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视纪录片创作的理性思考

2021-07-09王旭东

新闻前哨 2021年5期
关键词:长镜头纪录片创作

◎王旭东

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必须要保证完整性和真实性,如果纪录片内容不真实,就不能将其价值充分体现。因此,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创作者必须要不断提高自身的职业道德,加强创作能力,只有这样才可以保证创作质量,进而为促进我国电视纪录片行业稳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从理性的角度分析电视纪录片

(一)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重要基础是参与意识

众所周知,在实际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人和事物之间的联系比较日常随意,缺乏逻辑性。若只是单纯记录下来,我们获取的也许往往只是事物的表面现象,难以触及其核心价值。因此,对于创作者而言,必须要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并用心观察。此参与不仅表现在创作者从理性客观的角度选择事物内容,也是创作者有目的地进行采访,利用采访让人物追述原来的事件、思想以及情感,从而深入探究人物的内心。

如电视纪录片《仁术仁心两地情》中,主人公妻子王慧讲到自己的丈夫为了抢救和照顾非典患者长期都不能好好休息,还分享了一个细节,提到“他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了,可医院一个电话,他又走了。”事实上,就这里来讲,记者采访是催化剂。释放出表象中隐藏的深层含义,为了照顾大家而舍弃自己的小家,这种敬业精神是可歌可泣的。

记者采访也有表现形式,简单来说,是指记者直接在被采访事件中介入。不能盲目运用此形式,特别是不能在监督以及批评报道中运用,若合理运用,其必定有着相当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感召力。比如:山东烟台电视台拍摄制作的纪录片《平凡岗位筑就非凡》中,记者参与到其中,跟着排水监测员一起到排污口去除适量的水样进行化验。记者当时讲了这样的话:“排污口一般都在隐蔽的角落,因此我们走的也都是些崎岖小路,监测员们显然早就熟悉了这样的路况,走不了多久,我便深一脚、浅一脚地被落在了后面。”节目利用作者的亲自感受,将排水监测员的工作辛苦都全面反映出来,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亲和力。此直接参与方法,获得的效果非常显著,不是站在旁观者身份可以代替。

(二)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有效途径是跟踪拍摄

跟踪拍摄,主要是指记者直接跟随事件的出现和发展过程来采访拍摄的方法,而并非不预先采访将要发生或者正在发生的事件。其不同于先行采访,在记者进行选择以及提炼等等后,然后拍摄的方式。采访在前、拍摄在后通常要求采访对象再次将做的事都做一遍,将说过的话再说一遍,这样容易导致被采访者内心感觉紧张,甚至戒备,仿佛是人工摆布,而且最终很有可能导致不能报道出事实,让人觉得非常虚假。因为跟踪拍摄是采访工作和拍摄工作同一时间进行,事先没有安排,记者对日常生活中一些无法预测的情节进行追随,将生活的真实流程详细客观的记录下来,让现实生活中的形象可以感染观众的各个方面,比如:心理方面、情绪方面以及视觉方面等等,让患者仿佛身临其境,就像自己真正参与到拍摄镜头的画面中。就跟踪拍摄来看,不光是对采访对象的整个讲话内容进行记录,也必须要借助摄像机将记者的“眼睛”都进行记录,尤其是要对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情节或者细节进行捕捉。比如:山东烟台电视台创作的电视纪录片《追求》中,有一个镜头是这样,妻子埋怨丈夫总是关注摩托车赛事,但是一点都不管家里事,主要包括用手对丈夫进行捶打以及趴在床上伤心的哭等等,充分表现出妻子对丈夫既有爱又有恨的感情,让人感觉非常真实,也必须要打动人心。因此,跟踪拍摄除了要将采访对象的同期声都记录下来,也必须要对拍摄中的一些情节以及细节进行拍摄,两者是纪录片的重要主体,还是必不可少的。

(三)电视纪录片创作的关键在于合理运用长镜头

在电视纪录片创作过程中通常有多种画面语言,比如:蒙太奇、还有长镜头等等。首先,就蒙太奇来讲,主要是抽象且概括的描述,是新闻以及风光片等等在有效时间内报道丰富内容的重要手段。其次,就长镜头来讲,可以将完整时间详细记录,不需要依赖上镜头和下镜头之间的连接,就能够独立存在,也就是对事件原貌的本性进行完整再现,确保表现对象、叙事结构和时间空间都是非常真实的。因此,对于纪录片而言,长镜头是极其重要且常见的表现手法之一。通过合理运用长镜头,可以形成立体感以及参与感。观众跟随真实的画面语言进行运动,对事件以及画面语言的运动进行全面观察,就像是亲自到达现场,使情感方面可以得到共鸣。但是在运用长镜头时,必须要对摄入信息量多加注意,最好采用移动摄影的方法。由于这样能够利用连续的景别以及视角的改变,将场景空间的所有层面以及侧面都充分表现出来,真正实现镜头内部蒙太奇的节奏,让画面内容动静相结合。比如:浙江宁波电视台拍摄的系列电视纪录片《江南石窗》,其中有这样的内容:“今天,穿梭在现代都是高楼大厦的人们,已经很少有人会指导刻在这些石窗中的历史。”这时,人们见到的画面,其实是利用从现代楼宇到古旧宅院,再定格在石窗,而且利用石窗能够看到老太慈祥且沧桑的脸,这些长镜头可以发挥广大观众的想象力,除了具有深厚的审美内涵,也可以让电视对原来的缺陷进行再现,以保证纪录片具有较强的历史厚重感,还有较强的时间空间穿透力。

(四)电视纪录片创作的重点是合理运用同期声

通过运用长镜头势必可以为普遍运用同期声创造可能性,但是运用同期声的确需要花费大量的精力。就像上文提到的,纪录片和生活有密切的关联,纪录片内容的主要来源就是生活,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纪录片就是生活,生活仅仅是素材而已,并不是艺术品,艺术是选择以及提炼素材。那么,对于通过抓拍以及挑等手段拍摄的很多原生素材,究竟怎样才可以精心构思出具有重要审美价值的电视纪录片呢?这和写优秀新闻通讯是相同的,有异曲同工之妙。文字突破时空的约束,能够将每个时期的人以及事都全部再现,所以自由度相当大,创作出优秀作品并不是一件难事,只要记者可以采访到生动素材,而且自身有良好的文化修养以及较强的文字功底。但是纪录片是完全不同的,其要广泛运用被拍摄人物的现场效果声以及同期声,毋庸置疑,这必定受到一定的约束。比如:被采访对象甲和乙讲不同的内容,怎样对这些定型内容进行合理运用,真正达到创作者的创作目的,这就要求在结合整体框架和严格遵循电视记录美学原则的基础上,科学组合被拍摄者甲乙讲的内容,做好艺术加工,也就是从美学和逻辑的角度,进行剪辑以及串接。此外,在电视纪录片创作中也必须要对现场效果声进行合理利用。在这个世界上,不管什么事物,都不可能完全静。一般来说,对事物真实性进行再现时,必须要合理运用现场效果声,这是尤为重要的,不管什么音乐,都不可能将其效果以及声音代替。

二、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选题逐渐转移到人们的日常生活

在新时期,电视纪录片制作方法除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选题也有相当大的变化。目前,我国电视纪录片的重点是人民,从历史事件以及历史人物转变成现代平民。就《舌尖上的中国》来讲,此部纪录片是以广大人民群众的角度为切入点,将我国各个地方的饮食文化详细记录,而且在记录中将每个地区的乡土人情融入其中,将中华民族中饮食的重要性充分反映出来,再加上感染力相当强的旁白,使观众即使隔着屏幕也可以领悟到美食蕴含的魅力。纪录片选题的改变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联。现阶段,我国大体上已经真正实现全面积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人民群众的需求逐渐受到普遍重视。在该背景下,无论是社会还是人民群众,都关注人格和人性是不是获得尊重,而在我国文化传播形式中电视纪录片是十分重要的形式,所以在新时期需要以人民群众的角度为切入点,完成电视纪录片创作。传统媒体的典型是电视,长期以来是党的思想传播以及民族文化弘扬的关键阵地,而在传播文化中电视纪录片是必不可少的主要形式,所以电视纪录片创作与人民群众是非常贴近的,也能使新媒体获得越来越多观众的追捧和喜爱,这样有利于加强电视媒体的核心竞争优势。

(二)电视纪录片凸显出人文特色

因为现阶段电视纪录片在创作中侧重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这就导致电视纪录片具有较强的人文特性。电视纪录片从人民群众的角度进行选题以及创作,既实现创新性发展,又转变原来的叙事性表现手法,不再单一的将事实传达给观众,在确保纪录片内容真实性的同时,将大量的人性化内容融入到其中,让纪录片具有丰富的人文情感。比如:在创作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时,尽管侧重于美食,还有大自然与美食之间的关联,然而在展示中融入浓厚的人文气息,让观众可以利用美食获取越来越多的人文体验。并且在创作这部纪录片时也侧重于每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整个美食形成过程引入结合人类很多情感,比如:亲情,还有爱情等等,这样可以让该纪录片的层次远远高于纪录片,使人性的高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电视纪录片创作经过长期的发展已经接近国际水平,摆脱传统纪录片创作中叙事手法和选择题材的约束,也与人民群众的现实生活非常贴近,具有很多人文气息。因此,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电视纪录片的迅速发展,必定有越来越多的观众喜欢纪录片,以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长镜头纪录片创作
开化长镜头
安哲罗普洛斯电影长镜头模式分析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一墙之隔》创作谈
毛卫宁与他的长镜头
创作随笔
试论电视新闻中对长镜头的运用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