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初探
2021-07-09李菲菲
李菲菲
(广州图书馆;广东 广州 510623)
1 引 言
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技术的崛起,推动人类经济社会开启智慧化转型的新时代。在识别当前社会发展趋势、重大历史机遇,形成科学预判的基础上,世界各主要国家作出加快建立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如日本“超智能社会”计划、新加坡“智慧国”计划等。以智慧城市的建设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党的十九大报告在论述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时,首次提出建设智慧社会的战略部署,推动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在社会生产、生活、文化、生态、治理各领域的融合应用。智慧社会中的智慧图书馆代表着未来图书馆发展的新业态和新趋势,在“十三五”向“十四五”转型过渡的关键时期,图书馆界提出建设全国智慧图书馆系统的总体思路,并在“十四五”期间初步构建全国智慧图书馆的框架体系。为确保全国智慧图书馆系统的科学发展,项目还将建成智慧图书馆评价体系、智慧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智慧图书馆研究及人才培育体系“三位一体”的支持保障体系。其中,智慧图书馆评价体系有助于图书馆以评价为引领,明确智慧图书馆的发展方向和建设重点;以评价为手段,动态监测智慧图书馆管理运行效率及服务水平,提升建设水平;以评价为抓手,促进智慧图书馆建设经验共享和推广,巩固建设成果。因此,对智慧图书馆评估体系特别是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将是“十四五”期间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
2 智慧图书馆的发展及特征
所谓评价指标体系,是指由表征对象各方面特性及其相互联系的多个指标,所构成的具有内在结构的有机整体。因此,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必须以对智慧图书馆特征及内在要素关联性的理解和把控为基础。关于智慧图书馆,国内外学者在不同阶段从不同角度作出了不同的理解和定义。通过梳理专题文献,包括南京大学图书馆智慧图书馆文献专题、《图书馆报》“智慧图书馆”专题等发现,业界对智慧图书馆的认知演变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1)技术角度的图书馆自动化阶段。技术的应用侧重于对图书馆资源特别是文献资源的关联、控制、追踪、更新,相关关键词包括数字化、自动和智能化、书人相连等。2)技术人文角度的聚焦用户服务的阶段。技术的应用侧重于用户对图书馆空间、服务感知和体验的改善与优化,相关关键词包括以人为本、情景感知和认可、知识型服务、智慧化与个性化服务、精准服务等。3)系统生态角度的知识基础设施与生态体系构建阶段。技术的应用侧重于知识服务新系统和新业态的打造,相关关键词包括智慧社会知识基础设施、赋能社区、激活创新智慧等。
通过文献梳理和关键词分析,总结得出智慧图书馆具有如下特征:1)连通、感知与交互性。以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智慧技术为基础应用,通过智能中枢内部联结、智能中枢和智能交互设备的联结、智能交互设备间的联结,使得图书馆具备视觉、听觉和触觉的智能感知能力,与知识环境中的用户开展交互,对感知数据进行全程记录和理解反思,为相关决策优化提供智力支持。2)整合与有效性。智慧图书馆能将空间、管理、服务等要素资源与智慧技术紧密关联并深度融合,实现业务的全流程智慧化管理、知识资源的立体式集成以及知识服务生态链条的全域连通,并作为图书馆更新服务理念、创新服务内容、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核心路径。3)以人为本。体现在两个维度:一是服务目标的以人为本,即智慧为民,智慧图书馆旨在满足公众的文化和知识需求,提供开放、平等、包容性的服务,推动知识共享、共创、共建、共荣,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智慧化发展;二是服务路径的以人为本,依托人性化的集体创新和智慧,如馆员与用户的创新和智慧,解决智慧图书馆所面临的问题,共同谋划和推动智慧图书馆的发展。
3 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设计
3.1 设计依据
1)顶层要求。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是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需要遵循《国家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体系总体框架》中规定的设立原则,即人本性、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和可扩展性和分项设立要求,按照“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释义+指标属性+数据来源+指标权重”的结构,参考《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版)》进行设计。2)现实基础。智慧图书馆评价体系是面向未来的图书馆整体评价体系,因此,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设计需要把握智慧图书馆特征规律与评估需求,但也要充分考虑与图书馆既有评估指标体系的衔接与过渡,体现建设参与方的重点需求。3)研究成果。智慧图书馆作为图书馆界发展的主流业态,其评价指标体系设计需要参考国内外图书馆界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的相关研究文献,结合文献调研进行指标提炼。
3.2 设计分析
3.2.1 学习借鉴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2018版)》由基础评价指标和市民评价指标两部分构成。其中,基础评价指标含惠民服务、精准治理、生态宜居、智能设施、信息资源、创新发展、信息安全7个一级指标,市民体验指标通过体验问卷调查形式揭示公众满意度和社会参与度。从指标结构上看,智慧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包括两类:一是智慧城市作为主体所具备和所提供的各种硬智慧,包括资源、设施、环境和空间;二是公众感知的体验类指标。从指标内容上看,智能设施、信息资源、创新发展、信息安全方面的指标分解、分项、计算和数据采集均可适用于智慧图书馆相关指标的设计。
3.2.2 精准把握既有的评价指标体系。智慧图书馆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人工智能阶段的应用成果,处于智慧化转型中的图书馆一方面需要通过评价向投资方以及公众展示智慧图书馆项目的价值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需要通过评价对智慧图书馆空间、设施、资源、服务等的供给利用情况实施全面动态监测,着眼于智慧化管理运行效率的提升以及智慧服务项目的持续改进。这与图书馆既有评估体系的需求和目标高度重合。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高级形态,其评价指标体系亦对应数字化阶段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的整合与优化升级,国内外图书馆评价领域的主流应用成果集中于研究项目和标准规范两方面,研究项目如以LibQUAL+围绕“信息与资源的可获取性、服务感受、图书馆环境、个人控制”4个维度的25个问题构建图书馆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标准规范如我国数字图书馆工程建立的包括“馆藏、服务、技术、管理、综合效益”5个维度,涵盖3级指标的评价指标体系。美国大学与研究图书馆协会(Association of College and Research Libraries)推出的涵盖“机构效率、职业价值观、教育功能、发现、馆藏、空间、管理与领导、人员、外部关系”9个维度共59项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无论何种业态的图书馆,技术、空间(环境)、服务、管理、人员作为知识服务生态系统的关键要素,始终会被纳入评价指标体系。此外,相关指标数据采集专业工具如应用系统,包括馆际互借、资源发现系统、门户工具等均仍可使用,在智慧图书馆开源平台实现统一,评价数据价值得到进一步挖掘和释放。
3.2.3 参考吸收智慧图书馆评价的研究成果。国内外对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均处于起步阶段,研究者尝试从不同角度展开分析和构建体系,笔者对这些研究进行分析、梳理、归纳(见表1)。其中,诊断性评价是图书馆对自身提供智慧服务准备程度作出的鉴定;过程性评价则是用户视角下的智慧服务过程评价;终结(阶段)性评价是对智慧服务阶段性建设或服务效果的评价。从研究成果可以看出,从诊断评价到过程评价再到绩效评价、从单一要素维度到全要素多元维度、从图书馆视角到用户视角再到综合视角,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设计研究较好地实现了与图书馆既有评价体系的衔接,且内涵不断丰富,但仍存在两点不足:一是研究大都局限于智慧图书馆组织的本身,未能充分考虑与智慧城市、智慧社会的整体关系;二是切入视角和指标分解、设计有待进一步完善,智慧图书馆亟需一套全流程、全方位、全覆盖的指标,对纳入体系的图书馆空间、设施、资源、服务等的供给利用情况实施全面动态监测,对各馆智慧化管理运行效率及智慧服务项目等进行科学立体评价,为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的持续更新和财政资金投入、资金优化配置提供决策支撑。
表1 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情况
3.3 评价体系设计
综上所述,设计依据和设计分析以智慧图书馆特征为出发点,遵循智慧城市评价整体框架,基于图书馆既有的评估指标体系并参考吸收相关研究成果,可初步构建以下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表2 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2
4 总结与思考
智慧图书馆是对传统图书馆工作与服务重新认知、分析和完善的一种全新发展模式,体现了科学性、技术性和人本性的智慧协同与有机统一。智慧图书馆建设发展对应智慧评价指标体系的创新、变革与重塑。本研究从智慧图书馆特征着手,以综合性的切入视角开展指标和观测点设置,尝试构建一个定量、定性相结合,诊断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三位一体的指标评价体系,评价指标注重对智慧图书馆特征的考评和体现,具体表现为:1)连通(万物互联互通)、感知(无感随行)和交互(智慧交互)作为智慧图书馆的典型特征和核心要素,对其评价体现于整个指标体系,明确或隐含在多个二级评价指标中。例如,依托智慧技术对馆藏、数字对象、设施设备的记录、连接、共享,对用户行为、需求的泛在感知,以及线上线下学习空间的交互、用户终端与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的交互等。2)对整合与有效性的评价则体现在智慧技术对图书馆要素如馆藏、空间、服务、管理等和流程的整合与效能优化过程中。3)以人为本在评价体系中对应的指标包括适用性、便捷性(泛在获取)、绿色环保、普惠均等和公平包容、人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创造力提升)等。
总之,从智慧图书馆区别于其他形态图书馆或者从智慧图书馆之所以能够被称之为智慧的必备条件出发,本文尝试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紧扣智慧图书馆最重要、最本质、最有代表性的要素展开分解,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实用性,但在实践运用中要达到“全面动态监测”“科学立体评价”“资金投入配置决策优化”的目标,仍需要图书馆人更深层次的研究和探讨,相关焦点问题包括:1)指标体系的系统优化。评价指标设计虽然统筹兼顾政府、图书馆、用户各方关系,但缺乏指标间的横向对比,需进一步基于不同对象间的共同利益进行分析和指标提炼。2)指标体系的实用性优化。包括3个层面:一是实证分析,指标设计是否简化、相关数据资料是否易于获取等需要通过试点和实证分析加以验证和完善;二是指标权重确定,研究人员需要综合运用主、客观赋权法使评价指标权重既能客观反映各指标的重要程度,又能体现图书馆主观愿望;三是指标体系的本土化,图书馆需要结合本区域、本馆特点对指标进行扩展和调整。3)指标体系的动态发展。人们对智慧社会、智慧图书馆的认知随着建设的推进处于不断完善发展的过程中,因此,智慧图书馆评价指标体系的动态、可持续发展问题有待研究者的深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