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管理模式的概念、分类与创新
—— 质量经理人的必修课之三
2021-07-08倪红卫
◆倪红卫 / 文
“管理模式”一词已经使用得相当广泛,如果在网络上搜索有关管理模式的文章,也可见几十万篇,但将其作为研究问题的一种思路、方法,仍然需要搞清概念,明确分类,与时俱进,不断探索。本文就管理模式的概念、分类、创新做一些探讨。
一、管理模式的概念
“模式”是某种事物的标准性形式或固定格式,是某种事物的结构特征与存在形式。
“管理模式”指管理所采用的基本思想和方式,是指一种成型的、能供人们直接参考运用的、完整的管理体系。人们通过这套体系来发现和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规范管理手段,完善管理机制,实现既定目标。
如果规范表述的话,“管理模式”是在管理人性假设的基础上设计出的一整套具体的管理理念、管理内容、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管理制度和管理方法论体系,并将其反复运用于企业,使企业在运行过程中自觉加以遵守的管理规则。或者说,“管理模式”是在管理理念指导下建构起来的,由管理方法、管理模型、管理制度、管理工具、管理程序组成的管理行为体系结构。简单表述,“管理模式”是从特定的管理理念出发,在管理过程中固化下来的一套操作系统。如果用公式表述,那么:管理模式=管理理念+系统结构+操作方法。简言之,管理模式=理念+系统+方法。
二、管理模式的分类
从不同视角来看,管理模式有多种分类方法,大致可分为:传统/等级模式、人际关系模式、系统模式和现代人本主义管理模式。
传统/等级模式,侧重于组织内管理体制和管理技术的提升与完善,强调组织内正式或非正式团体的建设,目的在于提高组织的有效性和效率,对员工实行平等式的管理。
人际关系模式、系统模式,管理的侧重点转向于注重组织的整体性和目标性,强调人与人之间、人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整体协调,对员工实行协作互动式管理。
人本主义管理模式,则以人为中心,强调个体在组织中的作用。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围绕如何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而开展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目的在于使组织更富有活力,对员工实行民主的、开放的管理。
我国企业的管理模式可大致分为:亲情化管理模式,利用家族血缘关系的内聚功能;友情化管理模式,利用哥们儿义气,为朋友两肋插刀;温情化管理模式,强调调动人性的内在作用;随机化管理模式,如民营企业中的独裁式管理或国有企业中的行政干预;制度化管理模式,比较“残酷”,遵循大家所认可的带有契约性的规则,责权利对称;系统化管理模式,则是通过战略愿景管理、完善企业组织机构、工作责任分工、薪酬设计、绩效管理、招聘、全员培训、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系统的建立来完成。
从管理模式的概念来说,所谓亲情化、友情化、温情化、随机化管理模式都算不上真正的管理模式。当然,完全讲制度化管理也不行,适当地吸收一点亲情化、友情化、温情化的优点,综合成一种混合性的企业管理模式,恩威并重、宽严相济,可能更符合中国传统的和谐文化。
还有一种是分类是ABC管理模式。
A管理模式,金字塔型机械式组织,是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模式,可参见企业管理出版社出版、刘光起所著《A管理模式》一书。它来源于跨国集团,与国际接轨,诞生于中国,具有中国特色。20世纪末,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召开论证会,对A管理模式给予充分肯定——回扣不敢吃了,物品有人管了,扯皮行不通了,功劳有人记了,效率高了,干劲足了,利润增加了,企业发展了。
B管理模式,学习型扁平式组织,认为管理就是指管理者关于管理对象“干什么、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干到某种程度会怎么样”的全部工作内容和工作过程。B管理模式将管理原理、管理的一般原则和方法、企业运行的基本规则、管理者及其素质、企业文化及企业文化建设等都做了比较细致的描述。B管理模式是A管理模式的深化与发展,更注重于管理艺术性和技术性的结合。
C管理模式,是构建一个以人为核心,形神兼备、遵循宇宙和自然组织的普遍法则,能够不断修正、自我调节、随机应变的智慧型组织,并将中国人文国学(为人处事之道)与西方现代管理学(做事高效高质量之法)相互融合,进行企业人性化管理的一种新型企业组织运营管理模式。这种以人为运营核心、具有更大能动性和更强应变能力的企业组织,简称为“智慧型组织”。由于它是继A、B之后出现的第三种组织模式,并且是在西方先进的现代管理学基础上,融入了中国国学之大智慧的组织类型,因而取“CHINA”的第一个字母“C”,命名为“企业C管理模式”。“以人为核心”是构建智慧性组织的根本,是C管理模式的关键;“以人为本”运营智慧性组织,是C管理模式的原则;“道法自然”,遵循自然组织的普遍规律和基本法则,是C管理模式的特征。
目前从理论视角来说,公认的管理模式还有日本管理模式和美国管理模式等。
美国管理模式,是鼓励个人英雄主义及以能力为主要考核特征的一种模式。它在管理上主要表现为规范管理、制度管理和条例管理,可说是以法制为主体的科学化管理。
日本管理模式,主要特征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年功序列制、禀议决策制等,重视人际关系,以集体利益至上、家族主义等情感管理为主。
此外,还有双重管理模式、网络管理模式等。
三、管理模式的创新
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管理,都要通过管理模式来进行,从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管理原则、组织结构(包括职能结构、部门结构、责权结构等)、运行机制及运行方式,到管理技法、管理工具的整个管理体系来开展。
不同国家的企业有不同的管理模式,而且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也可能有不同的管理模式。
变是永恒的不变,任何已有的和常规的管理模式都将被创新的管理模式所取代。管理创新是管理的主旋律,今天不同于昨天,而明天又将不同于今天。我们应该在不断的发展中完善、改进管理模式,始终关注当前管理发展的动态与趋势,修正管理模式,不能墨守陈规。
比如,企业再造是一场管理的革命,被喻为是从“毛毛虫”变“蝴蝶”的革命,也被认为是继全面质量管理的第二次管理革命。企业再造和传统的管理模式相比较,至少有两方面的不同:一是从传统的、从上至下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信息过程的增值管理模式;二是企业再造并非基于传统管理模式的渐进式改造,更加强调从根本着手。
质量界,比较认同的质量管理模式有卓越绩效、质量管理体系、PDCA、六西格玛、精益管理、kano模型、田口模型等。
卓越绩效模式可认为是管理模式的创新,是当前国际上广泛认同的一种组织综合绩效评测和管理的有效方法和工具,是当今公认的最先进的经营管理框架。该模式源自美国波多里奇奖评审标准,以顾客为导向,追求卓越绩效管理理念,包括领导、战略、顾客和市场、资源、过程管理、测量分析改进、结果等七个方面。该评奖标准后来逐步风行世界发达国家与地区,成为一种卓越的管理模式,即卓越绩效模式。它不是目标,而是提供一种评价方法。
卓越绩效模式不仅仅关注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关注组织的经营质量;不仅仅追求顾客满意,更追求相关方满意,包括股东、员工、供应商、社会等。ISO 9001是基础的质量管理,而卓越绩效模式的要求远高于ISO 9001,主要通过组织自我评估,衡量管理的有效性和成熟度,确认优势和改进机会,持续改进、追求卓越。卓越绩效模式用1000分衡量组织管理成熟度水平。一般来说,运用ISO 9001系列标准规范管理的组织,用卓越绩效模式标准来评价,能达到300分左右的成熟度水平。导入卓越绩效模式,通过组织改进创新及标准与业务的兼容性,通常可达到500~600分的成熟度水平。
国际质量大师朱兰博士认为,卓越绩效模式的本质是对全面质量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和具体化。
我国国家标准GB/T 19580《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和GB/Z 19579《卓越绩效评价准则实施指南》,于2004年8月31日发布、2005年1月1日实施,升级版的2012版标准于2012年3月9日发布、2012年8月1日实施。笔者希望它也能与时俱进,通过模式创新进行改版,不断吸收当今世界现代管理的理念和方法,提炼成功企业的经验总结,考虑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等因素。比如,两化融合管理体系系列标准是我国首套原创、实现了大范围应用,并向国际推广的管理体系类标准,目前由全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管理标准技术委员会(SAC/TC573)归口管理,已完成9项国家标准立项和3项国际标准立项,正式发布5项国家标准、1项国际标准并在ITU获得通过。在企业战略转型、管理优化、技术融合、数据应用和核心竞争力提升方面成效日益彰显。管理模式的创新可成为激励和引导企业追求卓越,成为世界级企业的有效途径。
管理创新是永恒的主题,也是企业发展的基石。管理模式创新是现代企业进步的不竭动力,是企业持续成长、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当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科技技术和经营模式的发展,企业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