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4 小时动态血压与亚临床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一项基于社区队列的研究△

2021-07-09汤松涛胡锐彬丁森华陈燕双龚开凤任龙兵冯颖青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21年3期
关键词:诊室基线器官

汤松涛,李 雪,李 觉,胡锐彬,丁森华,陈燕双,龚开凤,任龙兵,冯颖青

(1.东莞市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广东东莞 523430;2.同济大学医学院临床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研究所,上海 200092;3.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心内科,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州 510080)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原发性高BP(高血压)患者的血压(blood pressure,BP)水平与靶器官损伤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风险有关[1]。高血压亚临床靶器官损伤(subclinical target-organ damages,STOD)是个体对心血管系统的有害影响易感性的标志[2]。BP 水平逐渐被用来评价高BP 患者的预后,甚至动物实验表明,BP 水平与靶器官损伤有关[3-4]。但有研究发现,诊室BP 水平对高BP 靶器官损害的预测价值有限[5-6],提示需要多大规模人群研究结果来证明上述假说。24 h动态BP 测量(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easurement,ABPM)可用于高血压患者全天的BP 评估,比诊室BP 测量更能预测不良健康结局[7]。ABPM 不仅可以避免偶测BP 的缺点,而且可以反映BP的昼夜变化规律,为临床判断降压效果提供可靠的依据[8]。BP 值对亚临床靶器官损伤如心脏、动脉或肾脏损伤及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证据主要来自人群研究,少数研究集中在高血压患者BP控制与他们靶器官损伤之间的关系[9-10]。此外,夜间、白天或清晨未控制的BP是STOD最强的预测因子仍有待证实。因此,确定BP控制与STOD之间的因果关系较为重要。本研究旨在在社区高BP 患者队列中确定BP 达标(临床和24 h 动态BP)与STOD和不良心血管事件之间的关系。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广东省东莞市寮步镇招募符合以下条件的对象:(1)年龄≥18 周岁;(2)根据指南标准被确诊为高BP;(3)为东莞市寮步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管患者;(4)完成ABPM;(5)愿意接受心脏超声、颈动脉超声检查及后续随访。2015 年6 月1 日至2016 年12 月31 日间,1 508 例高血压患者完成基线信息采集,进入本研究。

1.2 基线信息采集

通过面对面的问卷调查收集基线人口学特征信息,包括患者的疾病史、用药史和生活习惯,在当天由经过统一培训的医务人员进行快速血检测和物理指标测量,心脏和颈动脉超声由专业医生操作。

1.3 血压测量

采用符合国际验证的电子BP 计(Omron HBP-1100U)根据标准流程进行诊室BP 测量,取3 次测量的平均值。24 h 动态BP 采用国际验证合格的动态BP 监护仪(A&D TM2430)进行测量,根据《动态BP 监测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11],尽可能确保监测时间>24 h,有效读数在设定读数的70%以上,计算白天BP 读数20 个以上,计算夜间BP 的读数7个以上,可以视为有效。白天和夜间时段的定义根据患者记录的睡眠和觉醒时间。诊室BP<140/90 mmHg(1 mmHg=0.133 kPa)为控制正常,动态BP 正常为24 h 平均BP<130/80 mmHg 且白天平均BP<135/85 mmHg 且夜间平均BP<120/70 mmHg。

1.4 超声心动图和颈动脉彩色超声检查

统一用GE Vivid S6 进行彩色超声检查,采用M 模式评估左心质量(left ventricular mass,LVM),测量舒张末左心室内径和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LVM 指数为LVM 除以体表面积(DuBois 公式)。采用B 模型超声测量双侧颈动脉的中内膜厚度(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CIMT),记录颈动脉各段斑块的位置、大小和性质,以及血流信号的充盈情况。

1.5 随访与结局事件

对于每位研究对象,从登记基线信息入组至2019 年12 月31 日,每年随访BP、生化指标、心脏和颈动脉超声检查。STOD 为(1)左心室肥大:男性LVM 指数≥125 g/m2或女性LVM 指数≥120 g/m2;(2)肾损伤: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60 mL/(min·1.73 m2);(3)颈动脉硬化:CIMT≥1.0 mm。不良结局事件为发生心脑血管事件或死亡。

1.6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3.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比较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分类变量以[n(%)]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回归模型中的所有BP 变量以分类变量(控制或未控制)表示,用Logistic 回归建立3 个回归模型,BP 与STOD 之间的关系以比值比(odds ratios,OR)和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表示。模型1 为未调整任何混杂因素,模型2 为调整性别、年龄和体质量指数,模型3为调整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吸烟状况、糖尿病状况和生化指标(血糖、血脂四项、同型半胱氨酸)。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研究对象特征

在1 508例研究对象中,男性696例(46.2%),吸烟320例(21.2%),糖尿病360例(23.9%),有心血管疾病史72 例(4.4%)。患者年龄为(59.3±11.6)岁,平均诊室BP 为137.5/85.3 mm Hg,平均24 h 动态BP 为135.7/78.8 mmHg。692 例(46.3%)患者符合STOD 诊断,其中76 例为心脏损害、367 例肾损伤和408例颈动脉损害。患者筛选流程见图1。与无STOD 患者相比,STOD 患者年龄更大,基线诊室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SBP)和24 h 动态SBP更高,基线诊室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s,DBP)和24 h 动态DBP 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患者糖尿病、空腹血糖、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图1 患者筛选流程图

表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M(P25~P75),n(%)]

表1 研究对象的基线特征 [,M(P25~P75),n(%)]

2.2 Logistic 回归模型中BP 控制与亚临床靶器官损伤的关系

在Logistic 回归模型中,未控制的诊室和动态SBP 与STOD 相关,其关联程度如表2 所示。在模型2 中调整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后,动态BP(OR=1.45,P=0.004)与STOD 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但诊室BP 与STOD 的风险增加无相关性(OR=1.09,P=0.478)。在调整模型3中,未控制的24 hSBP(OR=1.51、P<0.001)、白天SBP(OR=1.39、P=0.006)和夜间SBP(OR=1.55、P<0.001)是STOD 有意义的影响因素。

表2 Logistic 回归模型中血压控制与STOD 的关系

2.3 随访情况

在3 年随访期间,733 例基线无STOD 和心血管不良事件史患者中(基线时有30 例心血管疾病史,随访期间有53 例数据缺失或失访),24 例(3.3%)患者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128例(17.5%)被诊断为STOD。新发STOD的128例患者在性别、年龄和吸烟状况方面与未发生STOD 的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他们的诊室、24 h、白天、夜间和清晨SBP 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未出现STOD 的患者比新发生STOD 的患者有更高的动态SBP 控制率(24 h:39.8%vs.27.3%;白天:43.8%vs.32.0%;夜间:45.3%vs.34.4%;清晨:39.6%vs.23.4%),见表4。

表3 随访过程中未发生STOD 组与发生STOD 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M(P25~P75),n(%)]

表3 随访过程中未发生STOD 组与发生STOD 组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 [,M(P25~P75),n(%)]

表4 随访过程中未发生STOD 组与发生STOD 组患者BP 控制情况比较 [n(%)]

2.4 未控制的BP 与新发亚临床靶器官损伤和不良事件的关系

在模型1 和2 中,未控制的24 h SBP、白天SBP、夜间SBP 和清晨BP 与STOD 相关(表5)。在模型3 中,24 h SBP 未达标患者发生STOD 的几率是达标患者的1.74 倍(P<0.05)。未控制的清晨SBP与其他型的高BP(24 h SBP:OR=1.74,P=0.038;白天SBP:OR=1.60,P=0.068;夜间SBP:OR=1.57,P=0.078)有关。BP 控制与所有事件之间的关系与以上发现相一致,见表6。

表5 Logistic 回归模型中诊室与动态BP 与新发STOD 的关系

表6 回归模型中诊室、动态血压与所有事件之间的关系

3 讨论

动态BP 是一个重要的临床参数,它不仅反映全身BP 水平,而且提供预测靶器官损伤和心脑血管事件风险的信息[12]。本项目3 年的前瞻性社区队列随访研究结果显示,24 h 动态BP 比诊室BP测量更能预测STOD 和不良心血管疾病。本研究还发现,与白天和夜间相比,未控制的清晨BP 对靶器官损伤的风险更大。

动态BP 与无症状的器官损害和后来心血管事件相关[13-14]。虽然诊室BP 测量仍是诊断和管理高BP 的主要方法,基于社区的研究表明,在调整了其他参数后,基线诊室BP 并不是未来STOD 的预测因子。ABPM 在许多国家发展成为指南推荐的高BP诊断和治疗技术[15-16]。在本研究中,24 h 未控制的动态BP 危害大于未控制的诊室BP。这一发现与之前的研究一致,支持动态BP 提供有价值的预后信息[17]。ABPM 不仅可以对BP 进行更准确、更全面的评价,而且可以获得更好的预测指标。

清晨BP可以通过家庭或门诊测量来评估,清晨高BP 定义为起床后2 h 内平均BP≥135/85 mmHg,不考虑一天中其余时间的BP水平[18-20]。清晨高BP,特别是伴夜间高BP 的情况,与重要动脉BP 升高和动脉硬化增加有关[10]。几项研究发现,清晨BP和晚间BP 对STOD 提供了同样有用的信息,Hoshide 等[21]的研究和本研究结果表明,多变量模型突出了清晨BP 的预测能力。

未控制的晨间高BP很常见,增加了正在治疗的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病风险[22]。对高BP 患者的几项横断面研究和本研究基线横断面分析表明,升高的晨间BP 水平与包括心肌大动脉和其他器官在内的血管损伤有很强的相关性[23]。日本家庭BP 研究表明,相比没有清晨高血压的患者(<135 mmHg,n=1 958),清晨高BP患者(≥135 mmHg,n=2 320)有更高的心血管和脑血管事件的风险,风险随着BP 的增加而增加[24]。本研究结果支持这些先前研究的发现,这项社区研究表明,在确诊的高BP 患者中,通过ABPM 测量的晨间BP 与器官损害之间存在相关性。因此,在临床实践和高血压管理中,应评估和控制晨压,以防止器官损害的进展。

本研究有几个局限性。首先,样本量相对较小,随访3 年,在调整模型中,白天、夜间SBP 等自变量的显著性会受到影响,P值接近0.05。其次,抗高BP 治疗方案没有作为协变量进行调整,随访期间的降压治疗可能会在基线BP 和预后之间产生波动。第三,我们只分析了BP 与定义的3 个靶器官损害的关系。但是,这3 个指数是最敏感和常见的指标。

在初诊的高血压患者中,有一部分是在基层医疗机构的慢性病监测管理过程中确诊的。24 h ABPM 可广泛应用,为高血压管理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提高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质量。清晨BP 在亚临床靶点损伤和心血管并发症发生过程中起关键作用。因此,应通过有效的降压治疗和管理来控制清晨BP,以减少高BP 对健康的危害。

猜你喜欢

诊室基线器官
高度角对GNSS多系统组合短基线RTK影响
午后的诊室
类器官
GNSS 静态相对定位精度分析与比较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超短基线水声定位系统校准方法
ORGANIZED GIVING
基于虚拟基线的相位干涉仪阵列优化设计
皮肤是个大大的器官
新开的诊室
肺脏:隐藏多年的造血器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