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压水堆核电厂冷源安全研究
2021-07-08刘亚伟包志彬
刘亚伟,包志彬,张 炎
(阳江核电有限公司,广东阳江 529941)
2004年WANO(世界核电运营者协会)发布SOER(重要运行经验报告)《SOER 2007-2冷却水取水口堵塞》[1],分析了2004年至2007年间发生的44起冷源事件,结果表明无论堆型和取水口如何配置,冷源事件仍在持续发生。
近年来,国内部分核电厂发生了多起由于毛虾、水母、海藻、漂浮垃圾等异物入侵取水系统,而造成海生物附着、鼓网堵塞等现象,迫使核电机组降功率或停机停堆,随着类似经验反馈的增多,冷源安全问题愈发突出[2,3],国家核安全局和国家能源局对此高度重视。
2016年4月,国家核安全局发布《关于近期海洋生物或异物影响核电厂取水安全事件的通报》[4],要求各核电厂认真分析自身可能存在的问题,做好类似事件的应对措施。2020年12月,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印发《广东、广西、海南三省(区)电力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指导意见》[5],要求开展核电厂冷源安全治理工作,采取有效措施防范异物入侵引发停机停堆。
1 核电厂冷源特点
截至目前,国内核电厂均建在沿海地区,其最主要原因是海水储量丰富,可靠性更高。但与此同时,海生物种类繁多、数量庞大,为了防止海生物进入核电厂取水系统,通常在进水明渠设置若干道拦截网,用于拦截海生物和生活垃圾,经过拦截和过滤后的海水进入核电厂冷源系统,为核岛和常规岛设备提供冷却。国内某核电厂取水和冷源系统布置如图1和图2所示。
图1 国内某电厂拦截网布置Fig.1 Intercept network layout for a power plant
图2 压水堆核电厂冷源系统简图Fig.2 Intake cooling water layout of PWR
2 失去冷源的影响
虽然核电厂取水口完全堵塞的概率极低,但是作为理论分析,仍然假定一种工况:初始正常满功率运行,突发大规模海生物入侵导致全部取水口完全堵塞,电厂失去全部冷源[6-8]。
电厂失去冷源后,安全相关系统热交换器入口温度逐渐上升,核岛相关设备热量将无法导出,反应堆自动停堆,以减少热量的产生。停堆后由于衰变的存在,热量仍在持续产生,通过模拟机计算,停堆后的堆芯功率由2879 MW快速降低,2分钟后下降速度减缓,20分钟后堆芯仍有54 MW热功率,此后衰变热下降速度越来越缓慢。大量衰变热量无法及时导出是导致核事故的最主要原因。
停堆后由于核岛冷却水温度升高,导致主泵电机轴承温度升高,最终主泵跳闸,主泵跳闸后一回路失去强迫循环,进入自然循环,自然循环是一种非能动循环,靠重力和密度差作为驱动力,把堆芯余热传递到蒸汽发生器,实现余热导出功能。自然循环可以持续不断地导出堆芯余热,保证堆芯安全。
主泵轴封失去冷却,轴封注水温度升高,最终可能导致机械密封损坏。ACPR1000核电机组设置有非能动停车密封装置,它由PEEK材料制成,这种材料能够在温度达到155℃以上时软化变形,完全包裹轴封间隙,确保放射性不会通过主泵轴封释放到安全壳内。
核岛冷却水温度升高后,乏燃料(经过裂变反应后从堆芯中卸下来的燃料)水池冷却受到威胁,如果乏燃料水池得不到有效冷却,水池温度会逐渐升高,根据乏燃料贮存数量及卸料时间不同,硼水在几十至几百小时内发生气化。硼水蒸发导致水位逐渐降低,一旦乏燃料露出水面,乏燃料完全失去冷却,最终将会导致乏燃料损坏变形,放射性将释放到燃料厂房中。图3表示了乏燃料水池升温到100℃所需时间随换料时间的变化。
图3 乏燃料水池升温到100℃所需时间Fig.3 The time required to heat up to 100℃
乏燃料水池温度升高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压水堆核电机组设置了多种乏燃料水池补水方式,即便叠加全厂失电的极端情况下,仍能通过消防车或者燃油泵进行补水,有效地保证了乏燃料水池的补水及冷却。在福岛核事故后,新机组增加了安全壳和乏燃料水池中长期余热排出系统,作为所有冷却手段都失效后的备用,该系统通过空气冷却塔可以实现对乏燃料水池和安全壳的冷却功能,大大提高了应对超设计基准事故的能力[9]。
失去冷源后,相关厂房环境温度无法保证,人员居留环境变得恶劣,重要仪控设备房间温度升高,可能导致重要仪控设备损坏。为了保证设备和人员居留环境,压水堆核电机组设置空气冷却制冷机,此设备无需冷却水,通过空气冷却对核岛相关厂房进行制冷,能保证相关房间温度在规定范围内。此外,可以通过安全壳喷淋系统冷却器对核岛冷却水进行反冷,热量最终通过换料水箱传递到空气中,从而保证核岛冷却水温度不会升到不可接受的程度。失去冷源后主要设备温升模拟机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药后30 d,30g/L甲基二磺隆4个剂量处理及对照药剂(CK)对野燕麦的鲜重防效分别为82.32%,88.65%,92.88%,97.36%,88.65%;对雀麦的鲜重防效分别为85.74%,90.13%,94.67%,97.81%,91.22%(表3)。
表1 失去冷源后温升计算结果Table 1 The calculated result of temperature change
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压水堆核电机组全部失去冷源的概率极低,即便失去冷源会给机组带来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针对每种风险都设置了多重应对措施,可以保证机组安全。
3 冷源相关事件分析
本文收集了2014年至2020年间国内外16起冷源相关事件,对这些事件的发生时间、后果和致灾物进行汇总,如表2所示。其中有8起事件导致停机、停堆,5起事件机组被迫降功率,3起事件袭击了多机组,4起事件短时间内对同一机组多次袭击。这16起事件具有以下共同点:
表2 国内外冷源事件统计Table 2 Intake cooling water event statistics
(1)致灾物种类与核电厂所处海域相关,黄海、渤海区域致灾物主要是水母,南海区域致灾物主要是毛虾和棕囊藻;
(2)致灾物爆发与季节和天气相关,夏季受水母和海地瓜影响事件较多,冬季受毛虾和棕囊藻影响较多,恶劣天气影响加剧;
(3)冷源事件具有共模性,容易导致同一基地多机组同时受到袭击,或者短时间内多次袭击同一机组,同一电厂的致灾物基本相同。
核电厂的冷源系统设置多道防护屏障,增强了对海生物和漂浮垃圾的拦截,分析这16起事件发现,目前核电厂冷源系统仍存在一些共性问题:
(1)取水口拦污设施的设计缺乏系统性的技术规范或标准。目前只在《核电厂海工构筑物设计规范》中涉及到拦污设施的一般规定和设计标准,没有更详细的技术指标或规范进行补充完善,也没有在FSAR(最终安全分析报告)中进行分析论证。
(3)缺乏对核电厂海域海生物的系统性调查,如海域内海生物爆发情况及种类,爆发的时间及持续时长等。大部分核电厂是在冷源受到威胁之后才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为进一步提高核电厂冷源安全性,本文建议从监测、预防、处置三个方面进行改进。
3.1 监测
通过运行参数监测、取水口定期巡检监测、卫星遥感、水质和水文监测、反冲洗生物采集监测、监测雷达、水下视频、声纳探测等可行有效的手段,针对不同的致灾物设立全面、全时的监测手段,保证及时发现可能引发取水系统堵塞的异常情况。并将这些监测、预测信息及时传递到主控制室,以便相关人员及时做出相应的预防行动[10]。
本文建议定期评估环境状态的改变对设计基准的影响。环境改变造成海洋环境发生变化,可能造成海藻、海草和海生物的意外或突然增加,如果这些方面考虑不全面或者没有定期评估,可能导致某些原有设计特征不足以减轻这些事件的发生。例如2020年6月笔帽螺入侵某电厂,这种直径小于3 mm的海生物可以穿过电厂所有拦截装置,造成过滤器堵塞,笔帽螺大范围聚集成灾尚属国内首次发现,属于超出原设计范围的新风险。某核电厂打捞出的笔帽螺如图4所示。
图4 笔帽螺Fig.4 Creseis acicula
3.2 预防
本文建议制定取水口拦污设施相关设计规范,加强冷源系统管理与维护,制定维修大纲和策略以及工作过程管理,维持冷却水取水口建筑物、设备及相关系统的工作能力。
本文建议编制海生物风险日历,根据不同时段提前采取应对措施,拦截网设置应根据风险日历变化。拦截网要做到全断面拦截,且各道拦截设施应做好功能及拦截对象分析,利用粗网与细网、平面网与网兜组合设置。网的数量不宜太多,减少人员潜水作业,应急网宜通过监测预警系统实现自动布放功能。核电厂应及时对拦截网进行清理,避免拦截网因过载而断裂。表3列举了南海地区冷源风险。
表3 南海地区冷源风险日历Table 3 Risk in the South Sea
3.3 处置
致灾物应急处置采用分级管理,并制定相关预案,按照既定预案采取防护行动,在预案中需考虑恶劣天气的影响。核电厂应配备足够数量和经验的操纵人员和值班人员,明确向运行人员说明和传达电厂保守决策的期望,任何情况下重点保障重要厂用水泵的安全,确保核安全设备的冷却。
核电厂应定期开展冷源培训和演习,提高人员水平,确保人员能对冷却水取水口堵塞或性能降级迅速做出正确的响应,特别是要开展全基地、多机组同时故障的联动演习。
4 结论
余热导出对核安全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冷源安全是实现余热导出的重要保障。失去冷源会对压水堆核电厂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但不会导致放射性释放的严重后果。冷源问题是一项多学科技术的综合应用,需要各核电厂营运单位不断对标和取长补短,才能筑起冷源安全的坚固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