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发展

2021-07-07

作文周刊·高一版 2021年9期
关键词:陈薇潘建伟天眼

世界因科技更精彩,生活因科技更丰富。这一年,我国科技创新增进民生福祉成效显著,科技进步的成果进一步浸润到亿万中国人的生活中,改变人们的衣食住行,实实在在地提高了百姓的生活品质,提升了社会治理效率和精细程度,为人们带来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来越多的新技术、新产品,正走出实验室,飞入寻常百姓家。

科技事件

中国“天眼”开放

2020年12月,美国的大型射电望远镜坍塌后,位于中国贵州省平塘县的射电望远镜成了全球唯一的“天眼”。中国宣布“天眼”将从2021年4月1日起向全世界科学家开放,引起高度关注。

中国“天眼”的口径达500米,是目前全球最大也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于2020年1月11日正式开放运行。自建成以来,中国“天眼”观测服务超过5200个机时,超过预期目标近2倍;累计发现脉冲星共超过240颗;基于观测数据发表的高水平论文达到40余篇。

素材解读

中国“天眼”这样的大国利器,筑就了我国在国际天文学领域的地位。表明在射电天文学领域,我们已经进入第一方队,中国迅速崛起的科技实力令人瞩目。随着性能的提升,中国“天眼”科学潜力逐步显现。随着中国“天眼”向全球开放,全世界的科学家都可以使用这台世界上最大的射电望远镜,一起为探索宇宙的奥秘、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作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一个太空,同一个家园。未来,中国“天眼”将带来更多来自太空的惊喜。

中国新冠病毒疫苗正式上市

2020年12月31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发布,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附条件上市。已有数据显示,保护率为79.34%,实现安全性、有效性、可及性、可负担性的统一,达到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家药监局相关标准要求。后续,对疫苗免疫的持久性和保护效果还将持续观察。

中国疫苗上市这一成果来之不易,为全球战胜疫情注入信心,也为疫苗成为全球公共产品提供了有力支撑。

素材解读

新冠疫情暴发后,我国科学家、科研工作者与时间赛跑,争分夺秒展开病毒研究,展开特效药物、疫苗的研制工作。虽然目前我国的新冠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但疫情防控任务还不可松懈。毋庸置疑,接种疫苗是人类防控、对抗及战胜传染病最有效的一种方法,疫苗无疑是制胜病毒与疫情的有力武器。疫苗的上市,不但说明了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的绝对速度,同时也彰显了我国强大的科技水平。

日夜奋战,成就探月之旅

2020年12月17日1时59分,内蒙古四子王旗,经历了23天惊心动魄的太空之旅,嫦娥五号怀揣取自月球的土壤安全着陆。这是人类时隔40多年后再次完成从月球采样返回的壮举,并创造了5项“中国首次”:第一,在地外天体的采样与封装;第二,地外天体上的点火起飞、精准入轨;第三,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和样品转移;第四,带月球样品以近第二宇宙速度再入返回;第五,建立中国月球样品的存储、分析和研究系统。这五项首次,对我国的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素材解读

嫦娥五号任务作为我国复杂度最高、技术跨度最大的航天系统工程,首次实现了我国地外天体采样返回。这是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攻坚克难取得的又一重大成就,标志着中国航天向前迈出的一大步,将为深化人类对月球成因和太阳系演化历史的科学认知作出贡献。

壮举的背后,是无数航天人的拼搏与坚守。嫦娥五号任务历时10年,汇聚了全国数千家单位、数万名科技工作者的心血。他们中有白发苍苍的院士专家,有与嫦娥五号共成长的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也有初出茅庐的“95后”……岗位不同,年龄不同,相同的是都属于“追月亮的人”。他们日夜奋战,成就了中国的探月之旅。

科技人物

“人民英雄”陈薇分秒必争研制疫苗

2020年12月31日,中国生物新冠灭活疫苗已获得批准并上市,为全民免费提供。而这一可喜成果的背后,陈薇院士付出了巨大的努力。

从抗击非典,到援非抗埃,再到武汉抗疫,陈薇院士长期致力于生物危害防控研究工作,研制出我军首个SARS预防生物新药“重组人干扰素ω”以及全球首个获批新药证书的埃博拉疫苗。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陈薇院士闻令即动,率团队奔赴武汉,开展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研发攻关工作。陈薇团队围绕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传播变异、快速检测技术、疫苗抗体研制等,与军地有关单位迅速建立起联防、联控、联治、联研工作机制。抵达武汉后,陈薇团队紧急完成帐篷式移动检测实验室和检测平台搭建工作,应用自主研发的检测试剂盒,配合核酸全自动提取技术,使核酸检测时间大大缩短。并在病原学、免疫学、空气动力学等领域展开研究,建立“核酸检测——抗体筛查——多重病原检测”的鉴定链条,提高了临床诊断的准确率和治愈率。团队一边精准筛选确诊病例,一边争分夺秒地研发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终于在2020年8月16日,获得了我国首个新冠疫苗专利权。

素材解读

陈薇院士为党分忧、为民解难、拼搏奉献的精神令人感动。

作为一名军人,她闻令而动、敢打敢拼,展现了钢铁战士的血性本色;作为一名党员,她关键时刻冲得上去、危难关头豁得出来,发挥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作为一名院士,她领衔研发全球第一个进入二期临床试验的新冠病毒疫苗,彰显了中国的科技实力,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绚丽的奋斗篇章。

潘建伟:量子世界里的领跑者

2020年年底,一则科技大新闻登上全球热搜。中国量子计算机“九章”后來居上,计算能力远远超过了美国谷歌的“悬铃木”。这一突破使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实现“量子优越性”的国家,也将全球量子计算研究推向下一个里程碑。“九章”成为世界级重大科研成果,也让被媒体誉为中国“量子之父”的中国科技大学教授、中科院院士潘建伟成为“顶流明星”。

1970年出生的潘建伟,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同年获得量子信息科学领域最高奖项“国际量子通信奖”……这些成绩都源于潘建伟和他的团队在竞争激烈的量子通信世界科学的前沿,牢牢地占据着制高点。

从2004年至今,潘建伟团队取得了一系列让人惊艳的研究成果,数次创造世界第一:首次实现五光子纠缠和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首次实现16公里自由空间量子态隐形传输;首次实现多自由度量子隐形传态……英国著名的科学新闻杂志《新科学家》以封面标题的形式这样评价潘建伟中科大团队:“中国科大——因而也是整个中国——已经牢牢地在量子计算的世界地图上占据了一席之地。”

素材解读

“科学家要做原始创新,为国服务。”潘建伟有着明确的科研路线图:通过量子通信研究,从初步实现局域的量子通信网络,到实现多横多纵的全球范围量子通信网络,以保证信息传输的绝对安全;通过量子计算研究,实现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有效挖掘;通过量子精密测量研究,实现新一代定位导航……“科学研究不仅要仰望星空,也要脚踏实地。”潘建伟感慨,“我们不仅要关注原始创新,也要鼓励成果转化,为国计民生多做些工作,让普通老百姓享受科技带来的利益。”

小编结语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每一次技术攻关与突破的背后,都是孜孜不倦的潜心探索;每一次对未来生活蓝图的描摹,都在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着力量。从新中国成立时的一穷二白,到如今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科技大国,我们怀着梦想,锁定目标,一步一个脚印,勇攀科技高峰。

猜你喜欢

陈薇潘建伟天眼
探讨配偶参与式健康教育模式对妊娠期糖尿病孕妇健康行为与妊娠结局的影响
陈薇:与病毒为“伍”的女院士
“量子之父”潘建伟的拳拳孝心
“量子之父”潘建伟的拳拳孝心
天眼·数据·未来
九龙皇帝
“量子之父”拳拳孝心:此生已许国豪情天地知
了不起的天眼
潘建伟:不怕输的精神
大射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