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C语言程序设计》混合式教学模式实践
2021-07-08张文明曹志宏
张文明 曹志宏
新疆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21
1 课程性质与作用
《C语言程序设计》是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作为一门启蒙程序设计语言,为《Java程序设计》、《JavaScript》、《数据库技术》等专业课程提供必需的支撑。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程序设计思想、养成良好的程序设计风格、具有基本的程序阅读能力、简单算法的编写能力、综合运用软件开发、编码、调试、维护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细致缜密的工作态度和团结协作的良好品质[1]。
2 课程整体设计思想
2.1 设计思想
图1 “翻转课堂”教学方式
依据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要求及移动应用开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相关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对课程内容进行重构,将教学内容分为知识技能篇和技术应用篇,突出“361”教学理念,采用基于“翻转课堂”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运用理实一体化机房、交互式一体机、手机及网络平台开展教学[2]。
2.2 “361”教学理念
图2 “361”教学理念
“361”体现在教师授课过程中,将课堂50分钟按照3:6:1的比例,划分为“15+30+5”。教师讲课时间不大于30%,学生自主学习占到60%,剩余约10%用于每堂课的成果测评。
“361”体现在学生的组成划分上,30%是优秀生,60%是中等生,10%是后进生。
“361”体现在学习内容上,30%的知识是不用讲就能自学会的,60%是通过翻转课堂可以学会的,10%是通过教师反复训练才能掌握的[3]。
3 课程教学实施
3.1 “一平台两角色三阶段”教学实施基本思路
图3 “一平台两角色三阶段”教学实施
一平台是指整个教学基于云班课平台运用反转课堂方式实现学习;两角色是指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三阶段是将整个教学过程为课前准备(课前)、课堂过程实施(课中)、教学反思(课后)三个阶段。
3.2 “三阶段”教学实施过程
3.2.1 课前阶段。教师准备。教师上传教学资源(课堂学习资源和知识回顾测验资源);通过云平台评价学生作业以及答疑;收集学生作业中的问题并进行分类汇总,统计学生小组的评价结果,制作下节课的PPT。学生准备。完成知识回顾小测验,完成教师对学习资源的学习,进行疑问留言;根据教师上传的任务单,组织小组讨论学习,分工协作,完成各项任务,并制作汇报小视频上传至云平台;完成小组互评工作[4]。
3.2.2 课中阶段。按照制作的教案进行教学,教学过程中各项活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组织教学。
3.2.3 课后阶段。教师在云平台上完成本次课课堂“分层训练”任务点评;发布本节课的复习任务和本节课的小测试并完成教学反思;在云平台上发布下节课的学生任务;学生完成本节课的复习任务和小测试;小组讨论学习,分工协作完成下节课的工作任务,并制作汇报小视频[5]。
4 课程教学成效分析
传统的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下,学生将生活问题转化为程序实现的过程主要存在问题如下:
首先,实际问题转换代码的过程解决思路不清晰,问题分析不明确,功能模块提取不完整;
其次,知识迁移能力培养不明确,学生不能发掘已有知识和未知知识之间的关联度;
第三,转化实现过程层次性不强,逻辑性差。
本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学生运用“五步程式法”进行翻转学习,其实现思想为:“生活问题→自然语言描述→流程图表示→伪代码分析与表示→代码转换→程序代码实现”,该方法最终以达到培养学生“抽象问题→具体实现→迁移实现”的问题解决能力,其实现步骤如图4所示[6]。
图4 “五步程式法”
学生采用“五步程式法”进行翻转学习,通过“课前-课中-课后”三个阶段,采用“知识测试、小组任务、课堂展示、分层训练、课后完善”等多种方式参与学习,不仅激发了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参与度,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教学效果分析如下:
学生出勤率、课堂满意度、课前测试正确率明显上升;
协作学习和小组PK贯穿整个教学环节,学生团队意识显著增强;
精细化的学情分析、合理化的小组划分、环环相扣的小组活动,使学生在协作与竞争中快乐学习;
全程化的考核方式,广度和深度相结合的激励机制,评价考核全面合理[7]。
5 结束语
在教学过程中,每个单元都设置了若干个教学任务,通过“翻转课堂”让学生小组以“五步程式法”完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整个过程不仅启发和诱导了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思维的主动性,而且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了所学知识,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把教学从单一的“结构化程序设计”向“结构化与面向对象并举”转变,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编码风格,基本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