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共图书馆收藏特种地方文献的价值分析
——以浦东图书馆“浦东历史票证”项目为例

2021-07-09金懿英张金明

图书馆界 2021年3期

金懿英,张金明

(上海浦东图书馆,上海 201204)

特种地方文献是一种有价值、具有较强特殊性以及鲜明地方特色的特种文献。随着公共图书馆服务职能的延伸与拓展,反映地方历史文化内涵、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种地方文献越来越受到关注,公共图书馆配合地方文化建设,加大对两类文献的收藏力度:一是如金石拓片、缩微品以及试听资料等的非传统纸本或印刷型文献;二是如商标、票据、证券、戏剧说明等社会生活中自然形成、不以出版为目的的信息载体。以上海浦东图书馆为例,在地方文献的征集中,票证文献是其中一个十分重要且极具特色的特种地方文献。

1 票证的定义

票证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别。狭义票证是指计划经济时期,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工序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按人口定量发行粮票、布票等专用购买凭证。这类票证存世量较大。广义票证是指在各个领域或者由官方颁发,或者为民间企业、社团印发,甚至由个人手工书写的凭证,其涉及面广、存世量少,有着较高的研究价值。

2 票证类特种地方文献的价值

2.1 票证类特种地方文献是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物证

清末年间,因太平天国运动对江南社会的冲击,老百姓的地契散失严重,为避免经济秩序紊乱,地方官府全面丈量土地、查实田亩数量、重新编制图册,发放一种新的土地证书“执业田单”。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进行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土地房产所有证”是这段历史的实物档案资料,见证了新中国农民当家作主的新时代。20世纪60—70年代,国家实行计划经济,票证种类五花八门,有粮票、布票、油票、肉票等,一张张票证蕴藏着普通老百姓日常生活的期盼。20世纪80年代,物资逐渐丰富,电视机票、电冰箱票等工业品票证开始多了起来。直到1993年,长达39年的“票证经济”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些不同年代的票证,囊括了中国农业、商业、工业、服务业的发展史,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力量和生活的巨大变迁。由此可见,票证类特种地方文献,是经济社会发展变迁的重要物证。

2.2 票证类特种地文献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票证曾经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其数量繁多,形式多样,呈现着清晰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从大时代背景到小众生活视角,涵盖了绘画、地理、民俗、度量衡等各门类知识,蕴藏着丰富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等内涵。

票证翔实而真切地记录了各领域的发展和变迁。如前所述的土地证的历史进展,揭示了中国土地房产的发展阶段;又如方寸粮票看似平淡无奇,却是代表平民生活的特殊性素材,也折射出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的巨大变迁。

2.3 票证类特种地方文献是传承和传播地方文化的需要

《公共图书馆法》规定:“政府设立的公共图书馆还应当系统收集地方文献信息,保存和传承地方文化。”

公共图书馆在收藏票证类特种地方文献的时候,多以收藏本地的票证为主,收藏其他地区的票证为辅。从表现形式来看,票证类特种地方文献规格不一、形式多样,载体形态与一般文字性文献存在很大的差异;从馆藏特色来看,票证类特种地方文献一般都是独一无二的,地方文献信息资源个性鲜明,是区别于其他图书馆的显著之处;从文化意义来看,票证类特种地方文献,是一种特殊的表达地方特色、庄严的政治或文化主题的文化形式,对我们了解当地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及文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和宝贵的价值。图书馆通过对传统文化遗产的收藏和传播,以此坚定文化自信,最大限度地发挥地方文献的信息价值和社会作用。

3 上海浦东图书馆“浦东历史票证”项目的实践

3.1 项目背景

上海浦东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新馆于2010年10月正式开馆,10年时间,整个阅读大环境发生了巨变。上海浦东图书馆馆长曹忠认为,图书馆应更重视内涵建设,坚定文化引领的发展目标。2019年初,上海浦东图书馆正式启动浦东地方文献中心筹建工作,并确定了浦东开发开放、浦东名人、医药、史志、教育等几个重点方向来推进地方文献主题内容建设工作。

近年来,我馆已积极开展地方文献资料建设,如在线下设立地方文献专架,包括地方志、年鉴、浦东开发开放、浦东名人等文献资料,线上则同时建设浦东开发开放专题信息数据库、浦东历史人物数据库。然而,在特种地方文献建设方面,因建馆历史较短,并没有十分丰厚的储备。

因建设地方文献中心的契机,浦东收藏家包明伟将收藏30余年的“浦东历史票证”捐赠给我馆。2020年1月23日,《浦东时报》要闻版头条位置,以《为无处安放的“乡愁”找一个“家”》为正题、《1400余件历史票证入藏浦东地方文献中心》为引题,报道了我馆举行包明伟捐赠仪式的消息。这些历史票证涉及各个领域,是我国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状况的缩影,也是浦东宝贵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3.2 项目内容

“浦东历史票证”项目种类繁多,历史跨度达200余年,涉及农业票证,如执业田单、土地证、田赋税票等;盐业票证,如盐业田单、灶课税票等;工商、金融业票证,如毛巾业、酿酒业和公司股票、老商号发票等;交运票证,如轮船公司票证、小铁路票证、轮渡车船票证等。

3.2.1 农业票证。无论是清代、民国还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各级政府都十分重视地籍管理,通过测量地块界址、计算面积、标明权属、形成图纸,再进行土地登记,发放土地权利证书,其目的不仅是明确土地权限,更是以此作为国家纳税的依据。晚清时的土地证叫“执业田单”,新中国成立初期叫“土地房产所有证”。

从清咸丰五年(1855年)的“执业田单”(见图1)到解放初期的“土地房产所有证”,见证了我国土地产权制度的历史变迁。我国土地契约旧时多在宣纸上用毛笔书写,发展到清末的“执业田单”以木刻雕版为主,为了防伪还盖有印章。我馆征集到的清咸丰五年的“执业田单”,至今已饱经166年的沧桑。该“执业田单”上面载明:“计开:二十四保一区方一图场字圩八百六十一号,业户:王达天则田一亩三厘五毫。”另有清同治二年(1863年)的“执业田单”上面载明:“江苏松江府南汇县为给发田单收粮执业事,照得民间田额久未清理。现经善后案内详奉,宪行均归的户承办,遵照按图查丈所有该户执业细号、田亩四址,除注册外,合给此单收执,办粮须至单者。”

图1 清咸丰五年的“执业田单”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土地政策又发生了巨大改革,土地所有权归劳动人民,农民第一次拥有了自己的土地产权。我馆征集到的1951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见图2),证号为“第008号”,落款盖有“川沙县人民政府印”大方阔边红色印鉴,时任县长李德全签发。“土地房产所有证”是依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27条和《土地改革法》第三十条规定,由人民政府发放的土地所有证,是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物权改革的一个珍贵缩影。这类特种地方文献是独一无二的,不管是史料价值,还是文物价值,都极其珍贵,在地方特种文献的保存和传承上,公共图书馆应发挥其重要职能。

图2 1951年的“土地房产所有证”

从清同治九年至光绪元年(1870—1875年)的“上、下忙银版串”,从民国的“征收田赋收据”到新中国的“农业税收据”,历史跨度达上百年。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让农业税成为历史,而这些泛黄的票证,见证了中国农业税的前世今生。我馆征集到了清同治九年至光绪元年南汇县朱友三的田赋税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的“征收田赋收据”;1951年、1952年川沙县人民政府发放的“农业税收据”。2005年,为支持农村经济发展,我国宣布取消延续数千年的田赋税票(农业税),实现了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反哺农村的历史性转折。

在这批票证中,除了“县”“乡”,还出现一些较为陌生的行政单位名称,如“保”和“图”。过去,吴淞江以南的上海地区采用“乡保制”,包括县、乡、保、甲、图。浦东的南部地区属于长人乡(包括整个南汇县和川沙县的南部),川沙县的中北部地区属于高昌乡(高桥地区除外)。吴淞江以北的高桥地区,则属于依仁乡。采用“乡都制”,包括县、乡、甲、图。“都”为“乡”的下一级单位。在票证中,还会出现一些已经消失的“乡”的名称。另外,有的执业田单上出现“一亩三厘五毫”,由此产生的一些疑问如当时的测量工具是什么、如何精确到“毫”等都值得后人去研究。这些票证上所记载的信息,有助于研究和完善地方史,信息价值不容忽视。

3.2.2 盐业票证。盐业生产在浦东已有千余年历史,是浦东早期的支柱产业。浦东先民利用濒临大海的独特区位优势,形成了当时富有海洋经济特色的产业——盐业。目前,我馆征集到民国八年(1919年)、民国十九年(1930年)下沙场八团清理盐田执业凭证(见图3)。

图3 民国十九年下沙场八团清理盐田执业凭证

元明时期,浦东沿海老护塘以西,属于上海县的长人乡和高昌乡。清代,属于南汇县和川沙县。老护塘以东,属于下沙盐场。沿着老护塘一线,从南到北,分为9个“团”,“团”是盐场下的管理单位。从这批票证可见,浦东的诸多地名都透视着盐文化的印记,如“新场”“航头”“三灶”“六灶”“大团”“六团”“盐仓”等,这些地名都是盐业生产在浦东所留下的痕迹。另外,原浦东南汇的“鸟哨”技艺、民间舞蹈“卖盐茶”,都极具盐业文化色彩。从历史寻根的角度,盐业生产在浦东源远流长,更能体现浦东的千年历史,并带动与之相关的航运、商业等的发展,对浦东地区的发展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

3.2.3 工商、金融业票证。川沙是中国毛巾工业的发源地。自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沈毓庆在川沙城内首创经记毛巾厂以来,迄今已有百年历史。之后短短三四年时间,城厢镇、江镇、蔡路、合庆等地陆续开设毛巾厂达10余个,川沙毛巾业从此成为支柱产业,逐步奠定了民族毛巾的品牌基础。到1920年,川沙地区已有大大小小毛巾厂75家。而川沙毛巾业发展的真正契机,是新中国成立后的1963年,黄炎培视察川沙毛巾工业后,提议要改变原始的手工生产方式这一落后面貌。随后,纺织工业部给川沙各厂拨了一批自动织布机,提高了质量和产量。我馆征集到了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川沙镛成毛巾厂上海发行所安平保险股份有限公司408389号保单保险费收据以及1950年永和山棉织厂江苏省苏南人民行政公署工商业登记证。除了上述举例的毛巾业的保单及其凭证,还有相当数量的关于酿酒业及其他各行各业商号、作坊的发票、纳税保证书,可以为我们研究早期的经济、金融与商业的联系及区别提供有力的佐证。

3.2.4 其他票证。“浦东历史票证”项目涉及各行各业,除了以上描述的农业、盐业、工商业及金融业,还有交通运输类票证、民国时期的账簿、房屋买卖契约等。其中,民国时期川沙商办大川小轮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上川铁路的火车客票,都一一见证了上川铁路的建设发展历史。遥想当年,浦东落后的交通运输严重影响了经济发展,黄炎培等人组织筹建上川铁路,以交通带动经济,造福当地老百姓,这条曾为川沙经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浦东小火车”前后历经了半个世纪。如今,浦东新区川沙镇的华夏东路车站路口川沙站原址重建了川沙车站,放置机车一台,以示纪念。

3.3 项目意义

“浦东历史票证”项目囊括浦东农业、盐业、商业、工业、金融业等各行各业的发展史,展示了浦东文化的独特魅力,折射出浦东历代百姓的生活和人文故事。

3.3.1 “物以稀为贵”。项目所涉及票证均存世量小,而且大都只此一件。共一千余件的票证对处于筹建初期、特种文献收藏又极其匮乏的我馆地方文献中心而言极其珍贵,不但有史料价值,更有收藏价值。

3.3.2 “地方性明显”。此批票证基本以浦东地区为主,这里的“浦东”,泛指黄浦江以东,不仅包括民国时期的川沙、南汇两县,还包括原属宝山县的高桥及奉贤县的四团等。浦东地方文献中心除了“藏”,还需“藏以致用”,这批票证可以让广大读者更直观地认识、了解浦东的历史发展。

3.3.3 “时间跨度长”。年代最久远的票证距今近200年,具有历史表达的延续性和完整性,可以反映浦东某个重要历史事件或某个特殊历史时期,记录着社会各领域的发展和变迁,对研究浦东的历史文化以及经济发展,有着较高的价值参考。

3.3.4 “打开新格局”。“浦东历史票证”项目提供了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新思路,公共图书馆在开展地方文献工作中,除了传统的纸质类文献,应该不拘一格,开拓思维,对具有地方特色的特种文献加大系统性征集,方便大众更直观地了解当地社会生活、风土人情及文化发展。

3.4 项目存在的问题

3.4.1 来源复杂性。由于公共图书馆对于这方面文献的搜集起步比较晚,这些票证目前一般都在个人手里,分布零散,需征集人员查访、寻觅,再进行沟通、动员,这无疑给征集工作增加了难度和复杂性。

3.4.2 征集畅通性。目前,并没有特定的专款用于特种地方文献的征集,传统的文献采访理念制约了特种地方文献建设,征集工作很难深入和有效开展。仅靠社会力量捐赠毕竟有限,还需从制度上保障特种地方文献征集工作的专项经费。

3.4.3 著录规范性。票证类特种地方文献时间跨度长、载体多样化。目前,馆内也没有统一成熟的分编入藏标准,应及时制订系统、规范的著录标准、收藏标准、管理细则等,做到合理归类、科学入藏。

4 票证类特种地方文献的价值转换

公共图书馆无论从工作性质、行政职能及服务对象上,都与档案馆、博物馆等有所不同,但在保存文化遗产、传播地方文化、服务社会群体方面是一致的,只是各司其职、互为补充。如果档案馆更注重“藏”,那么公共图书馆更注重“展”,票证类特种地方文献征集并不是最终目的,“让文献活起来”才是意义所在。

4.1 数字化价值转换

“浦东历史票证”项目目前已完成数字化工作,通过对票证的扫描加工,以达到对原件内容进行再生性保护和长期保存的目的,可以有效规避传统收藏方式的风险。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可建立特种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编制标准的多元检索途径及多种检索方式,方便读者随时随地进行查阅、利用、研究。借力数字化,让这批珍贵的票证“活起来”。

4.2 展示性价值转换

我馆地方文献中心将票证进行梳理,使零散的资料系统化,以便于未来定期进行线上线下展览,讲好浦东故事、传承好浦东文化,以此更进一步树立民族自信。虽然是老票证,但不仅仅是保存和记录过去,而是通过票证中的信息来串联起过去、现在和未来,挖掘能够为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的潜力,真正做到“藏以致用”。

4.3 主题馆价值转换

我馆地方文献中心围绕几大主题,打造“浦东地方文献与文化传承中心”。第一,专业性。公共图书馆担负着为科学研究服务和为大众服务两大任务,所以,在主题馆内容设置、票证分类过程中必须严谨,通过筛选、整理,对特种地方文献信息进行深度研究、智能分析,以此来提升信息资源价值含量。第二,艺术性。力求构建精品主题馆,时代和艺术元素充分融合。例如,以时间为主线,设置不同的主题色调、场景空间,重点突出设计精美的票证元素,使其具有开放性、兼容性、扩展性,充分体现文献信息资源的共享。第三,互动性。设置超时空体验项目,如扫描二维码,填入个人信息,可以生成一张清末年间的“执业田单”或者是解放初期的“土地房产所有证”。通过现代化技术,力求高起点实现先进实用、共建共享,充分实现对特种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

5 结 语

地方文献资料是地方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真实记录,公共图书馆作为地方文化挖掘和传承的重要部门,肩负着传承人类文明和传播地方文化的重要使命。其中,特种地方文献是一种有着巨大潜在价值的文献,公共图书馆应利用一切有利因素,在特种地方文献的保护与利用中探索更多更有效的方式,让优秀传统地方文化焕发时代光芒。我馆作为浦东城市文化空间的重要载体之一,在不断丰富提升文献内涵的基础上,通过建设浦东地方文献中心,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加强城市的保护和建设,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满足本地区人民追求更高品质文化生活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