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对相关人物条目的处理
2021-07-08关泠
关泠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所收录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人物条目,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领导人物、英雄模范和科技专家为主要对象的。从1980年开始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起,对解放军人物条目的处理,就是一个重要问题。《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解放军军事人物分支学科,是在官方编纂的大型辞书中首次对解放军人物进行评价。
正视历史,拨乱反正
在官方编纂的大型辞书中应收录哪些解放军人物?又如何对这些人物进行评价?20世纪80年代,在编纂《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解放军军事人物分支学科时,编纂机构经过反复研究和多次请示,按照中央军委批准的原则确定:全书拟收录的解放军人物为中央军委主席、副主席和元帅,大将、上将,中央军委常委、国防部长、总参谋长、总政治部主任,主要武装起义、创建革命根据地和长期担任重要军职的领导人等。同时,提出了关于军事人物评价的基本原则:要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实事求是的精神,清除过去在历史研究、人物评价中“左”的影响,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保持百科全书条目释文的客观性和科学性。这是人物条目编纂的总体原则。
在遵循上述总体原则的同时,还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如是否收录那些在我军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后来被错杀的人物?他们中有的人物从未出现在以往官方编纂的史书、辞书中,如果收录的话又将如何表述和评价?
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受“左”倾错误的影响,各革命根据地在肃反工作中致使一些人被无辜错杀,这是革命的重大损失。党的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一切经过调查确系错误处理而被诬害的同志,应该得到昭雪,恢复党籍,并受到同志的纪念。”根据这一决议,在建国前和建国初期对大多数因错误处理而被杀害人员进行了平反昭雪。但在公开出版物中对这些人物介绍不多。报经上级批准后,编纂机构决定对其中曾在我军历史上作出过重要贡献的同志列条上书,恢复他们在我军历史上应有的地位。最后确定收录25位被错杀的高级将领(按照牺牲时间排列):徐其虚(1906—1929)、袁文才(1889—1930)、王佐(1888—1930)、徐百川(1901—1931)、周维炯(1908—1931)、李明瑞(1896—1931)、姜镜堂(1902—1931)、许继慎(1901—1931)、曹学楷(1898—1931)、舒传贤(1899—1931)、徐朋人(1903—1932)、曾炳春(1901—1932)、李文林(1900—1932)、孙德清(1904—1932)、戴克敏(1906—1932)、万涛(1904—1932)、柳直荀(1898—1932)、程克绳(1893—1932)、段德昌(1904—1933)、旷继勋(1895—1933)、廖榮坤(1903—1933)、王炳南(1892—1933)、季振同(1901—1934)、曾中生(1900—1935)、高敬亭(1901—1939)。
在确定收录条目之后,编纂机构的同志搜集、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在一些公开出版物,如《辞海》中对这些人物只笼统写为牺牲,有的辞条只在条头注明生卒年。是按照其他出版物概要叙述他们的牺牲,还是对历史真实情况如实记录?编纂机构提出三种方案:一是按照历史的真实情况概括地记述他们的牺牲过程,他们的亲属和后代也提出了这样的希望;二是按照《辞海》的写法,笼统地写为某年某月牺牲;三是仅在条头注明生卒时间。经慎重研究,编纂机构决定如实反映这段历史,在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这些高级将领条目中,都注明了何时何地被错杀,有的还写了平反时间。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1989年)书影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及《增补卷》(1997·2002年)书影
虽然这些条目多数为短条,但这是第一次在官方编纂的辞书中集中反映我军因错误处理被诬害的同志,不少人的小传更是第一次出现在全国性、权威性的书刊中。据军事科学院原军事历史研究部副部长李维民回忆,在《军事百科全书》的编纂基础上,史志部门开始为这些被错杀人物写传出书,一些在原籍很少为人所知的人物,其遗属从此得到了当地政府的优待、照顾。时任军事卷编委会主任萧克在向百科全书编纂者讲述他所亲历的反“AB团”斗争时,曾经叮嘱道:要好好写一写那些被错杀的同志,让后人永远不要忘记用这些同志的生命换取的历史教训。
1997年《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出版,作为中国第一部现代型专业性军事百科全书,为了进一步全面系统地反映军事知识,解放军人物学科又增加了46个被错杀人物条目,其中主要是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因肃反扩大化被诬害而牺牲的高级将领。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如实记录这段历史,反映了我党我军评价人物实事求是的精神,也反映了我国革命斗争的复杂性。《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的条目这样处理,是对这些人物的纪念,不仅无损于人民解放军的形象,更让后人铭记了生命换取的历史教训。
审视历史,严谨求是
百科全书中的军事人物条目是从人物的经历和活动这一特定视角反映中国革命史。对一些过去在党史军史中有争议的问题,《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编纂者以两个历史决议和《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等权威结论或评述统一思想,尽可能对人物条目进行客观论述和公允评价。鲜为人知的是,通过编纂《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推进了党史军史中一些人物评价相关问题的稳妥解决。
粟裕是人民解放军战功卓著的高级将领、军事家。在1989年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中,“粟裕”条目充分反映了他的戎马生涯和高超的指挥艺术,其中有这样一句话:“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评。”这一表述是经过相关机构审慎研究确定的。
1958年全军开展“反教条主义”斗争。在复杂的国际政治环境和党在指导思想上“左”的错误影响下,刘伯承、萧克、粟裕、李达等一批主持全军训练和院校工作的将帅在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遭到了错误的批判。会后不久,粟裕的总参谋长职务被调整。历史证明,这次“反教条主义”斗争是错误的。2011年出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认为,会议背离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把学习苏军过程中难以避免的并已经基本纠正的一些偏差和军队管理、军事训练、院校教育中出现的一些缺点,夸大为严重的‘教条主义”,“反‘教条主义斗争对军队建设造成的损害是巨大的,教训是深刻的”。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中央开始着手处理历史遗留下来的冤假错案。邓小平明确讲:要了结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这桩公案。但在1984年粟裕去世时,中共中央的讣告没有提到他蒙受的冤屈和遭到的不公正待遇。
1986年4月《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条目释文初稿送给相关同志征求意见。粟裕的夫人楚青提出,希望能够在“粟裕”条目中客观记述上述事件,并向时任中央军委常务副主席兼秘书长杨尚昆进行申诉。据楚青回忆,1987年9月她给编纂机构写信,提出在“粟裕”条目中写上1958年因所谓教条主义受到错误的批判,并请告知刘伯承、萧克条目中对这一问题的表述。
编纂机构给楚青的复信明确了几点:一是在刘伯承、萧克条目释文初稿中各写了一句“因所谓教条主义问题受到错误的批评(或批判)”。二是鉴于1958年粟裕受到错误批判并曾传达到团以上干部,影响很大,撰写人在粟裕条目释文中曾写有与刘伯承、萧克条目相同的内容。后来在审稿定稿时该句释文被略去。三是编纂机构建议在释文中保留“1958年因所谓教条主义受到错误的批判”一句。
《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1989年)“粟裕”条目书影
接到信后,楚青在写给杨尚昆的报告中提出,大百科全书是代表国家和军队的具有权威性的著作,将在国内外发行,影响深远,仍希望在人物分册“粟裕”条目中写上1958年受到错误批判的内容。其后,编纂机构领导致电楚青,谈到已向主编单位明确提出“粟裕”条目应写上受到错误批判的内容,与同时受到批判的刘伯承、萧克的条目保持一致。1987年9月11日,军委常务会议决定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中“粟裕”条目写上“1958年在所谓反教条主义中受到错误的批评”。这是官方第一次公开指出1958年军委扩大会议对粟裕的批评是错误的。
1994年12月25日,《人民日报》和《解放军报》同时刊登了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张震联名撰写的《追忆粟裕同志》的文章。文章对粟裕的丰功伟绩和崇高品德作了全面的实事求是的评价,并指出:“1958年,粟裕同志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这是历史上的一个失误。这个看法,也是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意见。”这就代表中央军委为粟裕作了公正、正式的平反。
根据刘华清、张震的文章,1997年出版的《中国军事百科全书》第一版“粟裕”条目又及时修订了释文内容,对上述问题表述为:“(粟裕)1958年在军委扩大会议上受到错误的批判,并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的对待。”将原条目中的“批评”改为“批判”,虽然只修改一个字,但性质不同;补充了粟裕因此长期受到不公正对待的事实。可见,《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字字千钧,特别是涉及对人物、事件的评价,每一个字都是严谨、慎重,有据可考的。同样,对于其他人物条目的编纂,编纂机构也秉持了这种严谨求是的态度,以党中央、中央军委的权威表述为依据,稳妥处理历史遗留问题。
编纂过程中的严谨求是,还体现在注意条目释文的平衡。在《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中,对同一类人物的条目考虑了条型、配图、表述、评价等的平衡性。包括:对同一职务等级或军衔相同的人物,如收录的元帅和元帅、大将和大将条目,考虑了条型、条目内容的详略相当。在相关人物条目中,对重要的提法保持一致,如关于南方三年游击战争中的所处环境是“艰苦”、“极艰苦”还是“极其艰苦”均作了统一。处理好人物集体和个人,个人与上级、下级、同级、群众之间的关系。对同一个战斗中人物个体是决策人还是指挥员或是参加者,对其当时所处地位、所起作用等进行了明确表达。例如,刘伯承、陈锡联、李德生三人条目涉及夜袭阳明堡机场战斗,根据当时三人的不同职务和作用,条目分别表述为李德生“参加”了这次战斗,陈锡联“指挥”了这次战斗,刘伯承“组织所部進行”了这次战斗。
尊重历史,功过两论
对于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第一版编纂中是否收入“林彪”条目,又该如何评价,曾经存在相左意见。对此,笔者专门访谈了《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林彪”条目撰写人、军事科学院原研究员蒋凤波。他回忆说:当时,对于将“林彪”条目收录上书确实有反对意见。编审室经过反复讨论认为,林彪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犯有严重罪行,但他是我军历史上有重要影响的人物,应当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予以设列条目。因此,1983年2月,在《中国大百科全书》拟收录解放军人物名单中列入了林彪的名字。由于刚刚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公开审判,编纂人员最初对林彪在历史上的功过如何评价有一些顾虑,他们将陈云对《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作为参考。1983年8月,在《关于对编写〈辽沈决战〉一书的意见》中,陈云对编写《辽沈决战》的指导思想、结构、内容和具体编辑办法谈了一系列的指导意见。在谈到如何写林彪的问题时,他指出:林彪作为四野的司令员,在当时正确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否定。
编纂人员以陈云的谈话为指导写出“林彪”条目的初稿,与其他重要条目一起送给一些老同志征求意见。黄克诚在看了“林彪”和其他几个元帅、大将的条目释文后,于1984年2月11日约见“林彪”条目编纂人员,谈了对条目释文的意见。他说:编写历史人物把林彪列上是应该的,这比过去实事求是多了。写这个条目有很多难处,轻了不行,重了也不行,是很费力的。“你们写人物志,要学习司马迁……你们现在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历史学者的态度,去评价历史人物。……不能只看一面,要看两面,要全面地观察,作出全面的评价,写出历史的真面貌。不要受‘文化大革命和‘文化大革命以前的一些传统说法的束缚,要打破这个束缚。”“对林彪也要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写他的历史。他在我军历史上是有名的指挥员之一,他后来犯了严重的罪行……评价他的整个历史,应当分两节,一节是他在历史上对党和军队的发展,战斗力的提高,起过积极的作用;另一方面是后来他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严重破坏。两方面都写明确,不含糊,才符合历史事实。”
黄克诚说: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朱总司令手下有几个著名的战将,一个是彭德怀,一个是林彪,一个是黄公略。林彪先当连长、营长、团长、纵队司令,以后当了红四军军长,红一军团长。他指挥的红四军在红一军团中战斗力最强,战功最大。林彪的确有指挥作战的能力。他生前我是这么说,他死后我还是这么说。有人说林彪不会打仗,这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不符合历史事实。在毛主席、朱总司令领导下林彪指挥了不少战斗战役,是很有成绩的。在五次反“围剿”和长征中,他指挥了强渡乌江、腊子口等战斗。抗日战争初期他指挥了著名的平型关战斗。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冬我们进军东北的部队是10万多点,经过三年,到1948年12月部队进关时是100多万人。带10万人进去,带100多万人出来,建立了东北那么大的解放区。当然这不是林彪一个人的功劳,这是整个东北局和东北部队指战员和东北人民的功劳,但是林彪是主要领导人,他也有功劳,不能抹煞这一点。他和陈云、罗荣桓、李富春等指挥了辽沈战役,解放了整个东北。后率部进关,同聂荣臻等指挥了平津战役,解放了华北。以后又进军中南,直到中南地区全部解放,他才休息。对于林彪在历史上的错误,譬如,在井冈山时写信给毛主席,提出“红旗能打得多久”的问题,其实不能算错误。一个下级干部,向党的领导反映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好事。林彪不隐瞒自己的观点,敢于向上级反映,就这一点来说,是表现了一个共产党员应有精神,应当提倡。由于林彪提出这个问题,毛主席才写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一文,否则,毛主席那篇文章可能写不出来。至于林彪后期的问题,属于另外一个性质,那不是错误,可以说是罪行,是严重罪行。他外逃,机毁人亡,身败名裂,自己给自己作了结论,这要严肃批判,当然,这也要按历史事实表述出来。总的来说,我的意见就是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用科学的历史学者的态度来写林彪的历史,好的、坏的两方面都写,不要只写一面。我这个意见提供你们参考。
1985年3月在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纂工作会议上,杨尚昆也谈到怎样写林彪的问题,他说,不能因为林彪叛国就对他一概否定,而不作全面的、历史的评价。林彪在中央苏区,在长征路上,在抗战中,特别是在东北解放战争中还是有功的。我们对待历史人物,不能因为一个人犯了错误就否定一切,也不能因为一个人一时正确就写成一贯正确。
根据陈云、黄克诚、杨尚昆等领导人的指示,编纂人员对“林彪”条目释文作了一些补充和修改,并按照这一精神处理其他历史人物条目。1988年,总政治部和军事科学院在讨论人物条目概括评语方案时,对于林彪的概括评语曾经设置了两案,一是写“军事家”,二是不写概括评语,即不加定性的话,直接陈述条目内容。最终,根据各方面的意见,总政治部在上报军委的方案中,采取了第一案。在条目释文中,在客观介绍其军事活动、军事思想及贡献的同时,也如实反映了他在“文化大革命”中所犯的罪行。
1989年11月30日《解放军报》刊登消息《中央军委确定33位军事家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名列其中》,文中写道:“在史诗般的中国人民革命战争中,涌现出多少运筹帷幄叱咤风云的军事家?经中央军委确定,33人被冠以‘军事家的评语,载入最近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人物分册》。”在列出32位军事家的姓名之后,最后指出“还有林彪”。正式公布林彪被中央军委列为“军事家”。1994年中央军委又批准增加黄公略等3位军事家。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对“林彪”条目的处理,是依据发展的阶段性对其功过进行分析,突出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编纂原则。对早期曾经为中国革命作出贡献以后又叛变革命的人物,《中国军事百科全书》也进行了历史的、全面的介绍。例如,龚楚曾参加过南昌起义、湘南起义和五次反“围剿”,在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时发挥过作用,曾任红七军军长、中央军区参谋长等职。但在1934年5月他叛逃投奔国民党,给革命事业造成了很大損失。对待这些人物,编纂机构采取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对他们在红军初创及创建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不同程度作出的贡献均加以客观评述。
毛泽东曾经说过,历史人物大都有他们的缺点,对他们“要从历史条件加以说明,使人理解,不可苛求于前人的”。在解放军历史上,由于所处的环境复杂多变,历史人物呈现出复杂的特性,有的“先红后黑”,从革命的一面走向反面,有的“先黑后红”,从对立面转化到人民的一面。对这些历史人物,《中国军事百科全书》条目释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对其在历史上的作用及影响进行了历史分析,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解放军人物条目的表述,代表官方对人物生平进行评价,释文内容是随着社会历史时代的发展而发展变化的。回顾《中国军事百科全书》军事人物条目的编纂过程可以看出,编纂者始终把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作为评价军事人物的总原则、总标准,妥善处理政治问题、理论问题、学术问题,体现了中国当代军事辞书的编纂特色。
(责任编辑 张利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