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世界意义探析

2021-07-08何娟

理论导刊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国特色

摘 要: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已成为一项重要议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为了赢得海外民众的认同,提升话语的说服力并引发共鸣,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首先要明确其世界意义,即它是破解西方话语霸权现实之需、参与引领全球治理的应有之举和应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必经之道。

关键词: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世界意义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7408(2021)05-0056-08

基金项目: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中国故事话语体系构建研究”(20BKS132);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2019年委托项目“‘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构建路径研究”(19WTC08);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我国‘一带一路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模式研究”(19B300);2020年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骨干教师建设“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20GG049)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何娟(1984-),女,湖南华容人,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基地特约研究员、讲师,贵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提升国际话语权摆在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由此,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作为我国目前亟待解决的一项重要任务,引发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首先要明确其价值追求和意义指向。纵观学界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成果,大多从我国自身利益的角度来进行剖析,提出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有助于增强中国文化软实力、改善中国形象和提升国家话语权等。然而,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作为中国面向外部世界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以及用中国思维阐述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的总和[1],其话语客体是海外受众。如果仅从自身立场出发阐释话语构建的深远意义,就难以赢得海外民众的认同,难以提升话语的说服力和引发有效共鸣。鉴于此,本文尝试对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世界意义进行初步探讨,以期唤起大家对这个问题的关注和重视。

一、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是破解西方话语霸权的现实之需

从宏观的角度看,当今全球话语传播最显著的一大特征是不均衡性,即话语在全球范围内的流动呈现非双向性和不对等性。也就是说,全球话语的流向和流量在地区间是不对称的。有学者指出:“当我们考察全球传播流的时候,我们很容易就能看到,这种流动是不成比例地从美国(中心地区)流向世界其他国家(边缘地区),相反方向上的流动及边缘国家之间的横向流动很少。”[2]这种不均衡和不对等的话语流动模式势必造成了“一超”(美国)、“多强”(英國、法国、德国、俄罗斯等)的全球话语传播格局,即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全球话语体系中占据中心地位,在引导世界舆论方面发挥着主导性作用。打破“西强东弱”的国际话语格局,为广大发展中国家赢得更多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是发展中国家多年来的共同诉求和愿望,而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则是对这一现实需要的积极回应。

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话语内容不仅包含了中国向外部世界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而且涵盖了用中国思维阐述外部世界的知识体系。那么,何谓中国思维?这里我们不能简单地把中国思维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所蕴含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中华传统文化是滋养和孕育中国思维的母体,而中国思维则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对中国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创造性转化的科学思维方式。马克思主义原理是中国思维的灵魂和精髓所在,用中国思维阐释外部世界,就是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观察、认识和分析外部世界。

(一)有助于揭露西方话语霸权的实质

当今世界,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地位已经是一个毋庸置疑的事实。那么,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揭示这一现象的本质和原因呢?长期以来,西方一些学者、政客和媒体为论证其霸权地位的合法性,常常无限地夸大和神化西方话语,甚至为它贴上了永恒真理和绝对精神的标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弗朗西斯·福山,他以黑格尔的历史观作为理论基础,即把历史看作是绝对观念的外化过程和矛盾运动的表现,将自由民主的西方话语视为“人类意识形态的终点”“人类统治的最后形式”和“历史的终结”。在他看来,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制度是人类社会最理想的状态,整个世界历史都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正是基于这种制度优越感,西方话语不断膨胀,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姿态,一次又一次为陌生的国度勾勒发展“蓝图”。然而,这种凌驾于一切现实社会生活之上的“话语神话”是否真正先验地存在呢?答案自然是否定的。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话语作为“思想的直接现实”[3],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从“劳动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的”[4]。不是一经产生就亘古不变的,而是始终处于不断生成、不断流变的“未完成”状态。正如马克思所说:“人们按照自己的生产率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概念和范畴。所以这些观念、范畴也同他们所表现的关系一样,不是永恒的。他们是历史的、暂时的产物。”[5]由此看来,话语作为思想的外在表达,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现实生活的反映。根本不存在什么纯粹抽象的绝对话语观念,任何话语都是随着社会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的。当代西方话语提供的是现代化的西方版本,是对西方经验的概括和总结,作为人类现代化文明的重要成果之一,有其进步合理一面,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然而,我们也必须清楚认识到,西方话语是对西方特殊情势的反映,有其自身适用的条件和范围,一旦离开原有的生存环境,它是否还具有生命力就是一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既然西方话语的内容并非是永恒真理和普世价值,无法为其话语霸权地位提供合法性支撑,那么,这一地位由何而来呢?唯物史观指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实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国际话语权强弱的主要因素。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地位更多的源自于其在经济、政治、军事和科技等领域的绝对优势。经过三次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洗涤,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已迅速成长为经济飞速增长、资本积累雄厚,科技遥遥领先的发达国家。这些看似“无与伦比”的硬实力,孕育了西方世界“不可一世”的文明优越感,他们秉持“西方中心主义”的思维,给西方话语披上了一层普世话语的神圣面纱,将西方标准设置为评判话语优劣的终极标准,进而排挤和打压其他话语的生存空间。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向海外民众科学揭示西方国家话语的霸权地位的实质。这不仅有利于削弱西方话语的影响力、说服力和感召力,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某些发展中国家对西方话语和西方模式的迷恋和神往。

(二)有助于戳穿西方话语普适性的谎言

在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技术支撑下,西方国家将自身的国家利益、制度安排、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裹挟着文化普遍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外衣,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他们精心炮制了一套极具伪装性、欺骗性和诱惑性的话语体系,大肆鼓吹资本主义制度是人类最好的归宿,是维护人类自由、权力和利益的根本保障,极力宣扬资本主义价值观是超越阶级利益、超越国家和民族利益,体现全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着力推出诸如“自由”“平等”“民主”“人权”和“法治”等标识性话语概念,不遗余力地向世界各个地区兜售自己的社会制度、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等。以“民主”的话语生态为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打着“普世价值”的幌子,几乎垄断了民主的定义权、民主标准的制定权、民主模式的主导权,以及民主是非的裁定权,极力宣扬与资本主义联姻的西式民主,布设了大量的民主理论陷阱,诸如:民主万能论、民主终结论、选举至上论等[6]。在西方话语华丽辞藻的诱惑下,有些发展中国家不知不觉打开了国门,欣然接受这些话语理论,全面推进其所谓的“民主进程”,并用以衡量国家繁荣、政治开明和文明进步的程度。这种做法显然是跌入了西方话语陷阱而无法自拔,其危害不言而喻。从苏联的轰然解体到南斯拉夫的四分五裂,从乌克兰“橙色革命”的黯然失色到海地的一贫如洗,这些历史事实无一不向我们昭示:迷信西方话语,以西方政治制度为圭臬,只能是死路一条。

近代以来,中国的崛起之路也有力地揭露了西方话语和西方模式的局限性和片面性。民国初期,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发动了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然而,效仿西方建立的“民国”、制定的“宪法”,不仅没有给中华民族带来真正的民主和自由,反而造成封建复辟、军阀独裁、连年混战,带给人们无尽的屈辱和穷困。正当中华民族生死存亡之际,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缔造了新中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是沿着这条道路,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华丽蜕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打破了西方“普世主义”的神话,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新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由此,阐释中国道路的对外话语体系向世界发出这样一种声音:世界上并不先验地存在唯一正确的现代化模式和唯一形式的民主政治,一个国家选择怎样一种发展道路、建立怎样的政治制度,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决定的。

(三)有利于制衡西方国家议程设置的行为

西方国家推行话语霸权的策略不仅仅体现在话语包装上,还表现为巧妙地设计传播过程中,传播学家沃尔特·李普曼把这种通过传播过程推行话语霸权的做法称为“议程设置”。该理论认为,媒介对某一事物的强调程度同大众对同一事物的重视程度构成正比关系。也就是说,媒介虽然不能左右我们对一件事的具体看法,但可以通过提供信息和安排议题来决定人们谈什么或想什么。由此看来,国际议程设置权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和博弈。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深谙“议程设置”的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他们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强势的话语地位,采取各种手段使国际社会优先关注和严肃对待一些能够实现和维护自身利益的议题。而对于那些威胁或损害其利益的问题,他们则想方设法阻止其进入国际议程,进而减少问题暴露可能带来的潜在风险。可见,西方国家设置议程的标准并非根据问题本身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而是基于其自身特殊利益的考量。这势必导致一些本应优先关注或重点考虑的议题,因触动了西方国家的奶酪,而被搁置或排除在议程之外。

西方国家长期以来牢牢把握着国际议题和议程设置的主动权,极力压缩和排挤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发展空间。可现如今,随着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显著提升,为满足自身合理的利益诉求和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势必要求打破和挑战原有的国际议程设置格局。同时,与发展中国家突飞猛进的发展势头相反,近年来,西方国家陷入经济增长乏力、政坛乱象丛生、治理赤字严重的困境,原有的地缘政治格局渐渐出现了松动,西方国家的话语霸权地位呈现下滑和衰落的趋势,这些因素都为削弱和制衡西方国家的国际议程设置能力带来了契机。而中国作为目前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综合实力最强的发展中国家,与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都曾饱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掠夺,我们在团结斗争中获得了民族独立和解放,在艰难探索中谋求国家生存和发展。因此,无论从综合实力上还是从情感道义上,我国都应肩负起推动现有国际秩序调整和变革、使国际议程设置由单边模式向多边方向发展的重任。而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则是有效应对西方话语霸权,制衡西方国家议题设置的重大举措。在我国不断攀升的经济实力和全球领先的科学技术等硬實力的支撑下,在我国“一带一路”倡议践行实践的保障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思想的引领下,我们有底气、有信心、有能力将中国日益攀升的综合国力转化为强劲而持久的软实力,构建一套具有中国立场、世界眼光和人类情怀的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为谋求和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益而勇敢发声。

二、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是参与引领全球治理的应有之举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我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角色经历了从抵抗者到参与者再到引领者的巨大变化。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是中国融入全球治理体系的起点。中国对待国际机制的态度也由新中国成立之初的疏离和抵制转向了认可和支持,并逐渐从各领域国际机制的“局外人”转变为“局中者”。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标志着中国全面加入全球治理体系,并由此开启了深度参与各领域国际机制建设和国际规则制定的征程。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西方国家为了有效应对危机,将G20升级为领导人峰会,中国首次以引领者、创始国和核心参与者身份在全球经济治理机制中亮相。可见,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大幅提升,国际地位和影响力的显著增强,我国已由最初的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学习者和遵循者逐渐转变为参与者和引领者。为了更好地适应这一角色的转换,实现中国与外部世界的良好沟通和交流,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一)有助于披露全球治理赤字的成因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分工的深化和国际关系的缓和,在资本扩张的推动下、交通和信息通讯技术的支撑下以及各国政府解除管制改革的支持下,包括人口、物质、资金、信息等在内的各种因素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各个地区、各个领域的交往活动不断扩大和深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在促进经济繁荣、财富激增、民众生活不变改善的同时,也带来了恐怖主义、难民危机、网络安全、气候变化和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而这些风险和问题不仅跨越了国家的地理边界,也超出了任何单个国家和国家集团的治理能力范围。由此,越来越多的国家与人们开始意识到,只有加强国际合作、形成整体合力、采取全球治理模式,才能攻坚克难,使人类种族得以延续。二战结束后,包括政府国际组织、非政府国际组织、跨国公司以及民间机构在内的全球行为主体数量日趋增多,他们行动涉及的领域日益广泛,功能不断完善,成为许多国际问题解决和讨论中不可或缺的倡导者和参与者。总而言之,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驱动下,在全球问题不断涌现的倒逼下,在多元行为主体的参与下,以谋求人类共同利益为目标指向的全球治理体系应运而生。

然而,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是由以美国为核心的西方国家主导的。二战后,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为了实现和维护其在全球事务中的霸权地位,设计并主导了国际机制的构建,建立了联合国、北约等政治、安全机制以及以美元为核心的世界经济和金融体系。然而,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变革和复杂调整,西方中心主义的国际体系在全球治理实践中呈现出日渐式微或失灵的趋势。甚至有学者指出,现行的全球治理体系不仅无助于全球性问题的解决,还在一定程度上导致许多问题走向激化和复杂[7]。例如,在政治领域,美国大力向中东、中亚以及一些拉美国家输出“美式民主制度”,这不仅没有为这些国家带来民主和秩序,反而使乌克兰、叙利亚等国陷入四分五裂、生灵涂炭的悲惨境遇。在经济领域,美国等西方国家的利己主义政策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面对一些深陷债务危机、濒临破产的国家,美国等西方国家选择置身事外,不愿采取积极援助措施抑或是在援助条件中附加苛责条件。

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治理体系频频陷入全球治理失灵和赤字的困境,那么这种尴尬局面是如何造成的呢?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用中国思维阐释全球治理赤字的成因,是对症下药解决这一问题的前提和关键。西方中心主义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失灵、失效的迹象,是由错综复杂的多种因素共同所致,但究其根本,主要归咎于现有全球治理体系的狭隘性和片面性。近年来,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新兴市场国家实力的不断增强,世界经济版图和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从唯物史观的角度来看,生产力作为最活跃和最革命的因素,它的发展和进步必然推动着相对稳定的生产关系作出相应的调整和改变。只有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相适应时,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生产力的活力和潜能。由此看来,根据世界经济版图和国际格局的变化,对全球治理体系作出相应的调整,增加广大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权和发言权,既是顺应经济发展规律,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正确选择。然而,西方国家却凭借其自身雄厚的资本、精良的技术和压倒性的话语权,主导着全球治理议题和理念的选择权,把控着全球治理规则和规范的制定权。他们想方设法操纵各种国际和地区组织为其利益服务,以单边、强迫、片面的方式治理和领导世界,迫使世界绝大多数国家处于服从和受制的状态。西方单边主义的全球治理模式显然是与国际格局多元化、多极化的发展趋势背道而驰的,与当前经济发展需要不相适应的。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破解全球治理赤字之谜,为进一步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有助于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在全球经济化的浪潮中,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等新兴国家迅速崛起,他们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地区繁荣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他们俨然已成为国际舞台上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新兴国家的崛起对西方中心主义的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提出了越来越多的质疑,也对西方国家的单边主义行动形成了越来越多的制衡与约束。西方国家也清楚地认识到新兴国家的重要性,没有这些国家的参与,全球金融危机和其他全球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得到有效解决。因此,在一些国际组织和国际会议中,新兴国家的参与度及其拥有的权力和承担的责任都在不同程度上得到增加。例如:2010年11月,G20首尔峰会同意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进行大幅度改革,发达国家将6%以上份额以及两个理事席位转移向新兴国家,“G20”取代“G8”成为未来全球经济治理主要平台。这些改革都说明以“金砖四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将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拥有更多的发言权,但需要注意的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格局,西方中心主义依旧是现有全球治理体系和国际秩序的主旋律。在二十国集团中,发展中国家仅占1/4,发达国家占3/4,显然,发达国家在代表性和发言权方面都占据压倒性的优势,广大发展中国家代表性和发言权严重不足,陷入普遍失声或失语的境地,沦为“沉默的大多数”。对此,习近平指出:“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经达到80%。过去数十年,国际经济力量对比深刻演变,而全球治理体系未能反映新格局,代表性和包容性很不夠。”[8]因此,为了打破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格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给现有的全球治理注入新鲜血液增添新活力,广大发展中国家应团结起来,着力解决好我们在全球治理中的失语、失踪、失声等问题,积极构建自身的话语体系,有效表达自己的价值诉求和治理主张。

经过改革开放40余年的艰苦奋斗,中国已迅速成长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了30%。这种稳定增长提振了全球经济的预期与信心,在世界经济复苏整体乏力的背景下显得尤为珍贵。同时,中国广阔的市场空间为其他国家带来巨大红利,中国向国际社会提供越来越多的公共产品。随着中国硬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国际社会期待中国为低迷的世界经济开出药方。我国不仅是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受益者,更是推动世界经济复苏和增长的贡献者,我国已与世界融为一体,不可能脱离世界孤立发展。因此,面对西方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频频出现失序、失焦、失灵的现象,面对全球治理体系急切需要新的治理方案和治理理念的迫切愿望,中国有责任和义务,更有资格和能力承担必要的国际责任,积极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为解决人类面临的难题提供中国方案、贡献中国智慧,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的国际话语权而“代言”,极力校正全球治理体系中利益失衡的天平,推动建设公平、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

(三)有助于让世界了解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为打破“霸权主义”“单边主义”的全球治理旧格局,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审时度势,从战略全局的高度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全球治理的新论断新主张。党的十八大指出:“中国将坚持把中国人民利益同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结合起来,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国际事务,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9]2014年,习近平在巴西国会讲话时表示:我们应该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的同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9]。党的十九大进一步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彰显了我国坚持与各国休戚与共、包容互助、共同发展、合作共赢的发展观和全球观,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和而不同”“义利统一”“天下大同”的优良文化传统。而在实践活动领域,“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APEC峰会、金砖领导人会晤、亚信峰会的主办以及亚投行等机制的建立,都充分表明中国正在用实际行动书写着完善全球治理体系的时代答卷。

然而,西方一些人士却对我国的治理理念、治理话语和治理行为充耳不闻、熟视无睹,而是固守“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国强必霸”的思维模式。他们认为,强大起来的中国势必会对国际体系造成结构性的挑战,势必要与美国争夺世界霸主的地位,而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只是对中国争霸野心的一种战略战术上的掩饰。美国学者亨廷顿曾指出:“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规模、经济活力和自我形象,都驱使它在东亚寻找一种霸权地位,这个目标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自然结果。”[10]新马克思主义者哈维曾把中国称为“正在形成中的另一种帝国主义”。正是基于这种认识,西方国家大肆渲染“中国崩溃论”唱衰中国,极力宣扬“中国威胁论”捧杀中国,蓄意杜撰“中国责任论”讨伐中国,各种丑化、污名化甚至妖魔化中国的声音此消彼长,不绝于耳。因此,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西方国家对我国治理理念的误解和偏见,更好地参与和引领全球治理,我国应着力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突破西方话语的包围圈,不仅要讲清楚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是什么,而且要讲清楚这一方案的价值取向与“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有着本质区别;不仅要讲清楚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反映了人类的美好意愿和诉求,而且要讲清楚它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和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是应对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必经之道

中国作为地球村的一员,它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而世界的繁荣也需要中国。当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超过30%。然而,中国不仅仅只是推动世界发展经济的重要引擎,其对外话语体系的构建也在认清世界发展形势、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助于全面阐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现实依据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对当今世界格局发展的总体态势进行了科学研判,他指出:“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11]如何正确理解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深刻内涵及其提出的现实依据,是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亟待回答和阐释的问题。从字面理解,“大”主要是强调发生重要的、影响巨大的发展和变化,而不是小规模、局部的突破和改变。从现实出发,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国际形势是相对于20世纪的世界格局而言的。回顾以往,世界格局主要呈现以下特点:在世界秩序方面,经过两次世界大战,世界建立了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主导的国际关系秩序规则。在经济方面,基于开放的秩序,全球化得到扩展,世界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在科技方面,西方国家率先进行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极大提升了本国的生产效率和产业竞争力,由此奠定了其在经济、科技和军事上的领先地位。在国家权势方面,冷战结束后,美国一家独大,自我膨胀,力图凭借霸权创建“美国治下的和平”,构建“美式天下的社会秩序”。在价值理念方面,“西方中心主义”盛行。西方国家普遍持有强烈的文明优越感,将西方文明凌驾于其他文明之上,并向其他国家大量输出自身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以及西方自身发展和治理问题的出现,当今世界必将经历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首先,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不仅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孕育着经济增长的新動力,而且会引发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鉴于三次工业革命带给世界巨大的技术改变和生产力布局的调整,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下一次技术井喷何时到来。建立在智能化、信息化基础上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来临,将大大改变制造业的新面貌。以机器人、人工智能、3D打印和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将降低制造业对劳动力的依赖,大大节省材料和能源,催生新的生产模式,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同时,智能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将会对世界变局产生影响。一方面,智能化技术作为打造新竞争优势的关键,其开发和利用会更向少数国家和公司集中,由此,将打破现有的竞争格局。另一方面,智能化技术会比以往的自动化技术更需要打造超国家的区域和全球网络,更容易吸纳更多的国家加入全球网络圈。从这个意义上看,智能化技术将有利于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深入发展。其次,发展中国家群体性崛起引发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国际规则秩序的调整。长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一直是世界力量的重心,曾占世界GDP的80%。如今,发展中国家有了大幅度提升,GDP占全球总量的50%。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超过了发达国家。据预测,到这个世纪中期,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将显著超过西方发达国家。全球经济的增量部分和主要拉动力主要来自发展中国家,这将是近代以来世界史上的一个重大转变。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势必要求对现有的国际体系进行调整和改革,使得新的体系和规则能够更好地体现后起者的利益诉求并为其发挥作用提供平台和空间。最后,西方发展范式频频引发危机引发世界格局的深刻变革。西方创造了工业化模式,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大发展,让许多国家步入了工业化发展模式。然而,现在这个追赶型的现代化模式却暴露出各种问题,出现了包括资源危机、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在内的多种综合性危机。同时,西方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大力推行贸易自由化,开放市场资本和减少政府干预等自由主义经济政策,这些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全球财富分配严重不均的问题。世界市场与国际生产网络的建立,生产要素在世界范围的流动与布局,极大地拓展了经济规模效益,推动了经济的增长。然而,在一个开放的大市场空间里,财富积累和收入分配的两极化,也使得许多地区因“没有竞争优势”而变得“空心化”,使许多人,甚至国家被边缘化,从而导致严重的经济与社会问题。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反全球化的势力、民粹主义势力,以及极端势力也在滋长,甚至形成很强的政治势力或具有跨国特征的集团。如今,世界的相互连接越来越紧密,这些问题与其他问题交织,形成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可见,世界急需新的发展范式以打破西方发展模式失灵、失效的瓶颈。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分析当今世界格局的发展动态,阐释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深刻内涵及其提出的现实依据,对于人们把握时代脉络、找准前进方向、选好发展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二)有助于阐释中国外交新理念,顺应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

从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来说,随着发展中国家的群体性崛起,权势变局是必然要发生的,而且正在发生。世界不会是西方一统天下,而是朝着多样性方向发展。正如习近平所说:“新世纪以来一大批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快速发展,世界多极化加速发展,国际格局日趋均衡,国际潮流大势不可逆转。”[12]然而,从以往的历史来看,权势转变总会引发大动荡和大战争。所谓的“修昔底德陷阱”,讲的就是守成大国与新兴大国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20世纪的欧洲,德国的崛起对既有世界秩序发起了巨大的挑战,结果引起两次世界大战;美苏争霸,导致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冷战格局。在这种国强必霸的惯性思维影响下,面对势不可挡的中国崛起,人们不禁要产生疑问和担忧:21世纪的世界难道又将再次陷入中国与美国冷战的死循环吗?中国会全面挑战既有世界秩序,替代美国成为霸权国家吗?

中国政府为了消除世界人民的恐慌和疑虑,果断提出了中国永远不争霸、永不称霸、捍卫和平发展道路的政治主张。然而,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攀升、国际影响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美国等西方国家担心崛起的中国会引领其他发展中国家“修正”西方主导的国际体系与秩序,因此把中国黑化为一个暗藏着推翻西方制度大阴谋的“百年马拉松”竞争对手。美国国防部前部长马蒂斯曾断定,中国所要构建的是恢复明朝时期的朝贡体系。美国总统特朗普更是悍然发动对华贸易战,全力打压、封堵华为等中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在此情况下,中国似乎正在面临着要与美国发生“大对抗”的局面。为了处理好权势转变带来的矛盾和纠纷,中国多次提出了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政治主张。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要义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其中,“不冲突不对抗”是原则,“相互尊重”是基础,“合作共赢”是目的。同时,为了消除西方国家关于中国将会颠覆和推翻现有国际秩序的担忧和顾虑,习近平更是明确指出:“中国是现行国际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贡献者,同时也是受益者。改革和完善现行国际体系,不意味着另起炉灶,而是要推动它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13]因此,为了让世界各国民众清楚地了解中国的外交理念和政治主张,我们要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讲清楚新型大国关系的基本要义,破解“修昔底德陷阱”的魔咒,减少因误解与隔阂而产生的国际纷争,为维护和平发展的世界环境贡献一份力量。

(三)有助于分享中国道路的成功经验,提供世界发展新范式

如上所述,近年来,西方国家的工业化发展范式频频出现社会紊乱甚至失序的现象。如金融危机、暴恐频发、难民危机、疫情危机、选举出现“黑天鹅”事件、民粹主义高涨、右翼极端主义暗流涌动、种族歧视引发社会抗议和骚乱等。面对“西方之乱”,西方社会要么无视,要么失语,既不能给出合理解释,又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良方,而是一味地操持着“西方中心主义”的论调,在自满自傲中走向自闭,失去了应有的反思和批判能力[14]。这种自以为是、故步自封的状态与后发崛起的中国形成了鲜明对照。

新中国成立70余年来,波澜壮阔,成绩斐然,我们实现了从封闭落后到开放进步,从温饱不足到全面小康,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华丽蜕变,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一个又一个伟大奇迹。其根本原因在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亿万人民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为中华民族寻找到并成功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开创的这条具有自身特色的发展道路,不仅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而且具有不可低估的世界历史意义。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本杰明·史华兹就指出:中国问题研究是人类探讨自身问题的智库和博大的实验室,有助于深化和丰富对人类发展经验的认识。首先,中国的发展道路实现了对西方发展模式的成功突破。西方发达国家向世界大力推销西方模式,把“华盛顿共识”作为标准处方推销给广大发展中国家,结果给这些国家带来了灾难性后果。而基于东方文化之上的中国道路真正使西方模式走下神坛,解构了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根植中国历史文化、符合中国国情、广泛吸收借鉴人类文明成果的同时,自主创新的结果。它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延续中国传统社会的“母版”,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西方模式的“翻版”,而是经过长期探索、反复比较、实践验证的“新版”。它秉持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成功避免了包括“休克疗法”、全盘私有化、金融危机在内的一个又一个政治和经济陷阱,实现了中国今天的全面振兴。其次,“中国道路”以尊重各国国情为前提、强调多样化发展道路、不干涉别国内政、强调互利共赢、共同发展,这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新的参照。正如江泽民所说,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国情千差万别。每个国家的发展道路、經济模式、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等,都应该由本国根据自己的国情来决定。试图用某种单一的模式来套住丰富多彩的世界,是不现实的、有害的,甚至是危险的。因此,中国无意对外输出自己的发展道路,更不会将自己的模式强加于其他国家。有些发展中国家愿意了解、参考和借鉴中国的发展理念、道路和模式,正如中国吸收世界人类文明成果一样,在全球化背景下,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了。面对风险积聚、危机四伏的国际社会,面对经济乏力、复苏疲软的西方发展模式,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责任和义务积极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用中国话语和中国理论向世界各国阐释好中国道路、回答好中国问题、分享好中国经验,为促进世界文明多样化发展、繁荣世界发展理论,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世界现代化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王永贵,刘泰来.打造中国特色的对外话语体系——学习习近平关于构建中国特色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论述[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11).

[2]叶海亚·R.伽摩利珀.全球传播[M].尹宏毅,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28.

[3]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25.

[4]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53.

[5]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603.

[6]陈曙光,刘影.西方话语中的“民主陷阱”及其批判[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5(2).

[7]刘丰.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困境[J].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

[8]习近平.共担时代责任,共促全球发展——在世界经济论坛2017年年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N].人民日报,2017-01-08(01).

[9]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12-11-18(01).

[10]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225.

[11]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8.

[12]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421.

[13]习近平接受拉美三国媒体联合书面采访[N].人民日报,2013-06-01(01).

[14]韩震.西方中心主义遮蔽西方之乱[N].人民日报,2017-07-16(05).

【责任编辑:闫生金】

猜你喜欢

中国特色
中国电网企业利益相关者分析报告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