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中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的策略

2021-07-08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许佳云

亚太教育 2021年8期
关键词:家国情怀民族

福建省漳州第一中学 许佳云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从古至今,中国就是家国同构的社会,爱国是永恒的主题,在多元化的时代发展中,党和国家更是注重提升人们的国家认同感。为更好地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福建于2020年正式启用统编版教材。统编版历史学科教材内容丰富,含有大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素材,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形成家国情怀不仅是落实核心素养培养的要求,也是每一位历史教师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一目标更是新时代赋予每一位历史教师的重要使命。在此,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谈一谈教学过程中如何渗透家国情怀教育。

一、立足教材,充分解读历史事件中的家国情怀

高中历史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历史事件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是落实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平台。统编版教材经过多位专家缜密的编排,国家严密审核,具有可行性与科学性。统编版教材含有丰富的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历史事件素材,如清朝经略边疆基本奠定我们这个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版图、体现民族交融的多民族政权并立和元朝的统一,更有保卫国家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伟大抗日战争等。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应全面有效地将历史教学内容融入家国情怀中,深入挖掘这些历史事件背后的主权意识、国家意志。

比如,讲授“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这节课时,围绕“疆域的奠定”主线索,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结合学案中的清朝版图,梳理概括清朝中央巩固边疆的措施,小组派代表展示合作成果。

地域 成就 具体表现东南 收复台湾1662年,南明将领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1683年,清军渡海远征郑氏家族战败投降。清朝在台湾设府隶属福建省。

东北 抗击沙俄1689年,两国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确定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平定准噶尔部和天山南路维吾尔贵族大小和卓叛乱。在蒙古族地区设立盟、旗两级单位进行统治。1762年,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民族关系 西藏 共治西藏西北 平叛西北设驻藏大臣,代表中央共同治理西藏颁布《钦定藏内善后章程》,以法律形式明确中央对西藏地方的管辖权。西南 改土归流 强化对西南地方各民族的管理。

教师追问:清朝统治者对边疆的管辖有几种方法?体现了什么特点?引导学生回答:有直接设置机构管辖,如台湾、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蒙古;也有任用当地领袖与中央设置机构共同管辖。感受其灵活的管辖方式,得出因地制宜的特点。教师引导和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展示地图学案整合时空观念,了解清朝经略边疆的相关举措,知道南海诸岛、台湾及钓鱼岛在内的附属岛屿是中国版图的一部分,认识这一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版图奠定的重要意义,深刻感受中华民族捍卫领土和主权完整的信心,从而强化对学生家国主权意识的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目标。

2017版课标要求“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这课应当把握三国两晋南北朝分合更迭的历史脉络,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融、区域开发的历史意义。但是本课教材所涉及的时间跨度很长,课程容量比较大,因而可以设计突出本课的重点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影响,通过出示材料(中古时代,中国经历七八百年的民族重整过程,原有“汉人”的中国人口,在接纳无数北方、南方的外族成分,形成一个新的庞大而多元的民族。这个民族不是由血统界定的种族,而是认同于一个文化传统,却又呈现多元性的人群。——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讲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政权更迭频繁、民族冲突严重,但是社会经济在曲折中仍有进步,汉民族与内迁民族在频繁接触中,政治、经济、文化、风俗习惯等方面相互渗透和影响,逐步走向交融,从而明白千秋历史铸成的民族间的向心力、人民的凝聚力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在讲授“从局部抗战到全面抗战”时,可以通过图文视频等史料的探究,了解日本发动侵华战争,不仅是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灾难,“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更严重的是日本在中国犯下了重庆大轰炸、南京大屠杀等罄竹难书的罪行,其残暴程度泯灭人性、令人发指。通过图片感受日本给中国人民带来的不可磨灭的痛苦,明白今日中国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提醒学生应当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活用教材,充分挖掘名人故事中的家国情怀

家国情怀对于全面构建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导向、道德准绳具有积极的意义,是新时代背景下中华儿女心目中的理想信念。因此,在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广大教师可以重点解析历史名人故事,借助英雄事迹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家国情怀,并能在实践活动中践行这种家国情怀。

比如,讲授“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这课时,说明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在巨大民族危机的刺激下,中国具有群体意义救亡图存的爱国意识觉醒,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救亡图存的运动,更有流血牺牲的戊戌六君子。教师可以提问学生:这些伟大的英雄人物身上共同具备什么样的品质?在问题的带领下,学生根据所掌握的相关史实讨论,准确提炼出敢于人先、身先士卒、爱国等优秀的精神品质。教师可以让学生假设自己当时是谭嗣同,在得知政变的消息后是会抱憾选择离开还是宁死不屈,通过情境创设增强学生与历史人物之间的情感共鸣,从而明白在当时民族危机深重的情况下,这些英雄人物的价值取向体现了强烈的国家情感和民族意识,理解“舍生取义”中所蕴含的民族大义、家国情怀,进而落实家国情怀教育,落实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再如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绩,高中生大都耳熟能详,为了革命而奋斗终生,对革命事业具有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通过播放相关视频资料讲述其弃医从政,改“医人”为“医国”,把自己的一生都贡献给中国革命事业的故事,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为实现救国救民伟大事业鞠躬尽瘁、死而无憾的优秀精神品质。

在教学实践中,紧扣家国情怀素材,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通过历史人物的道德品质,更能全方位展示家国情怀中表达的道德素养。包括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国家大义,郑成功“确保台湾入版图”的民族主义,林则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趋避之”的死而无悔,以及抗战期间宋哲元“宁为战死鬼,不做亡国奴”的英雄气概。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充分认识到历史人物伟大的道德品质精神所在,明白中华民族历史上从不缺乏为民族气节、理想而献身的人,全面展示家国情怀的作用以及在精神方面的引导作用,从而促使学生健全人格,提升爱国品质。

三、立足教材,充分挖掘文化遗存中的家国情怀

中华民族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文化遗存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平台,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应充分利用这些历史文化遗存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历史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例如,讲第一课“中华民族的起源与早期国家”,可以通过教科书插图《早期人类主要遗址》和其他插图以及配套课件,还有相关解说视频,使学生明白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再如紧跟热门时事,介绍据坤灵之正位、仿泰紫之圆方的六百年紫禁城见证过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盛世风华;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的广汉三星堆,揭开神秘古文化的面纱……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长盛不衰的文化基因,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有利于增强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回眸历史,注目当下,展望未来,新时代的青年学生更应该坚守保护传承弘扬文化遗产的神圣使命。

综上所述,结合高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要求,应重视如何有效地将家国情怀融入历史教学中,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通过高中历史教学方式的创新发展,多渠道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切实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历史综合素养。

猜你喜欢

家国情怀民族
我们的民族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家国两相依
家国情怀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多元民族
略谈“家国情怀”
“五老”情怀
黑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