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数字“工具” 建设数字中国
2021-07-08李雪娇
李雪娇
尽管新冠肺炎疫情对国内经济、民众生活的影响还未结束,2020年的双十一销售额却再创新高,仅天猫、京东两个平台就斩获近8000亿元销售额。电商,为寒冬添了一把火。与此同时,直播电商的快速发展,也给线上销售带来颠覆的力量。
双十一作为数字经济的“晴雨表”,销售额空前高涨的背后,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结合的发展前景。一场购物狂欢是数据中心、5G应用、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工具的通力合作,释放消费活力,为实体经济带来了价值增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数字经济深刻改变着经济与社会生活。用好数字“工具”,提升数字经济增长质量,是我国迈向“数字强国”的必由之路。
技术开创新格局
2020年11月,一段不到10秒的自拍短视频,让藏族小伙子丁真意外爆红网络。许多网友被丁真清澈的眼神、纯真的笑容打动,同时也对丁真身后蔚蓝的天空、优美的风景赞叹不已。
与昙花一现的网络流量不同,理塘县“接住”丁真的热度,丁真很快成为理塘县旅游形象大使,向公众展示了他的家乡。全国多个地方的文旅部门也纷纷在网络平台“喊话”丁真,发来热情的参观邀请,趁势宣传各自旅游特色,引起了网友们的热烈讨论。2020年11月最后一周,四川甘孜州理塘县的社会关注度迅速提升,“理塘”搜索量猛增620%,比此前的国庆黄金周翻了4倍。
丁真现象的背后,有当地有关部门的努力,也有数字经济时代下的信息基础设施的积极作用。有高速、可靠的信息网络,才有短视频、移动支付等新业态新模式。看不见的线路,接棒交通和铁路网络,穿过崇山峻岭和高原雪山,为像理塘县这样的偏远贫困地区带来新的发展切入口,从单一个体的走红到地方经济共同的成长,从快餐式话题消费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这些转变离不开数字经济时代每一个创新与探索。
“十三五”以来,信息通信技术和传统产业加速融合,互联网在应用水平方面的价值不断释放,涵盖消费互联网的同时,也面向产业互联网提供服务。城乡宽带接入水平持续提升,互联网应用不断丰富完善,为2020年年初及时有效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打下坚实基础。
“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落地的前提条件,只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达到技术应用的必备条件,进而促进数字经济的全面落地。”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盘和林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这样提到,没有技术的突破,就不会有数字经济发展的春天,信息基础建设就好比为数字经济真正吹响了集结号。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深入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角落。技术进步不止丰富了传播渠道,在同一媒介覆盖下,数字化为地域和企业发展开辟了新的赛道。
2019年5月,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开放国际生态会议中心站和观山湖公园站“刷脸支付”体验场景,在其他城市还在普及扫码支付的乘车阶段,贵阳正式开启地铁“刷脸”乘车时代。2020年8月,贵阳地铁已经可以实现“刷脸”乘车。
这只是贵阳在数字经济时代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数字经济发展白皮书(2020年)》显示,2019年贵州数字经济增速达22.1%,连续5年排名全国第一。
贵州地处我国西南腹地,经济基础薄弱,顶着省际竞争的压力,贵州从时代中寻找突破口。21世纪,数字技术在产业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数字经济已成为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贵州深刻认识到这一发展趋势,5年时间,积极开展大数据与实体经济融合,大数据和数博会已成为贵州的一张名片。
政府发挥宏观引领作用的同时,贵州相关企业也在积极响应、配合。比如一心做辣酱的贵阳南明老干妈风味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借力大数据实现高质量发展;贵阳海信电子有限公司牵手人工智能转型传统制造业。如今,越来越多地方到贵阳交流学习和取经,积极开展数字经济新业态,试图弯道超车。
“数字技术与传统的零售、教育、文旅、交通、医疗、金融、制造、政务等领域的融合不断深入,改变了这些行业的运行模式,提高了运行效率,突破了原有行业运行模式下的瓶颈,数字经济在优化资源配置上有独到优势。”中鋼经济研究院首席研究员胡麒牧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经济区别于传统经济的主要技术有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随着技术深度发展,经济业态与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场景会越来越丰富。
让技术走在框架内
胡麒牧介绍,以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为背景,5G建设加快推进,云服务、大数据服务保持较快增长,区块链应用增加,这些技术工具助力工业数字化转型,以在线教育、远程办公等为代表的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服务规模不断扩大,成为拉动数字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相比公众司空见惯的手机支付、网上订餐、快递服务等场景,新技术的应用正在成为现实。
近年来,区块链迎来政策热潮,中央以及各地方政府纷纷颁布区块链相关政策,把区块链作为新经济技术领域主要突破口。仅2020年,上海、湖南、四川、安徽、山东、河北等省区市发布区块链发展行动规划,对区块链平台建设、促进企业“上链”方面进行规划,国内区块链产业正迎来难得的发展机遇。
“2020年以来,各地积极抢抓区块链发展机遇,先后出台区块链支持政策,围绕产业园、人才等方面,以期从地缘上快速形成区块链区域集群优势。”赛迪智库信息化和软件服务业所数据治理研究室主任、研究员王伟玲在接受《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区块链作为一种价值互联网的分布式数据技术从底层蓬勃而出,当前已在司法存证、政务管理、民生服务、食品溯源、供应链管理等领域应用,不同省区市落地场景也各具特色。例如湖南重点提出“工业互联网+区块链”,海南探索旅游消费领域区块链应用,江苏布局银行、保险、租赁等行业票据区块链平台等。
任何具有颠覆性质的新生技术和业态都是需要考验和观察的。区块链技术用透明、相互信任、防篡改的方式共享数据,但是再精良的逻辑和规则,也不是百分百地安全。
對于新技术的应用,安全是刚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方向。“未来已来,我们所能看到的风险,集中在个人隐私、数据安全、公平交易等方面,已经上升到金融安全和国家安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王青讲述数字技术发展需要注意的方面时,特别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强调,在互联网和5G普及后,万物高速互联,金融、电力、物流领域的信息化,将使信息和数据安全运行、安全存储、安全使用等问题凸显出来。
王青表示,数字经济往往是跨行业、跨领域、跨时空的,天生就有全球化、一体化发展的基因。因此数字经济要放在未来经济发展的制高点,从法律、政策等顶层设计上厘定边界,守住经济安全底线。
在王伟玲看来,发挥区块链的最大价值,关键是要让数字技术行走在框架内。“区块链技术受限于存储和计算,因此在应用方面一般会结合其他技术,单一使用区块链技术解决问题,目前看不太可能,即便在科技金融领域也是如此。区块链适合什么场景呢?业界俗称小场景,比如湖南区块链规划中提到的数字版权开发,通过区块链技术对作品进行鉴权,保证权属的真实性和唯一性,作品在区块链上被确权后,后续交易都会进行实时的分布式记录,实现数字版权的全生命周期管理,也可为侵权行为的司法取证提供技术保障。”
6个领域的数字红利
不断耕耘数字经济建设,也将不断收获数字发展红利。中央财经大学数字经济融合创新发展中心主任、中经数字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陈端告诉《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我国数字红利大致分为需求侧的规模红利、供给侧的众创红利、产业端的生态红利、空间上的梯度红利、环境中的场景红利以及新基建红利。
“14亿人口的大市场可以支撑很多细分领域、细分人群和细分场景的创新成本分摊,推动各种新经济新业态持续涌现。”陈端提到,依托超大市场空间,我国成长起来了一批互联网生态巨头,而数字经济新生态发展到一定阶段也会呈现出自我裂变、自我演化、自我生长的特征,驱动数字经济可持续发展。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冲击下,数字经济优势凸显,网上购物、在线教育、在线问诊、在线娱乐、远程办公、远程授课等一系列线上需求呈井喷式增长;制造业智能化、工业物联网发展一骑绝尘,数字经济的强劲发展态势,正在成为中国经济新引擎。
2020年12月,世界经济论坛发布2020年特别版《全球竞争力报告》指出,新冠肺炎疫情引发的深度经济衰退仍在持续,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经济发展,相对而言,部分国家更为有效地应对了疫情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的挑战,数字经济发达、社会保障健全和医疗体系有效的经济体在疫情中保持了更强韧性。
展望“十四五”,数字经济有望再上新台阶。
“强基础、重创新、促融合。”对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健康发展,陈端提出了具体建议:在全方位的变革挑战之下,未来需要系统谋划,最大限度地统筹政府系统的公共资源、平台型企业的共享资源以及全社会一切积极因素,通过制度上的设计和安排以及技术上的加持和赋能,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土壤,激活发展新动能,同时强化技术创新和资本扩张的监管和引领,打造活力与秩序有机平衡的数字经济新生态。
“数字化”导向的新基建
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要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大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力度。政策暖风频吹,数字经济与“新基建”预计依旧是今年社会发展的主基调。
新基建成为资本市场逆势走强的板块,涉及5G基建、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特高压、工业互联网、汽车充电桩、城际轨道交通7个领域。依托大市场和巨大的消费潜力,各地新基建密集部署。
2020年4月3日,重庆市2020年首轮新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集中开工。项目共28个,新基建重大项目占比达八成,涵盖5G网络、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领域,总投资815亿元。同一天,贵州省583个重大工程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637亿元。其中5G等新基建项目49个,总投资104亿元。
“中国正在不断探索创新数字经济业态、商业模式、发展路径,提升数字经济的贡献度,让人民更好地享有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红利。”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互联网经济研究院副院长欧阳日辉向《经济》杂志、经济网记者提到,在数字经济时代,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反哺”实体经济的成功经验,将为全球经济社会转型发展提供中国经验和中国方案,推动全球经济更高质量、更公平发展。
盘和林指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已势不可挡,无论是一级市场还是二级市场,很多投资者都已摩拳擦掌、跃跃欲试。然而,要想真正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抓住机遇,还需要保持一颗清醒的头脑,从市场需求出发、找准着力点,避免羊群效应。
“新基建作用的发挥离不开传统基建的底盘支撑,‘新老基建协同推进,可成为我国一二三产、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难题的突围之道。”陈端说,“新老基建”的协同发展,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新兴要素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也需要能够涵纳时代红利、消化创新溢价的新型资本市场提供支撑,同时制度层面的“软基建”也不可忽视。
“近两年,国家层面资本市场改革大刀阔斧,以科创板推出和创业板注册制改革为契机,高新科技领域股权投资方兴未艾,对于地方政府而言,需要超越传统的卖地、发债、基建投资和招商引资思路,可以围绕地方经济发展扶持一批细分主导产业,打造对应的上市公司。”陈端分析,通过上市公司的战投引进、定增融资、并购基金和创投基金,与政府引导基金有机协同,把主导产业上下游的创新孵化和集群扩张统筹起来,寻求资源禀赋、产业禀赋与创新禀赋的最优化融合模式,以上市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反作用地方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产融互动、彼此支撑的良性循环。
新基建必须以数字化应用为新导向。盘和林表示,各地政府在加大新基建投资力度的同时,应当充分了解不同类型新型基础设施的内涵和联系,不能简单地认为只要是新基建领域的投资就是好的,要注重结合当地的实际发展水平,既要发挥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协同作用,也要避免过度投资和重复建设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