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地区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建设的困境与纾解
2021-07-08黄瑞敏张颖聪
黄瑞敏,张颖聪
(1.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东 广州 511370;2.广州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500 )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中国体育强国梦息息相关。发展振兴足球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也是全国人民的热切期盼。发展足球,必须克服阻碍足球发展振兴的体制机制弊端,为足球发展振兴提供更好体制保障。”会议还审议通过了《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发挥足球的育人功能,提升足球竞技水平,2016年4月6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印发中国足球中长期发展规划(2016—2050年)的通知》,并出台了系列举措。教育部也把校园足球作为立德树人的重要手段和后备人才培养的主渠道,2020年,教育部等七个部门联合出台了《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八大体系建设行动计划》,旨在巩固和完善校园足球工作制度体系,推进校园足球工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前,我国已构建“特色学校+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试点县(区)+改革试验区+‘满天星’训练营”“五位一体”的校园足球立体推进格局,校园足球建设工作收到了较好的成效。从2020年10月广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试点项目建设省级抽查复核工作来看,广州市的足球试验区、试点县(区)、“满天星”训练营成绩较为显著,获评了全国优秀试验区称号。比较而言,广州地区高校高水平足球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总体建设离校园足球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距离,仍有相当的发展空间。为进一步发挥高校在提升我国足球运动水平的作用,本文在借鉴足球强国的经验基础上,尝试从高校与职业足球联动的角度出发,探讨高校高水平竞技足球发展的困境与纾解。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文以广州地区高校高水平足球队为研究对象,并以教练员和参训队员为调查对象。
1.2 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广州体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工业大学、广州应用科技学院、广州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以及暨南大学8所高校20只球队的教练员和运动员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其中发放教练员问卷16份,回收问卷16份,有效回收率为100%。发放运动员问卷100份,回收问卷98份,有效回收率98%。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三大球”的重要指示精神,在《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推动下,校园足球、社会足球、职业足球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尤以校园足球最为显著。基础教育阶段以足球特色学校、“满天星”训练营,高等学校以高水平运动队为抓手,不断推进校园足球的开展,并与职业足球俱乐部相对接,努力打通人才培养与输送通道,以提升我国足球的竞技水平。同时,各类高校足球的竞赛活动也成为了校园足球发展的有利杠杆,也进入了职业足球俱乐部人才队伍建设的视野。广州地区每年会举办广州市大学城七人制足球联赛、广东省大学生足球联赛以及广州体育学院为首的五人制足球联赛等赛事,这些大赛为职业足球俱乐部选拔人才提供契机,也促进了高校足球运动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如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对接了广州市89中学、南武中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学校,坚持在学校系统中选拔足球尖子运动员,并形成训练梯队。但从总体情况来看,学校在优秀足球运动员培养体系中的优势尚未得到有效发挥。
2.1 现行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培养体制情况分析
近百年的足球发展历史和欧洲各足球强国成功经验证明,青少年足球的发展和普及程度直接影响着一个国家足球职业化的程度以及足球运动的竞技水平。尽管青少年男子足球运动水平自我国足球职业化以来取得了一定进步,但面对世界足球运动迅速发展的态势和未来我国足球事业发展要求,如何进一步提高青少年足球运动普及程度,完善青少年足球训练、竞赛组织管理体系等,是目前我国足球界必须面对和重视的课题。
目前,我国青少年足球培养体制主要有以下四种类型:第一,职业俱乐部体制中的后备梯队系统建制,一般包括U-19岁、U-17岁和U-15岁三级后备梯队和由俱乐部主办的少儿足球学校训练体制。第二,省、市级专业队训练体制。第三,各类业余俱乐部青少年训练体制。第四,足球学校青少年训练体制。
在青少年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系上,虽然出现了“小学——中学——大学——职业队”一条龙足球人才培养模式的“北理工模式”,但该模式尚未得到有效地普及,小学至大学的足球后备人才输送渠道仍不畅顺。
2.2 广州地区高校足球发展现状分析
2.2.1 广州地区高校足球师资情况
广州处于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是我国足球产业的领头羊,拥有恒大和富力两支中超队伍,对高等院校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辐射力。调查发现,68.8%的高校教练员持有A级足球教练员等级证书,可执教职业体育俱乐部;25.0%的教练员持有B级证书,可执教二线以下俱乐部。高校教练员中也不乏属于国字号的教练或专业运动队退役的优秀运动员,有着较强的足球技战术能力和丰富的训练与赛事经验。但是,就广州地区高校足球教练员的总体情况来看,无论是学历结构还是职称结构,高校之间的差距较大,高水平教练员往往分布于足球基础比较好,资金投入比较充裕得高校,随着一些高校对足球项目得重视和投入得增加,会吸引更多优秀得教练员和运动员加入,体现着不平衡的发展态势。
表1 广州市区高校足球师资情况统计 (N=16)
2.2.2 广州地区高校生源情况
经过对教练员进行调查发现,广州市高校足球生源基本上是通过自主招生途径实现的,即通过特招、单招等形式选拔优秀足球运动员,进入高校足球代表队的学生至少应具有二级运动员水平。随着广东省对足球项目的重视,各地加强了特色学校和青训基地的建设,拓宽了高校足球人才招生的渠道。2020年,广州市仅用于校园足球场地的建设与改造方面就用了20多个亿,有效地改善了校园足球的硬件条件。同时,软实力也在不断提升,海珠区、天河区成为全国校园足球试点区,广州市获得了全国优秀校园足球改革试验区称号。得益于广州市对校园足球的推广,市内学校的足球竞技水平也不断提高,在全国比赛中屡创佳绩。相对基础教育而言,目前广州地区高校足球训练水平和高水平足球队建设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更谈不上和职业足球相比。究其原因,主要是生源的基础性问题,设有高水平足球队的高校受着生源质和量的制约,没能和中学实现有效的衔接。就职业体育与学校体育联合培养的发展方向来看,需要打通小学——中学——大学的人才培养与输送渠道,进而实现高校和职业足球对接,实现共建。职业俱乐部可从高校直接选拔优秀运动员,充实职业足球队伍,实现共赢。华南理工大学和广州富力足球俱乐部的联合可谓是一个典型的案例,走出了一条共同发展之路,富力足球俱乐部的蔡浩健便是从华南理工大学走出去的队员,此模式可以借鉴和推广。
表2 广州地区高校足球队生源渠道统计 (N=16)
2.2.3 广州地区大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态度与动机情况
调查表明,高校优秀的足球运动员能主动参与训练,态度比较积极。但作为专业必修课或者专业方向课,大部分同学持一般甚至不喜欢的态度。大学生参与足球运动的动机依次表现为,增强身体素质、愉悦身心、获得学分以及缓解学习和生活压力。高水平的足球运动员会出于比赛的需要而进行不间断的身体素质和技战术训练,而普通足球爱好者往往倾向于基本功和理论知识的学习。代表学校参赛或者特招入校的学生更倾向于对足球动作的打磨,一方面代表学校参赛提高学校声誉,另一方面,通过好的成绩获得自身价值的提升。
2.2.4 广州地区高校足球人才培养模式适应性分析
调查结果表明,有87.5%的教练员认为,目前足球运动员的培养模式并不适合我国足球发展的方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欧美国家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借鉴。各足球强国普遍有着足球运动普及度高的良好社会氛围以及能有效衔接各个阶段足球运动员的运行机制,特别是小学、初中、高中直至大学各个学段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培养。如德国,在热衷于培养优秀职业运动员链条上开设了很多足球运动学校,并注重各级各类学校足球运动的开展,有效的拓展了足球运动员的选材范围,提升了足球运动的竞技水平。为了促进足球运动的普及与足球水平的提高,我国正着力建设青少年足球培训基地、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和在大学开展高水平足球队,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尚未看到明显的成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实行的是举国体制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投入高,成材率低,难以适应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发展的需要。由于体制问题和项目特点的差异,致使足球的职业化和国际化发展程度较低。在新时代新发展阶段积极探索高校足球与职业足球的联动发展之路,对于高校培养足球人才,有效提高足球训练水平和减少职业运动员培养成本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表3 教练员对目前高校足球运动员培养模式的认知(N=16)
2.3 广州地区高校足球教学(训练)情况分析
2.3.1 广州地区高校足球教学(训练)内容情况
高校足球文化的创设离不开课堂教学,体育课是足球普及与提高的主阵地。足球是一项实践性非常强的体育项目,需经过多次重复性高强度的训练和反复的赛场实践,才能够掌握足球专项技能并且在比赛中获胜。经过对16位教练员进行调查发现,93.8%的教练员都倾向于技(战)术或者技(战)术与理论相结合的训练内容,一定程度的理论教学有利于学生正确掌握训练方法和比赛规则。针对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客观现实,足球专项教师更加注重在日常的教学中对学生身体素质的练习,跑跳等力量、灵敏、速度等身体素质的练习占了较大的比重。另外,足球教师还加强了颠球、绕杆射门、传接球等基本功的教学,有效的提升了学生的足球技能。
表4 高校足球教学内容情况调查(N=16)
2.3.2 广州地区高校足球授课与组队情况
调查发现,面对扩招的态势和难以拓展的足球场地,小班授课形式难以实施。75.0%的足球专项教师表示,他们大多采用的是大班授课形式,只有25.0%的教师会采用小班或者俱乐部形式进行授课。采用小班授课或者俱乐部的形式进行授课往往只针对学校足球代表队的学生,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和团队合作能力。目前,足球的组队形式主要有五人制、七人制、十一人制以及其他非标准性的组队方式。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五人制和七人制足球在广州地区高校开展相对广泛。调查数据也显示81.3%的高校开展五人制足球,七人制足球占56.3%,教练员还会根据上课学生的多寡开展非标准足球比赛, 对于十一人制足球比赛的训练较少。
表5 高校足球班级授课情况调查(N=16)
表6 高校足球组队形式情况调查(N=16)
2.4 影响广州地区高校足球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
经过问卷调查与分析,场地短缺问题、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不合理、资金不足、培养机制不够健全等诸多问题是影响高校足球发展的主要因素, 排列前三位的因素分别为场地短缺问题,占比81.3%,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不合理,占比75%,以及资金不足问题,占比68%。
目前,我国已加大了足球训练体制的改革,但仍没有打破原有模式影响,畅顺的足球人才培养环境尚未形成。受原有体制的影响,青训学校、省市体校或者二三级足球俱乐部等由于常年的专业化训练忽略了文化课的学习,若运动员不能在大型比赛中获得非常好的名次则难以获得更高层次的教育,也面临着退役后的生活问题。另一方面,高校目前的招生制度和训练、待遇条件,难以吸引一流运动水平的优秀运动员进入大学学习。参训的同学仅靠大学期间短期集训,很难达到专业化的训练水平。为此,应在体教融合的政策导引下,促使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获批足球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应建立与青训学校、中小学足球特色学校、省市足球训练队等联合的培养模式,以拓宽生源路径。同时,也能够解决运动员文化课学习问题,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
通过对教练员进行调查,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场地条件限制、缺少足球训练氛围等是影响高校足球竞技水平的提升的主要因素,占比分别为88.8%、81.7%、59.2%。随着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学校教练员岗位设置等国家政策的推进,高校足球软硬件设施将会得到有效改善。
表7 影响高校足球发展的障碍性因素分析(N=16)
表8 影响高校学生参加足球活动影响因素分析(N=98)
3 广州地区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3.1 缺乏顶层设计,高校足球高水平足球队建设成为“盲区”
基础教育阶段校园足球的开展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体育行政部门的双重支持。2014年,广州市教育局在全国率先开展校园足球三年行动计划,推广“五个一”(每年一次足球文化节、每学期一次足球嘉年华、每月一次班级足球联赛、每周一节足球课、每周一次足球大课间活动)校园足球模式。比较而言,高校的校园足球却只能“独立经营”,缺少教育行政部门和体育行政部门的有效支持,校园足球建设的热度远低于中小学,“塔尖”不尖。
3.2 培养体制不健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不够畅顺
自《中国足球改革发展总体方案》颁布以来,我国进行了足球后备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并把主要目标放在了校园足球上。但从广东省的情况来看,虽出现了“恒大”和“富力”足球学校的培养模式,但尚未有效形成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的足球人才输送体系,特长生政策取消更是让一些中小学无所适从。虽然政策鼓励优秀运动员和退役运动员到高校接受高等教育,但高校大部分的足球运动员是通过高考或者体育特招实现的,我国竞技体育和学校体育的并行培养优秀体育人才的目标在短时间内还很难实现。
3.3 高校足球发展资金不充足,难以吸引优质教练员和优秀运动员
自足球实行职业化以来,各足球俱乐部均以商业化模式进行运作,市场化程度较高,俱乐部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均拿着令人咋舌的薪酬。而高校对足球队的投入主要靠政府的支持和学校自身筹措的经费,和职业俱乐部相比则是捉襟见肘,难以吸引高水平的教练员和运动员加盟。
3.4 高校足球文化氛围不够浓厚,比赛机制有待健全
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不但能为高水平的足球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而且能够充分发挥足球的育人功效。然而,目前广州地区的高校足球文化不够浓厚,即使本校拥有高水平的足球队,却难以让大多数学生形成“主人翁”姿态,普及和提高没能有机结合,这其中的缘由则指向赛制问题。广州地区的高校足球的竞技水平参差不齐,尚没有形成联赛制,也难以形成主客场制度,选拔性比赛和普及型比赛脱节。
3.5 高校足球专业化训练条件不足,教师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
和专业运动队和职业俱乐部比较而言,高校尚缺乏与训练相配套的软件与硬件条件。一方面,高校场地器材的数量和质量有一定的差距;另外一方面,缺少体能训练、运动康复、心理训练、营养搭配等领域的专业人才,难以适应高水平的训练。调查发现,广州地区高校之间的足球比赛,很多学校没有随行队医,需要“全才”的教练员去适应现实的状况。相比普教而言,高校体育教师接受继续教育量和质仍然处于较低的层面,专业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4 广州地区高校高水平足球发展策略
4.1 改革培养体制,强化后备人才培养梯队建设
图2 我国足球人才培养体制优化建议
目前我国足球俱乐部培养模式和国家三级训练体系培养体制,已不能适应世界足球发展的新格局。从世界杯等国际大型足球体育赛事可以看出,我国足球强国的差距越来越远。为此,应从源头做起,改革足球运动员培养机制,拓宽足球后备人才来源渠道,给予优秀运动员更多进入高校的优惠条件,并给予一定的奖学金待遇,缩短高校与俱乐部球员在收入上的差距,吸引更多高中、青训基地等优秀的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到高校中来。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协同发展,一方面减少了竞技体育培养成本投入,使高校足球运动队与中小学有效进行衔接,另一方面,能有效解决具有高校经历的运动员退役后的保障问题,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体教融合”。
4.2 强化顶层设计,畅顺人才培养通道
教育行政部门应联合体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的政策,采取有效的举措,统筹规划大、中、小学校园足球的开展,并强化各级各类学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建设,这也是特长生取消后的有效解决方案。
4.3 营造足球文化氛围,促进高校足球普及与提高相结合
在政策扶持下,各高校应创新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普及性竞赛等组织形式,引导鼓励更多的大学生参与到足球运动中来,创设良好的足球文化氛围,形成在普及基础上的提高和提高促进下的普及。充分挖掘足球课程思政的元素并渗透到教学实践的各个环节,强化足球的育人功效。
4.4 加大场地设施投入,引进高科技辅助运动设施
要想实现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发展,实现“体教融合”,要加大足球场地和相关训练设施上的投入,用于足球运动员体能、恢复、理疗等方面的训练,以适应当代足球训练的需求。配备专业医护人员用于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跟踪医护与日常护理,营养搭配及比赛现场的应急伤病处理。
4.5 改革评价方式,加强高等学校教练员队伍建设
高水平足球队建设的高校应设立教练员岗位,建立合理的职称评聘标准,有条件的高校可采取单独系列的方式进行职称评定,吸引更多的教练员加入高校的行列。建立高校体育教师的培训制度,强化培训效果,做到“掷地有声”,并有针对性地加强足球教练员的理论与实践的培训,提升足球教练员的专业化水平。
4.6 引入社会资本,建立高校足球队与职业足球俱乐部联动机制
从现代足球发展的特点来看,除了生源、场地、师资等问题外,困扰高校足球发展的主要因素还是经费问题。相比职业俱乐部,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建设的经费可谓是捉襟见肘,致使高校和职业俱乐部难以实现双向的流动。缺少优秀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建设将难以实现预定的目标。为打破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发展的窘迫局面,应从体制机制入手,强化软硬件建设。高校高水平足球队的建设可采取两种融合模式:其一,高校可建立足球俱乐部,实行自我管理。引入社会资本,以冠名等形式吸纳资金,以保证高水平的高效运作。从高校足球联赛制逐步并轨于职业俱乐部赛制体系之中。其二,具有高水平足球队建设资格的高校可联合本地区的职业足球俱乐部或者专业队。
5 小结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自谋划、倾力推动下,足球全面深化改革稳步推进,足球事业发展取得了一系列阶段性成果。发挥足球的育人功能,提高足球的竞技水平,不但是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也是全国人民的期盼和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在大力发展校园足球的今天,应以高校高水平足球队建设为契机,促进高校足球职业化、专业化的发展,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足球发展之路,“让积极向上的足球文化成为中国人民实现中国梦的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