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银翼杀手》中的雨
2021-07-08李偲暐
李偲暐
作为一部经典的“硬”科幻电影,《银翼杀手》的魅力可谓经久不衰。该片首创的“赛博朋克”风格影响了包括《黑客帝国》《攻壳机动队》在内的一众科幻电影,时隔多年后的续集再次吸引了大量的目光和票房。《银翼杀手》被誉为“科幻文艺片”,影片在科幻的背景下,隐藏了对人性和生命的思考。导演在片中创造了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场景:无处不在的大雨、机械运动的木偶、透明的雨衣……尤其是倾盆大雨的场景设计,不仅是全片的重要“配角”,而且意味深长,给观众留下了遐想空间,也留下了研究和解读的空间。因此,本文把“大雨”作为“有意义的话语”,运用霍尔的理论进行分析,以期为中国科幻电影的创作提供一些借鉴意义。
斯图亚特·霍尔(Stuart Hall)的编码与解码理论是研究大众传媒文本的经典范式,这一理论产生于对电视媒体的研究。在《电视话语中的编码与解码》(1973)一文中,霍尔把电视节目视为“有意义的话语”进行分析,即电视节目都是由承载意义的符码所构成。霍尔还提出,观众是具有能动性的,他们可能用自己的方式解码电视中的各种符码,但解读过程伴随着错位和误读。由此,解读同一种信息可能存在三种结果:主导-霸权解读、协商性解读和对抗性解读。霍尔将文本意义的传播分为“编码”和“解码”两个步骤,并对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和消费理论进行了重新解读。所谓编码,就是制造意义的阶段。编码者将信息符号化,用符号来表达意义,符号既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是手势、图像或者其他的非语言符号。霍尔把这一过程类比为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中的“生产”。同时,解码也是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观众通过三种不同的解读途径,生产文本意义。但这并不代表解码和编码是统一的,在这两种生产中,编码显然占主导地位。也就是说,在一个特定的规定性时刻,社会和生产组织结构借助符码产生了讯息;而在另一个规定性时刻,讯息通过解码又进入了语境化的社会和组织结构之中,并被转化为特定的行为和意识。
《银翼杀手》根据科幻小说《仿生人会梦见电子羊吗?》改编而成,影片用昏暗的画面描绘了重工业的未来世界,俯视视角下林立的高楼大厦给人以窒息感。日本艺伎苍白的脸高挂在漆黑的高楼上,巨大的反差带来强烈的不真实感。故事发生在2019年的洛杉矶,泰瑞公司制造的复制人在外星球从事着高强度的危险工作。为了延长自己只有四年的生命,六个复制人从外星球逃回地球,来寻求延长生命的方法。银翼杀手戴克奉命消灭这些复制人,却在泰瑞公司遇到另一位女复制人瑞秋,戴克在消灭复制人的过程中与瑞秋相爱。随着复制人的死亡,复制人显露出人性的一面,而戴克对自我的认知也发生了动摇,最终和瑞秋远走高飞。影片中雨一直在下,永远不会停的大雨塑造了阴冷压抑的氛围,也是复制人的悲歌。电影中“雨”与复制人和男主角如影相随,它代表了复制人的死亡,代表了男主角内心的挣扎,也为电影铺垫了阴暗的基调。
电影对“雨”的编码
霍尔理论是对当时的主流传播研究——“透明传播效果”的批判。“透明传播效果”认为,讯息的生产是一个透明的过程,但是霍尔却提出,讯息不是直接传播给受众的,而是经过编码变成一个“传播事件”,在编码的过程中,必然受到传播方式、制度、意识形态和编码者知识体系的制约。因此,受众对讯息的解读也是具有能动性的。简而言之,解码的结果与编码的意图并非完全一致,解码者并非被动接受编码者的意图。
大雨是电影的底色,它出现在人类的迫害之中,也出现在复制人的死亡之时。滂沱大雨让复制人的死亡显得更加悲惨,也让人类的暴虐显得更为可怖,更为受众描绘了一幅不见天日的未来图景。编码者把阴冷的雨作为传递苦难的载体,代表的是复制人命运的悲剧,也代表了男主人公戴克内心的挣扎与纠葛。大雨如注形成雨幕,与电影中的虚幻光影相呼应,出现在电影中符合后末日的衰败感。从大雨编码中可以看出,场景的设计不仅符合整部电影寒冷阴沉的基调,也符合人物的命运变化,引发观众的共鸣和情感代入,激发观众思考编码者所传达的主導意义。
复制人:悲剧命运的隐喻
电影中对大雨的编码是经过精心设计的,是具有特殊意义的元素。雨水寒冷且无处不在,为复制人本就坎坷的命运增添了悲情色彩。复制人佐拉和罗伊先后死在大雨之中,大雨是他们生命的绝唱,代表的是他们与生俱来的悲剧命运。佐拉中枪后,赤身裸体地倒在雨中里,镜头拉近,给了佐拉的脸一个近景:雨滴在她的眼角流下一滴泪。戴克站在人造大雪里,眼泪出现在戴克的眼里,也出现在观众眼里,观众和戴克一样不忍卒看。她不是一个冷冰冰的机器人,而是有情感有温度的生命。泪水代表了她的人性,雨滴化成泪水,点明了复制人的死亡是一场悲剧。戴克杀死了罗伊的爱人普瑞斯,罗伊报复性地折断了戴克的手指。但在戴克与罗伊的最终对决中,罗伊救起了命悬一线的戴克,之后跪坐在雨中,坦然迎接死亡,留下了经典的独白:“就像眼泪消失在雨中”。雨声嘈杂地打在地面上,和罗伊死亡前的平静形成了强烈对比,体现出罗伊的孤独和悲壮,传达给观众一个处于受压迫的、有人性的、悲剧的弱势群体形象,他们和人类一样有自我意识,观众对复制人产生同情,引发读者对“到底什么是人?”的思考。
电影刻意地把复制人的死亡和大雨联系到一起,把复制人的脆弱暴露在雨水中。大雨勾勒出复制人的死亡,是复制人永远也走不出的阴郁。雨声和雨水从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调动观众的情绪,不仅为灰暗的画面增加了冰冷的气息,也将观众代入了那个遥远的“赛博朋克”的未来,让观众感受到复制人的绝望、无助和恐惧。
未来:不见天日的绝望
影片中的大雨为本就黑暗的场景中增添了一层迷雾感。巨大的广告牌在雨中闪出霓虹灯的光,模糊的雨幕和光影营造了一个虚幻的世界,构建出一个“赛博空间”。雨让电影中的世界变得不真实,也让观众沉浸在极度的不真实感之中,时刻提醒观众这是一个绝望悲伤的世界。因此,雨是绝望的代表,不仅是复制人的绝望,也是对未来的绝望。不论是雨水的声音还是雨滴的形状,都是为了表达主导意义而出现的。通过编码者的加工,雨水和主导意义结合在了一起。雨水是潮湿阴冷的,本身就代表了痛苦、烦躁和绝望,在影视作品中常常被赋予悲哀的主题。编码者通过对雨水声形的把握,让观影产生一种“看不清”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更容易观众与复制人产生“共情”。复制人佐拉在大雨中逃命,普瑞斯在垃圾桶里躲雨,这种绝望伴随着大雨表现了出来。当复制人死在狂风暴雨之中,就更容易引起受众对复制人的怜悯。电影中的未来是一个黑暗阴冷、杂乱无章的世界,是一个“高科技,低生活”的世界,雨水放大了这种特点。在电影的镜头下,多次拍摄出底层人民生活的破败,路人们打着伞穿梭在大雨中。在未来世界中,高高在上的泰瑞公司总裁住在金碧辉煌的高楼里,而路边摊的老板、做眼睛的周和做木偶的塞巴斯蒂安则住在低矮逼仄的楼房里,雨水冲刷着他们的住所,观众也被带入了一个不见天日的氛围。雨水是未来世界的常客,更是贯穿全片的绝望,它隔绝了希望,让人分不清真实和虚幻。
戴克:“恶法”的守护者和“真情”的追求者
霍尔指出,编码者对思想和意义的加工会受到四个方面的影响:编码者的知识结构、生产关系、技术水平和主流价值观。编码者的观点成为了生产主导意义的关键,主导意义的有效传达是编码者的目标。电影中,编码者把对复制人的追杀表现为一种“行政之恶”,批判了人性中恶的一面,这也是编码者想要表达的主导意义。电影一开始的字幕中写道“他们(特种警察小组)把追杀复制人称为退役,而不是处决”,用“退役”代替“处决”,通过语言的美化让追杀复制人成为一件“正确的事”,这就是“行政之恶”。正如艾赅博和百里枫在《揭开行政之恶》一书中指出,这种“为邪恶除名”的手段掩盖了真正的邪恶行为:处决复制人的法律规定。戴克最初是“恶法”的执法者,但随着剧情的推进,戴克意识到追杀复制人是在维护邪恶,他对复制人产生了同情,戴克与大雨的关系表现也在这种转变之中。
编码者把戴克的情感变化与大雨联系在了一起,戴克一开始对复制人的生死漠不关心,在得知要杀死心爱的瑞秋后陷入了迷茫,最终戴克看着罗伊死亡,意识到复制人也有人性。大雨出现在他的每一次情感转变中,雨代表了人性中感性的那一面。戴克刚出场时,接到了追杀复制人的命令,此时他用报纸和衣领遮挡风雨,是一个与世界隔绝的漠然之人,按照法律的规定追杀复制人。他把自己与情感相隔离,不去感受追杀复制人是否是邪恶的。雨滴落不到他的身上,正如他感受不到复制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戴克得知要追杀瑞秋时,他突然见到了站立在雨中的瑞秋,他慌忙走入如雾的雨幕中,却迷失在拥挤黑暗的街道。雨落在戴克身上,他感受到了自己对瑞秋的情感,他的情绪和雨水一样喧闹、混乱和烦躁。于法,他是警方指派的杀手,追杀复制人是他的公职;于情,他对气质出众的瑞秋产生了好感,他不忍杀死无辜的瑞秋。最后,戴克被复制人罗伊所救,他在大雨中目睹了罗伊的死亡。戴克闭上了眼睛,雨水倾泻在他身上,悲伤和不忍也降落在他身上。大雨的冲刷让他真实地感受到了复制人的惨死,他在雨中意识到复制人并非机器,而是有血有肉的人,这也最终促成了戴克和瑞秋远走高飞的结局。他不再屈服于恶法,而是追求与瑞秋的真情。
《银翼杀手》的解码分析
霍尔认为,编码与解码的完美耦合是不存在的。首先,尽管编码者希望能完全表达出自己的主导意义,但是由于讯息经过了编码的加工,就有可能被解码者所扭曲。其次,“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解码者的知识背景、社会经历和情感诉求各有不同,对电影的解读也各不相同。最后,文本的意义也并非是单向传播的,编码者首先在加工中生产意义,然后解码者再生产意义。霍尔提出了解码者的三种立场。一是主导-霸权解读,即符合编码者意图的解读;二是协商性解读,即解码者部分接受了编码者所传达的信息,但却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和认识改造信息;三是对抗性解读,即有意识地以完全相反的角度来解读文本。在《银翼杀手》中,编码者运用了大量具有象征意义的元素:光影、烟雾、高楼……这也让电影的意义变得较为隐晦,引发了解码者大相径庭的解读。
主导-霸权解读
受众对雨的解读集中在雨水的冰冷、潮湿和不见天日,这种最直观的感受也是编码者的出发点。电影制作组给了雨水大量镜头,全片都在下雨,直接传达出编码者对大雨别有用意,所以受众很容易全盘接受。科幻片多以特效、大场面和情节取胜,《银翼杀手》在这些方面却并不算出彩。细看之下,《银翼杀手》并非是纯粹的科幻片,在科幻的外表下,本片探讨的是哲学问题:是什么让人成为人?今天,科幻片大多追求的是视觉刺激,像《银翼杀手》这样深入探讨哲学问题的科幻电影并不多见。随着大众电影鉴赏水平的提高,以及豆瓣等在线影评的持续传播,大众对这样的文艺电影也产生了解读的兴趣。电影一直在提醒观众雨水的存在,戴克一出场就在雨中的路边摊。镜头下,雨中的路边摊环境狭小而杂乱,人群纷扰,一下子把受众带入了一个混乱潮湿的未来世界。影片最后罗伊死在大雨之中,手中洁白的鸽子在雨水中飞向黑暗的天空,镜头在罗伊的脸上定格数秒,雨水不停地落在他的身上,叩击着观众的心灵,观众内心的震撼和雨水一样久久不能停息。
协商性解读
受众在解码的过程中既对抗又相容,也就是受众对电影既有肯定也有批判。对于《银翼杀手》而言,这类解读最为普遍。电影在上映初期,受到了不少媒体和影评的抨击,不叫好也不叫座,恶评如潮。然而在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电影的评价和口碑却不断提升,甚至成为了科幻电影中的经典之作,不少影片家将其列为科幻电影中的无上经典。这一方面是因为,受众挖掘了电影费心设计的各类意象,比如电影中的大雨,并展开了个性化的解读,不断发现电影中的细节,乐在其中。对电影结尾的独白也颇为称颂,这段独白也成为全片的点睛之笔。另一方面,部分受众认为,电影中的意象过为集中,使电影的意图变得模糊不清,容易让人看不懂,显得枯燥单调。另有专业的媒体评论家指出,电影的节奏过于缓慢,情节简单沉闷,画面黑暗压抑,受众观影的视觉体验较差。同时也有观众认为,作为以哲学问题为主导意义的电影,沉重和深刻正是影片的主旨,剧情只是陪衬,灰暗和虚幻也是赛博朋克风格的特点。解码者对自己有把握理解的对象展开解读,却主动回避一些较为晦涩的内容;或者对细节的解读更有兴趣,而对电影的艺术手法以及情节设计采取批评的态度。
对抗性解读
对抗性解读是解码者出于某些原因,有意识地反向解读讯息。对于《银翼杀手》的对抗性解读较为少见,产生这种解读的主要原因是对电影剧情的不满。部分受众认为,电影中尽管有不少可解读的细节,但剧情沉闷,画面过于黑暗压抑,缺乏吸引力,不值得过高的评分。
结语
本文基于对霍尔的解码编码理论进行解读,以大雨为出发点来分析电影隐含的寓意。编码者使用“雨”的声音和形象,代表了复制人的悲剧命运,伴随了戴克对复制人态度的转变。解码者从雨声和雨滴中直观地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大雨,雨是绝望的未来生活中永不消散的底色,一如弥漫的烟雾一样阴森压抑。尽管对于《银翼杀手》的批评声依然存在,但是它仍然是科幻电影中公认的经典之作,对我国科幻电影的创作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科幻电影的创作中,不仅要注重剧情安排和特效的技术,还要设置有深度的问题,并通过细节为受众提供解读的空间,激发大众参与电影解读的积极性和兴趣。
参考文献:
[1]王玮.论《银翼杀手》中被商品化的女性身份[J].电影文学,2019(08):151-153.
[2]黄典林.重读《电视话语的编码与解码》——兼评斯图亚特·霍尔对传媒文化研究的方法论贡献[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6,23(05):58-72,127.
[3]孫红元.他者的文化想象——从“编码/解码”角度分析好莱坞电影《龙帝之墓》和《功夫之王》[J].电影评介,2013(Z2):71-75.
[4]蔡碧湾.《银翼杀手2049》中水元素的应用研究[J].大众文艺,2019(04):168-169.
[5]赵勇,杨玲.大众文化理论新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