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生态学视域下健身休闲服务业的模型构建与发展方略

2021-07-07李煜展茂浩石振国

山东体育科技 2021年2期

李煜 展茂浩 石振国

摘 要:健身休闲服务业“生态化”发展是实现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也是践行“体育强国”和“健康中国”战略的产业基础。借鉴产业生态学可持续发展理论,在探寻健身休闲服务业存在有效供给不足、产业规模较小、政策不完善、服务功能尚弱等问题和致因的基础上,构建了经济、社会、环境“三位一体”的健身休闲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模型,提出了完善产业结构、平衡供需矛盾,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完善空间设计,服务健康需求等发展方略,以期为我国健身休闲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路径选择。

关键词:产业生态学;健身休闲服务业;生态模型;发展方略

中图分类号:G80-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840(2021)02-0001-05

Mode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fitness and leisure service indus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dustrial ecology

LI Yu1, ZHAN Maohao2, SHI Zhenguo1

(1.School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andong University, Jinan 250061, Shandong, China; 2. Qingdao Financial Vocational School, Qingdao 266100, Shandong, China)

Abstract:The "ecologic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fitness and leisure service industry is an important cornerstone for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s industry, as well as the industrial foundation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strategies of "sports power" and "healthy China".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industry ecology theory, this study sought to fitness leisure industry is lack of effective supply, industry on a smaller scale,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policy, service function is still weak and cure because, on the basis of building the economic, social, environmental, fitness and leisure service industry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 of "trinity",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balanc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respect the law of development, improve the urban space design, service health needs such as development strategy, in order to provide high quality of Chinese fitness and leisure industry development path.

Key words:industrial ecology; health and leisure services; ecological model; development strategy

收稿日期:2020-03-18

基金項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TY060),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20CTYJ07)。

作者简介:李 煜(1995- ),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产业。

通讯作者:石振国(1971- ),男,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体育产业、休闲体育。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民健身和体育消费推动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提出,“2022年实现体育服务业增加值占到体育产业增加值的60%”,为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指明了方向。随着居民体育健身消费观念不断增强,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的不断完善,作为体育产业本体产业之一的健身休闲服务业必将得到快速发展。然而,我们必须清晰地看到,目前我国健身休闲服务业还存在着产业规模较小、质量较低、中低端产品过剩、有效供给不足等现实问题[1];也存在产业规模不大且结构不合理、市场活力不强且有效供给不足、产业政策不完善且落地性不强、产业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等机制不畅困境[2];以及吸引社会资本和外资的能力不足,欠缺多部门的协同推进的体制桎梏[3]。为此,有学者提出了“从发展理念、组织重构、内容创新等方面进行变革”[4]的改革设想。无庸置疑,以往研究成果尝试从多角度、多层面探寻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发展路径,为休闲健身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很好思路,但缺少从产业生态视域整合考量健身休闲服务业的理论依据,也缺乏指导休闲健身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实践模式。由此,本文以产业生态学理论为依据,借鉴可持续发展理念,针对当前健身休闲服务的发展桎梏,构建了健身休闲服务业生态发展模型,并提出未来发展方略,以期为健身休闲服务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新路径。

1 健身休闲服务业生态体系的理论基础与镜鉴

1.1 产业生态学理论遵循

“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绿色文明的发展道路,构建创新能力强、品质服务优、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新体系”,符合健身休闲服务业可持续发展的主旋律。同时,十九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创造更多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把环境、人文、产业全盘考虑,建设生态文明。然而,我国资源与环境的短板已然显露。“站在资源瓶颈和环境约束的角度审视人类生产活动与其依存的资源、环境之间关系的”[5]的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提示我们,经济和技术持续更新,产业生态发展成为一个产业群体与周围环境所构成的具有自组织和自调节功能的系统,系统要素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信息、资本、技术、物质等交换和传递[5]。产业生态学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构成相互依存、相互制约、自身调节的复合体,衍生出可持续发展、生命周期分析、物质流分析、材料流分析和投入产出分析等理论方法,并被广泛应用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

在健身休闲服务业体系中,同样是由产业个体、产业种群、产业群落以及外部社会环境组成,因而可以借助产业生态学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实现信息、物质、人员间的流动交换,最终形成促进可持续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可持续发展理念认为,在人类社会中,经济是可持续的基础,环境是可持续的条件,社会是可持续的目的[5]。因此,健身休闲服务业要完善产业体系、践行生态文明,应着眼于经济、环境、社会三者相互协调,共同促进健身休闲服务业生态发展。

1.2 产业生态学视域中的健身休闲服务业镜鉴

1.2.1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之经济不足

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重点是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第三产业,健身休闲服务业作为体育产业的支柱部分,其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健身休闲服务业最终要实现产业生态融合的目标,需要经历多个阶段,如图1所示。自2014年启动,发展初期不可避免地出现计划与需求失调的现象,例如产业规模小、质量较低、同质化供给占据市场[6-7]等问题,对大众需求的满足效率较低,导致用户对健身休闲服务整体评价不高、期望降低。当今,各产业间复杂交互,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呈现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态势,当前健身休闲服务业市场供给与需求的不对等,以及在产业起步期存在的多方空缺,阻碍了健身休闲服务业的整体构建和可持续发展,难以达到体育产业生态融合的目标。

1.2.2 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之环境难题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居住、商业、交通用地不断蚕食大众健身休闲空间[8]。近年来关于广场舞占地扰民的报道,折射出的本质问题就是公共空间,尤其是健身休闲空间的建设与布局不合理[9]。城郊的健身休闲场所因距离和时间的因素,降低了城市居民日常的使用意愿。某些户外场所因前期粗犷式的发展模式,开发程度超过环境恢复能力而造成难以恢复的生态损失。户外空间供给不足,难以为产业的健康可持续提供外部环境条件支撑,仅有经济基础难以实现产业生态化目标。

1.2.3 可持续发展的目的之社会困境

健身休闲服务业本身就是绿色的可持续朝阳产业,但社会层面的诸多不足难以实现产业的可持续。政策法规方面,其一,宏观政策缺乏连续性,微观政策缺乏差异性;其二,优惠政策受阻,我国健身休闲服务业的营业税分为体育文化事业类(3%)、休闲业类(5%~20%)、服务业类(5%),税收高不利于产业的初期发展;其三,政策评价体系不完善,过程缺乏统筹治理,结果缺乏三方机构的评估监督[10]。社会文化方面,部分社会文化对休闲健身尚存偏见,认为休闲是无所事事、好逸恶劳,片面的社会认知阻碍了全民全阶层参与健身休闲当中。人力资源方面,缺乏高素质专业人才[11],人才选拔、培养、流通中存在诸多壁垒;从业者服务意识不够、服务水平参差不齐,最为突出的是服务质量不高[12],难以满足当前大众多样化需求。当前政策、文化、人力资源的发展困境,加之经济与环境存在的不足,亟需探索健身休闲服务业生态可持续发展的新方略。

2 健身休闲服务业生态模型构建

2.1 构建依据

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十三五”规划明确规定,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坚定走绿色文明发展道路,建设生态文明;《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发展休闲健身服务业须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实现休闲健身服务业可持续发展。曲向荣认为,在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基础是经济的可持续,条件是环境的可持续,目的是社会的可持续[5]。因此,健身休闲服务业的产业生态模型,要从当下经济、环境、社会面临的发展桎梏出发,以经济为基础、环境为条件、社会为目的,实现产业生产的高效性、穩定性和可持续性。

经济层面平衡供需矛盾。《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要求:深挖消费潜力、完善消费政策,引导消费理念,到2025年,健身休闲产业总规模达到3万亿元。伴随国民经济的平稳提升,消费升级现象越发普遍,“商品价值=使用价值+服务价值+体验价值”[4]这一理念被广泛接受,大众乐于“花钱买健康”“花钱买服务”。但严重的供需矛盾使大众难以找到匹配的健身休闲服务,面对中低端产品过剩、同质化商品占据市场的弊端,我们要做到供给需求两手抓,在消费升级的东风下,利用互联网等技术,完善信息不对称的不足,发挥经济的基础作用。

环境层面完善空间布局。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具有环境性,健身休闲服务等一系列经济活动都是在具体的地理空间或特殊的地域环境中进行,良好的地域环境有助于提升消费者的健身休闲体验质量,如果环境遭到破坏,那么产业发展也必然受到不利影响[13]。《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提出,完善健身休闲基础设施网络,科学规划健身休闲项目的空间布局,盘活用好现有体育场馆资源,加强特色健身休闲设施建设,到2030年,人均体育场面积不低于2.3 m2,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面对当前健身休闲空间供给不足、维护不善的现状,要在遵循城市发展建设规律的基础上,做好长期短期城市公共空间规划,最大限度地提升健身休闲设施的供给效率,实现15分钟健身圈工程,为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充足的空间环境保障。

社会层面加强引导。《“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把“积极发展健身休闲运动产业”单列成章,提出健身休闲服务业是健身休闲运动产业的主体,是服务大众健康的绿色朝阳产业,是促进和实现全民健康到全面小康的重要内容。大众对健康休闲的隐形需求巨大,当前在社会层面掀起的健身热潮便是表象之一。因此,健身休闲服务产业应以健康中国为总目标,完善服务功能,满足大众对产业的需求,提升大众对产业的满意度和期望值。

2.2 内在机理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国民经济水平的提升能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进而激发大众参与健身休闲的意愿、促进健身休闲空间的建设分配优化。

可持续的条件是环境,便利充足的健身休闲空间和设施能潜移默化地提升大众参与意识,为产业的发展提供场地空间基础。

社会的可持续是目的,建立在环境与经济的可持续上,又反哺产业经济与空间环境的不断完善。经济、环境、社会三者形成相互促进的闭环。如图2所示,经济、环境、社会三者形成互促机制。

2.3 模型表现

任何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因此,以当前产业发展的利好与困境为出发点,借助政策的支持与市场的需求为推力,顺风而行;发挥技术创新与高端人才在产业中的助力,与时俱进;秉持公平性、持续性、共同性原则,实现经济、环境、社会共同推动健身休闲服务业长效稳定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见图3。

2.3.1 以经济为基础

2018年我国GDP总量突破90万亿人民币,人均GDP达9780美元,已经步入服务业快速发展阶段(后工业化时期)[14]。国民经济水平增长推动着消费升级现象,“花钱买健康”的理念使健身休闲服务逐渐成为大众追求的“新宠”。然而当前健身休闲服务业面临市场规模小、中低端供给过剩等供需矛盾问题,与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不符。要实现经济的基础作用,需要构建良好的市场运行机制,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矛盾。当今市场的经济竞争,已不仅是单纯的“商品”竞争,还涵盖商家“服务”、用户“体验”等多种附加价值竞争。本质上,健身休闲服务业是一种服务经济、体验经济,因此产业发展不仅需要“自身实力过硬”,更需要“体验良好”的商家服务作为保障。借助物联网、大数据技术为支撑,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依据用户现实需求提供服务,提升大众对健身休闲服务的满意度,解决现存的供需矛盾、发展质量不高等问题。

健身休闲服务业市场的稳定运营为产业的可持续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同时,产业市场化发展将开拓出大量的健身休闲场地和空间设施,共同满足大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升大众对健身休闲服务的期望值,如此形成良性循环,实现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

2.3.2 以环境为条件

体育运动开展具有地理属性和环境依托性[15],缺乏了场地和空间设施的支持,便没有了产业开展的条件。国家多项决策文件强调增加场地建设供给,要求构建“15分钟健身圈”。但在城市化推进的进程中,住房交通等用地对健身休闲空间产生挤压,导致健身休闲空间的供给不足,广场舞扰民、老少争夺篮球场便是具体表现。当前健身休闲空间规划的准则应遵循国家政策要求、尊重城市发展规律,将健康理念融入城乡规划建设治理的全过程[11],在开发户外项目时,守住自然生态承载能力的“红线”,在开发的同时保护自然。

健身休闲空间是产业开展的条件,为健身休闲服务业高质量运营提供保障。居民生活周边包围着便利舒适的健身休闲空间,能够潜移默化地提升大众参与休闲健身的意愿;大众的参与需求又将反哺空间场地的建设工程,助力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可持续运营。

2.3.3 以社会为目的

健身休闲服务业是一种服务经济,产业重点应着眼于“服务”,服务于大众的健身休闲需求,服务于引导大众培养休闲健身习惯,服务于健康中国目标的实现。自2014年《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开始,国家便出台多项支持体育产业发展的决策,《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指导意见》《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等系列文件的出台,迎合了当前大众对健康休闲的迫切需求,各地市也纷纷因地制宜,颁布具有地域性的产业发展政策,但少见政策后续的监督评价,优惠政策实行也存在阻滞。因此,在产业政策制定时考虑目标、进度、监督评价、落地性,真正起到引导大众参与健身休闲的作用。

社会大众是健身休闲服务的直接参与者,因此,应以满足大众的需求为目标,提升大众对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参与认同,方能激发更为广阔的市场需求,在满足需求的同时增加空间的供给。社会、经济、环境三者形成良好的促进机制,共同为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力。

3 产业生态视角下健身休闲服务业发展方略

3.1 创新技术模式,解决供需痛点

面对健身休闲服务业在发展初期暴露出的问题,创新必然是重要的发展點,健身休闲服务业未来的可持续发展需要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双轮驱动。首先,在技术创新方面,借助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作为支撑保障,解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技术痛点[16];构建健身休闲服务业运营平台,帮助降低健身休闲服务业相关产业目标受众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根源上解决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供需矛盾。其次,创新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和服务类型,面对当前服务供给质量低、规模小的问题,借助政策、市场、文化、技术的东风,创新多样化、个性化的发展模式,满足不同人群的偏好需求,提升产业效率和价值。最后,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形成有机、有序、有效发展的产业体系,以平衡当前严峻的供需矛盾,切实发挥健身休闲服务业的服务功能、健康功能与经济功能,促进我国健康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见图4。

当前健身休闲服务业处于发展初期,在体育产业中占比不高。面对产业结构优化的契机,健身休闲服务业应顺势扩大占比,但产业构建不能盲目跟风、盲目扩张,也不要一味追求高端,要循序渐进、张弛有度,立足国情区情,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打造适合本地区的健身休闲服务业结构。产业模式设计以健身休闲服务业为中心辐射开来,基于上中下游企业间资金流、物流、信息交换频繁等特点,着眼于健身休闲产业各环节的需求来配置资源,实现供给与需求匹配。最后,健身休闲服务业需要相关产业的支持与配合,因此,需要与上下游产业融汇促进,形成科学分工、衔接有效、多方互动互补、资源循环有效利用的产业网络体系,促进整体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与高效化。

3.2 尊重发展规律,完善空间设计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15分钟健身圈概念,到2030年,人均最低体育场地面积达2.3。为满足大众日益增加的空间需求,政府也积极推进居民健身路径、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建设。但大众健身休闲空间的培育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涉及政府、企业、当地居民、用户等多方利益主体博弈[11],因此在进行规划时需综合权衡短期利益诉求和城市长期发展规划,尊重城镇发展规律,遵循可持续发展理念。

在短期上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提升大众生活品质。将健身休闲空间规划纳入到城市建设中,利用乡村的优势,开展丰富的户外服务项目,推进城镇与乡村的均衡发展;充分合理地利用本地區资源、地理环境、市场、人力资源和文化等优势,遵循市场规律;在顶层设计、具体实践、后期管理中,统筹安排空间的集中与分散、点与面布局分布,兼顾室内户外空间比例以及不同人群需求,发挥场地互补性,避免使用时相互干扰,打造集约高效的健身休闲空间;落实学校场地开放政策,丰富场地空间的供给,提升利用效率,完善当前供给不足的现状。长期坚持健身休闲理念融合,严格落实空间环境管理保障制度。确立健身休闲空间开发建设的科学时序,做到与城市未来发展方略相一致;有机协调健身休闲空间开发与保护制度,在保证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上优化空间的结构,提高环境设施质量,提升生态功能;与城市建设中的居住用地、商业用地、交通用地融合交互,为健身休闲服务业可持续提供条件,保障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

3.3 满足人民需求,服务健康中国

对满足大众需求的社会要素进行分析,可主要划分为政策、人才和社会文化。于政策而言,制定时考虑方向、目标、进度、程序、后续的评价与监督,考虑宏观政策的指导作用和微观政策的落地适应性,完善税收政策,根据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经济状况和大众消费特点,制定具体针对、个性化的鼓励政策,能全方面满足大众的健身休闲需求,对标我国健身休闲产服务业未来发展预期。借鉴德国的“黄金计划”和日本的《体育振兴基本计划》,通过鼓励民间投资、财政拨款和税收信贷等方面的财政优惠发展健身公共服务,并针对地区间的差异,关注偏远地区、农村地区、民族地区的现状与发展。

于人才而言,人力资源是保证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尤其对随需求而变、惠及全民的服务业更为重要。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开发举措,尤其是在高校教育中,根据市场需求改革教育内容和教学体系,建设人才培养的“产学研”联动机制,注重培养提升健身休闲服务业人才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以及专业适应性,为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于社会文化而言,需要国家引导开展健身休闲服务活动,培养大众进行休闲体育活动的意识,树立正确的健身休闲消费观念。大众参与不足的根本原因是经济制约,要想扩大居民的参与范围,需要联合多方力量,提升大众的社会保障制度,减缓医疗、教育、住房等压力,才能彻底释放大众参与健身休闲服务的热情和体育消费观念。

4 结语

建立健身休闲服务业生态体系是促进体育消费的核心与基础,是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反映了全民健身的普及程度,体现了体育产业的发展质量。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源动力。在健身休闲服务业这片广阔的蓝海中前行,需要可持续发展理念掌舵,方能实现产业扬帆远航。以现实需求为基础,以特色文化、发展路径为依据,始终贯彻产业生态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才能实现健身休闲服务业的经济、环境、社会协调运行,才能将健身休闲服务业切实打造成健康产业、幸福产业、民生产业,促进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志文,沈克印. 我国健身休闲产业供给侧改革的实施路径研究[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8,34(5):20-26.

[2]任波,黄海燕. 基于补短板视角下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的内在诉求与路径选择[J].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19, 34(3):220-226.

[3]孙素玲,臧云辉. 我国体育服务业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5,27(6):500-504.

[4]石岩,石川,吴翠玲. 消费升级下我国健身休闲服务业的创变之路[J]. 体育学研究,2018,1(2):63-71.

[5]曲向荣. 产业生态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88.

[6]李冬梅,邢力文. 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供需矛盾及破解路径[J]. 体育文化导刊,2018(10):88-92.

[7]吴香芝,王明伟. 我国体育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困境与对策[J]. 体育文化导刊,2017(12):97-101.

[8]程孟良. 健康中国背景下城市化进程中休闲健身空间建设探讨[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1):47-50.

[9]袁继芳,陈建国.从广场舞扰民看城市体育休闲公共空间的缺失[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4,48(9):34-38.

[10]刘春华. 我国体育产业政策演进与效果评价[J]. 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20,36(1):1-8.

[11]花楠. 我国健身休闲产业的发展困境与路径优化[J].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9,39(6):37-41.

[12]王鹏,黄谦,杨梅花,等. 文化价值观对健身休闲业消费者服务质量感知的影响[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9,38(5):27-34.

[13]何强. 健身休闲产业发展的伦理审视[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7,34(5): 569-573.

[14]张辉,闫强明,黄昊. 国际视野下中国结构转型的问题、影响与应对[J]. 中国工业经济,2019(6):41-59.

[15]刘东升,邹玉玲,李林林. 西方学界的体育空间研究与体育地理学的构建[J]. 体育科学,2013,33(2):3-10.

[16]邱洪华. 中国体育产业科技成果转化的推进路径:基于有效专利挖掘的视角[J].中国体育科技,2017,53(4):138-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