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家伙,山上的笋都被你夺完了!
2021-07-08Leah
Leah
“快听,他唱歌跑调诶!”“同是打工人,休想先下班!”我们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喜欢戏谑别人。就在前段时间,不管你看不看选秀节目,一定都听说过那个不想营业、只想下班,粉丝们亲切地称呼他为“利老师”的人。这个被临时拉来凑数的俄罗斯青年,凭借“不想成团,只想下班”的形象,成功收获一批粉丝。而观众们就是爱看他“为了别人的梦想而努力的样子”,努力为他投票、送他晋级,简直不要太损!为什么与“竞技”“梦想”似乎毫不相关的人,却能受到大家的喜爱呢?
“笋”人利己的自我投射
板栗:利老师就是天生“爱豆”。你看他不收拾自己,收拾行李却这么积极,和别的选手好不一样!在这些努力为梦想拼搏的人当中简直就是“出水芙蓉”,那么丧,又那么真诚。除了外表帅气,他就像我们身边的每个普通人,好真实。
蛋黄:确实如此,偶像明星们作为大众视野里的人物,具有一定的引导和榜样作用,几乎所有的人设都是积极向上、努力追求梦想的。而突然出现一个人,他“不想上班、只想休息”的样子像极了我们普通打工人的真实模样。因此,偶像变成了平等、娱乐的休闲消遣和情绪寄托,大家甚至在他身上还获得了自我投射。
板栗:啊这,意思是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但我为什么这么开心,这是一种“逆反心理①”吗?
蛋黄:利老师求粉丝别投票,粉丝却乐此不疲。这与其说是在“对抗”利老师,不如说是在与现实、规则对抗。这种针对性的、自发的行为,说到底就是通过低成本投入,踩着规则的边界,获得压力释放和新鲜感。其实,在这场狂欢游戏中,你们就是一群“缺德觀众”,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上。“夺笋”啊,你可不就是笋丝②吗!
打破圈层壁垒的情感宣泄
板栗:照你这么说,除去“夺笋”的娱乐外罩后,本质上好像变成了一种攻击他人的方式。
蛋黄:在社交媒体的放大镜下,“夺笋”其实是人们在以局外人的视角审视网络热点事件时, 利用这种自以为诙谐的调侃方式来表达自身真实观点,虽然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圈层间的传统壁垒进行情感宣泄,但被“夺笋”之人也许并不这么理解。我们都知道,不熟的人不轻易开玩笑,但在网上好像随便调侃都行,甚至还觉得“认真你就输了”。其实,不顾社交边界、无视他人感受的调侃,说浅了是一种冒犯,说重些就是一种攻击(被娱乐淡化)。
板栗:也就是说我在单方面地强行缩小二者之间的社交边界吗?
蛋黄:每个人都存在自己的“心理边界”,确认彼此间最佳的心理安全距离,才能感受到舒适的人际互动。人与人间关系的远近,取决于对彼此心理边界的认知与调控。如今,科技发展使社交摆脱地理空间和社会场景的束缚,社交边界感也被不断模糊。在网络社交平台上,许多人选择与外界保持一定距离、只关注“最小自我”的方式来保护自身。当人们的关注焦点变成“自我”,那么“内在的情感好恶”成为新时代的交往纽带,通过“坦露内心和揭示自我”(说话不注意界线)来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继而对“真诚”形成一种强迫性的要求。众人“夺笋”的狂欢,是自我展示,也是一次又一次短暂而有趣的社交体验。
注意分寸,笋快被夺完了!
板栗:我的心理边界很宽,可以随意与任何人交流,也可以容忍朋友的调侃。但我不能确定对方的心理边界有多宽,我这么做是不是会让别人受伤啊?
蛋黄:了解心理边界和社交边界,其实能让我们在网络上更利人利己地去理解、表达和输出。通常,爱“夺笋”的人,内心也很敏感,所以会选择先发制人地去调侃,对别人调侃的信息也很在意。“大熊猫饿死的时候,没有一个夺笋人是无辜的”,我们都在“夺笋”与被“夺笋”的角色中不断切换。希望大家不要在调侃别人的时候,还要附加一个“你生气就是开不起玩笑”的规则。如果对方明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意愿,也要及时止损。
板栗:没错,我们有表达不同观念的权利,但也没有理所应当的伤害,多内观自己的心理边界,也注意他人的心理边界,才能更好地与人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