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健康教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的影响
2021-07-09宁园李金梅张玉萍
宁园,李金梅,张玉萍
(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1.心脏大血管外科;2.护理部,江苏 徐州,221000)
心脏瓣膜置换术是临床治疗心脏瓣膜病的常用术式,因机械瓣膜的材料特征、人体血流动力学特点,机械瓣膜常引发机体凝血反应,严重时可导致出血、栓塞等并发症,故患者需终生服用抗凝药物[1]。华法林是临床应用最为广泛的长效抗凝剂,但该药物安全范围窄、抗凝效果个体差异大,用药剂量不足或过量均存在安全风险[2]。因此,实施健康教育以确保患者了解病情知识、保持抗凝药使用依从性,对于保证治疗安全性及有效性至关重要。近年来,个性化健康教育在满足患者需求、提高健康教育质量方面与集体宣教相比具有明显优势[3]。为此,本研究选取113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就不同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了对比,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对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于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进行筛选,共选取113例患者,且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实施。纳入标准:① 首次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术后长期口服华法林;② 年龄41~86岁;③ 术后随访时间≥3个月;④ 临床及随访资料保存完整。排除标准:① 合并重要脏器功能损伤;② 合并沟通障碍或精神系统疾病;③ 既往有心脏瓣膜手术史;④ 服用2种及以上抗凝药物。根据接受不同形式的健康教育将纳入对象分为对照组(62例)和观察组(51例)。2组患者的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手术类型等基线资料比较,均未见统计学差异(P均>0.05),见表1。
表1 2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方法
1.2.1 集体健康教育 对照组患者接受集体健康教育,持续至患者出院并随访3个月。① 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患者入院后,向其发放健康教育手册,手册内容包括抗凝药物使用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终身抗凝治疗的注意事项等。② 健康宣教:召集患者统一前往医师办公室或会议室,为患者讲解手术方法、手术内容及术后抗凝药物的使用方法等,要求其复述抗凝药物服用剂量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检测周期和意义。③ 医患沟通:给患者留取联系方式,嘱其有疑问或需求时可单独提出。④ 随访干预:出院后每月进行1~2次电话随访,根据患者的恢复情况给予宣教和指导。
1.2.2 个性化健康教育 观察组患者在集体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接受个性化健康教育,持续至患者出院并随访3个月。① 需求评估:首次进行集体教育结束后,向患者发放抗凝治疗认知水平调查表,包括华法林的作用、影响抗凝治疗效果的食品或药品,以及定期监测INR的必要性、INR合理范围、INR超范围的后果等内容,并根据患者对疾病和用药知识的掌握情况,评估其需求程度。按照调查结果,将正确率<60%、60%~80%、>80%的患者分别判定为高需求、中需求、低需求。② 个性化健康教育:根据患者的需求等级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高需求、中需求、低需求患者的健康教育频次分别为每日1次、每3~5日1次、每周1次。每次健康教育均采用一对一形式,嘱患者阅读健康手册10~15 min并观看健康教育视频内容,单次健康教育结束时要求患者以自身语言重新复述健康教育内容,根据患者的复述情况评估其回忆能力、理解能力及疾病知识掌握情况。个性化健康教育重点强调患者接受规律的抗凝治疗,并定期监测INR,保持INR在1.31~2.35范围内,同时将服药时间设定为每日20:00,避免食物或其他药物对抗凝效果产生干扰。此外,告知患者抗凝治疗期间常见的问题,如抗凝不足时常出现脑卒中、晕厥、肢体缺血或发凉等表现,抗凝过量可导致牙龈出血、皮下瘀斑,并告知其处理对策以确保患者掌握抗凝治疗的基础评估方法,若发现异常现象及时就诊。③ 强化健康教育:于患者出院前要求其再次复述健康教育内容,明确患者回答正确率超过80%方可为其开具出院小结。④ 出院回访:随访方式以电话访视或上门随诊为主,内容包括了解患者出院后的病情变化、治疗效果及康复情况,并进行用药、复诊等方面的指导。随访时间为出院后第1个月每周1次、第2个月每隔2周1次,以及第3个月每月1次。
1.3 观察指标
1.3.1 抗凝效果 分别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评估2组的INR控制良好率,INR为1.31~2.35即控制良好。
1.3.2 抗凝知识掌握情况 分别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评估2组患者的抗凝知识掌握情况,包括抗凝危险因素、重要性、INR正常值等8个问题,回答正确≥5个问题判定为掌握,反之则判定为未掌握[4]。
1.3.3 抗凝治疗依从性 分别于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使用Morisky-Green测量表(MG)[5]评估患者抗凝治疗的依从性,该量表包括是否忘记服药、是否不注意服药、是否因症状改善停药、是否因症状无变化停药,共4个问题,其中1项问题回答“是”则判定为依从性不佳。依从率=(总例数-不依从例数)/总例数×100%。
1.3.4 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遵医行为 记录2组患者术后3个月内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并比较其术后3个月的遵医行为。遵医行为涉及饮食、生活、锻炼等,分为完全遵从、部分遵从、不遵从3个等级,遵医率=(完全遵从+部分遵从)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2组抗凝效果和抗凝知识掌握情况比较
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INR控制良好率和抗凝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2。
表2 2组INR控制良好率和抗凝知识掌握率比较[例(%)]
2.2 2组抗凝治疗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抗凝治疗依从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见表3。
表3 2组抗凝治疗依从率比较[例(%)]
2.3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3个月内,观察组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4。
表4 2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例(%)]
2.4 2组遵医行为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25例完全遵从、20例部分遵从、6例不遵从,遵医率为88.24%(45/51);对照组患者中,19例完全遵从、26例部分遵从、17例不遵从,遵医率为72.58%(45/62);观察组的遵医率高于对照组(χ2=4.230,P=0.040)。
3 讨论
患者在行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普遍缺乏抗凝治疗的意识及依从性,且自我管理能力较差,这一现状是导致患者抗凝治疗依从性欠佳、抗凝治疗效果有限及安全性不足的主要原因[6]。对于行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而言,确保其全面了解抗凝治疗的必要性、满足其对疾病知识的了解需求,是提高抗凝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环节[7]。因此,基于患者的个体情况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是提高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促使其自觉配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也是改变患者生活方式、促进其健康行为养成的有效方式[8]。
本研究就个性化健康教育、集体健康教育2种模式的健康教育效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观察组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INR控制良好率、抗凝治疗依从性、抗凝知识掌握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说明以患者为中心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能够促使其健康相关行为转变,使患者由被动接受教育转变为主动参与教育,对于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意义重大[9]。同时,随着患者对疾病认知的提高,其自身战胜疾病的信心也有所上升,此时患者能够以更为积极、稳定的心态面对长期抗凝治疗,也是保证抗凝治疗依从性的重要前提。因此,INR控制良好、抗凝治疗依从性提高、抗凝知识掌握率上升互为因果,共同促进患者抗凝效果和安全性的提升[10]。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观察组在术后3个月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在术后3个月的遵医率较对照组更高(P均<0.05),说明个性化健康教育可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遵医行为,降低抗凝治疗并发症的发生率。这主要是因为个性化健康教育强调健康教育结果的评价、反馈、改进及再评价,形成健康教育闭环,为健康教育效果的提升提供了有力保障,从而有效预防抗凝治疗并发症的发生。得益于良好的健康教育效果,患者能够全面掌握抗凝治疗相关知识、积极配合治疗、正确落实抗凝治疗策略,进而实现遵医行为的提高[11]。
综上所述,在集体教育的基础上开展个性化健康教育不仅能够提高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的抗凝治疗依从性、抗凝知识掌握度,还能提升抗凝效果和遵医行为,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借鉴并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