中心,加强乐龄老年电视大学示范教学点的创建,实现老年远程教育社区全覆盖。
(三)完善办学体系,扩大老年教育优质供给。目前,老年教育的优质供给还不能满足老年人经常性参与教育活动的需要,城乡之间发展很不平衡。针对这一问题,我们要依托老年大学、广播电视大学设立社区大学老年教育中心、老年开放大学、乐龄老年电视大学;在区县(市)社区教育学院设立区县(市)老年教育中心、老年开放大学;以乡镇(街道)成人学校为依托,建设标准化社区老年大学。要发挥老年大学在老年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推进老干部系统老年大学发展,不断扩大招生规模,高标准办好区县(市)级老年大学。做好老年教育进农村、进社区工作,培育建设市级乐龄老年电视大学示范教学点、社区(村)老年学校(教学点),推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老年教育活动。鼓励地方高校、职业院校、社区学校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参与老年教育,为老年人提供就近、便捷、多元的教育服务。建立老年教育资源建设与共享联盟,开发适合老年人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各类学习资源,制定课程、教材等各类学习资源的建设标准。建设老年教育师资库,加强师资队伍和学习资源的共享配送,以解决乡镇(街道)老年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从而实现区域老年教育资源共建共享。
(四)办好“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办好家门口的老年大学是贯彻落实《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有效途径。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具有政府统筹、社会合作和多元办学的特点,发挥了社会力量参与办学的聚集优势,这种“开放便利、灵活多样”的特点,体现了“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的思想。“家门口的老年大学”也是一种开门办学的老年教育模式,其实质就是突破老年教育的瓶颈,扩大老年大学向社会开放,在学校与社会双向需要的结合点上,改善办学条件,不断增强老年大学服务社会的功能。近几年,老年大学虽然面向全社会招生,受到社会好评,但由于招生供不应求,仍然难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出现“一座难求”的现象。因此要大力办好“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借助区县(市)老年大学的教育资源和优势,扩大招生的范围,延伸老年教育的功能,打通老年教育的“最后一公里”。宁波市鄞州区的“攸品松年”学堂是宁波市第一家开办的“家门口的老年大学”,开创了民办老年大学的先例。“攸品松年”学堂是鄞州老年大学的分校,它充分利用了鄞州老年大学的教学资源,满足了老年人的“大学梦”。
“十四五”期间,老年人口将突破3亿,我国社会将从轻度老龄化迈入中度老龄化社会。未来人口老龄化问题将由个体、家庭问题向群体、社会问题转变,应对任务更为繁重。因此,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中,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个性化、品质化、精准化的养老保障体系和服务供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