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电影事业燃烧生命①
2021-07-08侯心川
侯心川
谢晋,男,汉族,中共党员,1923年11月出生,浙江上虞人。他始终贯彻党的文艺方针政策,坚持艺术创作与时代发展同步。改革开放以来,拍摄了《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鸦片战争》等一批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他的作品集中展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人民思想解放、时代风云激荡的历程,为我国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繁荣发展和人民群众思想文化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荣获“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和第二十五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等。被誉为“助推思想解放、拨乱反正的电影艺术家”。
1 谢晋,国家一级导演,中国第三代导演领军人物。荣获改革先锋、国家有突出贡献电影艺术家称号,第2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终身成就奖,第10届“金鹿奖”华语电影特别贡献奖。谢晋从影60余年,导演了36部电影,串起了新中国成立后的中国电影史。
2 1923年11月,谢晋出生于浙江省上虞县谢塘镇,是东晋名相谢安的后裔,故而取名为晋。书法家“东山谢氏”的题词悬挂在老屋的中堂。祖父佐清公,是镇上的贤达人士,读書经商,与革命家秋瑾在大通学堂共过事,与徐锡麟结为至交 。童年谢晋在祖父的熏陶下,养成了喜好读书的良好习惯。
3 父亲谢春溥是上海有名的会计师。刚读了一年小学的谢晋,跟随父母举家移居十里洋场的大上海。父亲工作繁忙,母亲每周带他去附近的新光、光华、中央电影院看电影。国产电影《姊妹花》《渔光曲》,外国电影《翠堤春晓》《魂断蓝桥》《人猿泰山》……片片不落、部部必看,从事艺术创作的想法在少年谢晋的心中萌发。
4 1938年春,父亲去交通部驻香港办事处任职,谢晋随往在香港读了一年中学,次年又回到了上海。这期间,他表现出对戏曲的浓厚兴趣,白天在大夏中学上学,晚上跑去华光戏剧学校和金星电影训练班学戏,聆听黄佐临、吴仞之等戏剧教育家、导演讲课,并参加由剧作家于伶等人支持的学生戏剧活动,宣传抗日救亡精神,在多幕剧《岳云》中扮演岳云。
5 1941年夏,谢晋从嵇山高中毕业了。父亲希望他学习经济,之后子承父业。他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报考了戏剧学校。18岁的他只身一人转道香港、广州、湛江、柳州、贵阳,历经千辛万苦去到四川江安,考入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学习戏剧,受到曹禺、洪深、焦菊隐、马彦祥、张俊祥等著名戏剧艺术家、教育家的教导和培育,深受大师们戏剧创作的方法、民族忧患意识的影响。
6 当时,谢晋是江安国立剧专的风云人物,他魁梧高大、阳光帅气,喜欢运动,爱打抱不平。与剧专一墙之隔的江安女子中学排练话剧《回春之曲》,邀请谢晋前去指导,谢晋认识了后来成为他一生伴侣的徐大雯。漂亮大气的徐大雯在剧中担任主演。他们一起排演进步话剧,上街参加活动,聚会吃饭,彼此欣赏的同志情谊慢慢变成了相知相许的爱恋。
7 1943年,谢晋主动辍学,跟随老师马彦祥、洪深、焦菊隐前往重庆中国青年剧社工作,在《少年游》《黄花岗》《鸡鸣早看天》等戏中担任剧务、场记和演员,逐渐确立了向导演专业发展的艺术志向。抗战胜利后,谢晋回到上海,踌躇满志地筹款组织起了剧社。由于他没有靠山,也没有声望经验,剧社不久就破产了,还亏了不少钱。
8 1946年秋,徐大雯在重庆文德女中毕业。谢晋专门跑到重庆接她到上海,在德高望重的老师、著名导演洪深的主持下,于北京路的政协大礼堂,举办了一场简朴而隆重的新老结合式婚礼。之后的半个多世纪,徐大雯既要在上影厂工作,又要照顾年迈多病的公婆,抚养四个子女,与谢晋患难与共、相濡以沫62载,成为艺术界一段佳话。
9 1947年,谢晋在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复学,专攻导演专业。1948年,他从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导演系毕业,回到上海, 加入大同电影企业公司,师从吴仞之、黄佐临导演,因为勤奋好学,很快掌握了电影拍摄的工作方法,实现了由舞台剧向电影拍摄的转折。他担任了爱情电影《哑妻》等电影的副导演,由此开始了电影导演生涯,一拍就是半个多世纪。
10 1950年3月,在洪深、田汉的介绍下,谢晋离沪北上考入华北革命大学政治研究院,参加为期半年的学习培训。这个时期,谢晋所写的日记,内容涉及入学动机、学习课程、学习笔记、小组讨论、自我剖析,记录了他作为艺术知识分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改造的心路历程。新思想的确立,是他人生的一次蜕变和洗礼。
11 学习结业后,谢晋回到上海,进入长江影业公司、上海电影制片厂 ,在剧情电影《望穿秋水》和《影迷传》中任助理导演。1953年,参与拍摄剧情电影《鸡毛信》,担任助理导演。这部建国后第一部反映儿童在抗日战争中对敌斗争的儿童影片,也是中国第一部获国际大奖的儿童影片。
12 1954年,谢晋独立执导淮剧短片《蓝桥会》,开启了他的独立导演生涯。谢晋坚持艺术创作与时代同行,1955年,他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水乡的春天》就将镜头对准了农村大规模的土改运动。这部处女作先声夺人,上映后引起了很强的反响,不仅显露出青年谢晋卓然的艺术才华,也揭开了他用电影记录新中国、书写新社会的序幕。
13 1957年,谢晋执导成名作电影《女篮五号》。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部体育题材彩色故事片,靓丽的服饰、明快的节奏、新颖的摄制手法,让观众耳目一新。该片获第6届世界青年联欢节举办的国际电影节银质奖章、墨西哥国际电影节银帽奖。34岁的谢晋在导演界崭露头角。
14 1958年,谢晋执导传记电影《黄宝妹》,影片主人公由全国劳动模范、纺织女工黄宝妹自己扮演。剧组进工厂进车间,在上百台机器的轰鸣声中,谢晋吹哨子发指令,引导工人拍戏,展现出以黄宝妹为代表的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者的非凡风貌,产生了很好的社会影响。后来他又与桑弧、叶明联合执导了剧情电影《大风浪里的小故事》。
15 为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献礼,谢晋拍摄电影《红色娘子军》。开拍前,他挖掘来新人祝希娟,剧组一行深入琼崖地区,实地探访当年红色娘子军老连长,了解她们当年在悲惨困苦环境下的顽强斗争。他带领全体演职人员体验生活,打绑腿、穿草鞋,扛着“三八大盖”,每天出操训练,毒太阳下匍匐前进,集训一个月,把小演员硬是改造成了战士。
16 1960年,电影《红色娘子军》上映,通过讲述琼花的个人成长史,揭示出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劳苦大众翻身得解放做主人。片中大胆尝试在突出革命英雄的同时,融入浪漫主义元素。影片斩获第一届大众百花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4项大奖,标志着谢晋导演艺术逐渐成熟,走向他导演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峰。
17 1962年,谢晋执导了喜剧电影《大李小李和老李》,这是他导演生涯中罕见的喜剧佳作。影片情节流畅,以明快、积极的人物形象,特有的表现形式,反映了中国经济复苏的美好景象,展现了“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深入人心,全民健身的画卷。
18 谢晋出生在江南水乡,白墙黛瓦和小桥流水,坐着乌篷船水上看戏,优雅婉转的乐曲,艺人颠沛流离的情景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把这一题材搬上荧幕,在他心中酝酿多年。为了更好地创作《舞台姐妹》,谢晋采访了几十位老艺人,调查搜集第一手素材;多次去越剧故乡嵊县、新昌体验生活;邀来谢芳做主演,从头学习越剧的唱腔、表演技巧。
19 1965年,谢晋执导了剧情电影《舞台姐妹》,由谢芳和曹银娣主演。影片生动传神地刻画了越剧艺人新旧社会不同的形象。此片是谢晋在新中国成立后十六年中最出色、最富有生命力的力作。充满诗意的表现,歌一般的韵律,给观众以美的享受。该片获第24届伦敦国际电影节英国电影学会年度奖、第12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谢晋由此成为新中国最有影响的导演之一。
20 但是,影片從拍摄到放映屡遭厄运。由于敢于张扬个性,大胆突破拍摄,影片被打成“资产阶级毒草”,即使被迫删改,仍给谢晋带来灭顶之灾——被批斗、抄家、下放到农场,插秧、割稻子、盖房子、劳动改造。年迈的父母亲遭受牵连,先后自杀,两个可怜的智力障碍儿童时常受到欺负,被里弄里的孩子摁住脖子吃垃圾……
21 命运并没有把谢晋击倒,他依旧不放弃他的电影事业,拿起导筒、取景器投入到导演工作中。20世纪70年代先后执导剧情电影《春苗》、青春电影《青春》。1979年,执导的战争儿童电影《啊!摇篮》,改编自延安保育院发生的真实事件,出神入化地表现了革命队伍中的美好情感,歌颂了无产阶级的人性美。影片获得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
22 平反复出后,谢晋把曾经的磨难、感受融入到电影作品当中,创作了“反思三部曲”——《天云山传奇》《牧马人》《芙蓉镇》,他抛开个人的爱恨情仇,站在时代的高度,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高度结合,刻画出祖国新的时代精神,再现对善良人性的肯定。这些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的优秀电影,为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发挥了积极作用。
23 谢晋坚持导演 “有赤子之心和使命感”。1981年,他执导剧情电影《天云山传奇》,由石维坚、王馥荔主演,影片折射出一代知识分子在大时代风云下的心路历程。公映后引起了极大反响,谢晋收到了几万封观众来信。该片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导演奖,第4届大众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24 1982年,谢晋执导剧情电影《牧马人》,朱时茂、丛珊主演。为了让二人塑造好角色 ,谢晋送他们到偏远的牧区体验生活,和牧民们同吃同住;为了让相差10岁的二人演好夫妻,布置二十天里创作十个小品的作业,表现剧中男女主角从不相识到成为夫妻的过程,加深对角色的理解。让丛珊学会带孩子、做妈妈,学会放牧、脱土坯。
25 该片关注出国潮话题,讲述了许灵均热爱祖国、热爱乡土,放弃出国生活,留下来建设祖国的故事,呼吁年轻人把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之中,为国家建设做贡献。影片获得第6届大众百花奖最佳影片奖、中国文化部优秀影片奖。谢晋也因此成为中国最有人气的导演,他的事业就此走上顶峰。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