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休克疗法对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的影响
2021-07-07宋辉
宋辉
创伤性休克的发生主要是因暴力创伤因素致机体脏器损伤,大量失血致机体有效血量骤降、微循环灌溉不足可引起细胞缺氧以及多脏器功能不全,患者典型症状为意识不清、皮肤苍白、血压降低、呼吸急促,及时开展体液复苏对挽救患者生命十分重要[1]。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大量液体复苏可降低患者凝血功能,不利于血压、心率等血流动力学的恢复,因此,近些年,部分医学研究者提出将传统补液法应用在创伤性休克患者院前急救治疗中[2]。本次研究比较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2019年6月—2020年6月62例院前急救治疗中分别应用传统补液法以及亚休克疗法创伤性休克患者治疗前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B)等凝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oradrenaline,NE)、皮质醇(cortisol,COR)、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PG)等生理应激指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等血流动学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厦门市医疗急救中心2019年6月—2020年6月收治的62例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组法进行分组,各31例,试验组应用亚休克疗法的患者中男(n=16)、女(n=15),年龄21~62岁,平均(43.42±1.32)岁,病程5~43 min,平均病程(23.42±1.12)min。病因: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以及其他病因分别17例、12例、2例。对照组传统补液法的患者中男(n=15)、女(n=16),年龄23~65岁,平均(43.41±1.35)岁,病程5~48 min,平均病程(23.45±1.11)min。病因:交通事故伤、高处坠落伤以及其他病因分别16例、12例、3例。两组患者男女比例、平均年龄、平均病程、病因等一般资料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病例选择标准
纳入标准:(1)参考张思森等研究中创伤失血性临床诊断标准[3],院前急救接诊时患者均意识不清、皮肤苍白、血压降低、呼吸急促,确诊为创伤性休克。(2)本次研究征得患者家属同意,此外,本次研究符合医学伦理会临床研究的要求。排除标准:(1)非首次创伤性休克入院治疗的患者。(2)入院系统治疗前接受过其他治疗的患者。(3)中途转院以及放弃治疗的患者。
1.3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迅速建立静脉通道,评估患者失血情况,应用止血药,同时采取加压包扎、压迫止血等方式对开放性创伤患者局部止血,清除患者口腔以及呼吸道内异物,保证患者呼吸道畅通的情况下气管插管常规吸氧。对照组(传统补液法),遵循“先快后慢、先盐后糖、先晶后胶”的传统补液原则,静脉注射0.9%的氯化钠溶液(山东齐都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297,规格:24 g),每分钟输注速度为20~30 mL。试验组(亚休克疗法),静脉注射7.5%的氯化钠溶液,每分钟输注速度为3~4 mL,使机体呈亚休克状态。
1.4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治疗2 h后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凝血酶原时间(prothrombin time,PT)、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PLB)等凝血指标,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皮质醇(cortisol,COR)、空腹血糖(fasting glucose,FPG)等生理应激指标,收缩压、舒张压以及心率等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两组患者抢救结果以及酸中毒、急性呼吸障碍、过器官功能衰减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系统处理结果中变量资料,计量资料采用()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表示,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凝血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具体见表1,与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 h后HB、PLB均升高,且试验组患者治疗2 h后HB、PLB均高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与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 h后PT均降低,且试验组患者治疗2 h后PT低于对照组。
2.2 生理应激指标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理应激指标变化情况,具体情况见表2,与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 h后NE、COR、FPG等生理应激指标均降低,且试验组患者治疗2 h后NE、COR、FPG等生理应激指标均低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
2.3 血流动力学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具体见表3,与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 h后收缩压、舒张压均升高,且试验组患者治疗2 h后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与入院时相比,两组患者治疗2 h后心率均降低,且试验组患者治疗2 h后心率高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
2.4 两组患者抢救结果
试验组抢救成功率100%(31/31)高于对照组80.65%(25/31),χ2=6.643,P<0.05。
2.5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试验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具体情况见表4。
3 讨论
休克性创伤患者临床治疗的关键是保证患者呼吸道畅,同时开展液体复苏、止血止痛治疗,该病患者失血量大,机体多脏器可出现灌注功能障碍,若未及时开展液体复苏,可引起多脏器功能衰竭,从而对患者生命造成威胁[4-7]。而休克性创伤患者院前急救治疗中传统补液法其基础治疗原则为快速经静脉开展体液复苏,该补液方式可迅速补足患者体内血容量,保证机体重要脏器血液灌流,但是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休克性创伤患者不同时期具备不同的生理特点,休克性创伤患者早期传统补液法在增加患者出血量的同时可增加患者出血量以及脉压,诱发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加剧机体脏器组织缺氧状态,增加酸中毒等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患者生命危险[8-10]。亚休克疗法是在未补足血量的情祝下开展补液,补液过程中每分钟输注速度小,该补液方法的应用在将患者血压控制在较低水平,以避免患者出现稀释性凝血功能障碍、酸中毒等并发症,同时改善人体代偿功能[11-14]。
钟兵等[15-16]临床研究显示应用亚休克疗法的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11%,低于应用传统补液的对照组。本次研究结果与钟兵临床研究结果一致,本次研究中应用亚休克疗法的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6.45%)低于对照组(25.81%)。此外,试验组患者治疗2 h后HB、PLB以及心率均高于同一时间段对照组,PT以及收缩压、舒张压均低于对照组,试验组患者治疗2 h后NE、COR、FPG等生理应激指标均低于对照组,且试验组抢救成功率高,由此可见,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亚休克疗法可有效减轻创伤对机体造成的应激反应,有利于患者NE、COR等生理应激激素减少分泌,改善患者血压、心率等生命指征,促进NE、COR、FPG等生理应激指标恢复至正常水平。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情况()
注:*表示入院时与治疗2 h后数据经t检验验证,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HB(g/L) PLB(×109/L) PT(s)入院时 治疗2 h后 入院时 治疗2 h后 入院时 治疗2 h后试验组 104.26±2.24 142.23±2.43* 108.25±2.06 152.26±2.11* 18.47±1.21 11.22±1.44*对照组 104.29±2.21 134.55±2.46* 108.27±2.08 125.46±2.15* 18.49±1.24 15.15±1.48*t 值 0.053 12.366 0.038 49.534 0.064 10.597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理应激指标变化情况()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生理应激指标变化情况()
注:*表示入院时与治疗2 h后数据经t检验验证,数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组别 NE(pg/mL) COR(nmol/L) FPG(mmol/L)入院时 治疗2 h后 入院时 治疗2 h后 入院时 治疗2 h后试验组 445.16±4.28 269.23±4.48* 428.75±11.18 228.45±18.11* 8.47±1.27 6.28±1.04*对照组 445.19±4.25 334.71±4.45* 428.77±11.15 328.86±18.14* 8.49±1.25 7.54±1.06*t值 0.028 57.737 0.007 28.135 0.062 10.724 P值 >0.05 <0.05 >0.05 <0.05 >0.05 <0.05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变化情况
表4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例(%)]
综上所述,院前急救治疗创伤性休克患者亚休克疗法与传统补液相比效果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