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京报评论”的选题框架建构及其评论特色
2021-07-07龙梦蝶
龙梦蝶
一、绪论
随着移动互联网以及智能终端的不断发展,传统媒体正将新闻阵地转移至手机媒体,人们获取信息的首选方式也从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转向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媒体。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较2020年3月增长了8540万,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0.4%;手机网民达9.86亿,网民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的比例已高达99.7%;手机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41亿,较2020年3月增长1466万,占手机网民的75.2%①。当下,手机网民规模巨大,线上阅读越来越受欢迎。而微信公众号由于具有便捷、快速、强互动、低成本、精准推送等特点,目前已成为网民信息采集的重要渠道之一。据有关资料介绍,现在每天有10.9亿用户使用微信,其中有3.6亿用户读公众号文章②。
《新京报》作为光明日报和南方日报两大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大型都市报,紧跟新媒体发展的步伐,目前已实现报纸、网页、客户端、微信和微博为一体的发展模式,成为媒介融合发展的典型。其“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以“积极、稳健、有见地”为宗旨,通过对社会生活事件、法律治安事件等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发挥了揭露问题、引导舆论、提出建议、弘扬正能量的作用。“新京报评论”的推送时间是一周7天不间断,24小时实时出稿,每天推送的时评类文章数量为5至7条,形成了“快评、社论、专栏、京酿馆”为主体的四个栏目,偶尔穿插点评、观察、智库等栏目。
通过表1可知,“新京报评论”2021年1月1日至2月28日期间,时评类推文共295篇。其中,“快评”推文有161篇,占比54.57%;“社论”推文有49篇,占比16.6%;“专栏”推文有44篇,占比14.9%;“京酿馆”推文有34篇,占比11.5%;点评、观察、智库等其他推文是5篇,占比1.6%。“快评”是公众号的主体,主要针对最新最热的新闻事件、政策文件、社会现象等话题进行写作;“社论”负责重大舆情事件的评论推送;“专栏”负责专业性较强的评论推送工作;“京酿馆”主要针对国际重大外交事件进行评论。
表1 “新京报评论”各栏目推文数量及占比
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大量新闻评论类公众号涌现,网络舆论场复杂多样。在这样的环境下,“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发表的每一篇评论文章都需要论点新颖独特、论据有理有据,才能在众多评论中脱颖而出。
美国学者盖姆森曾指出:“所谓的文本框架或新闻框架,就是在新闻文本中透过特定符号来表达文本的中心思想。”他视框架为一种建构过程,也就是视框架为一种附加价值过程③。本文采用盖姆森的“新闻文本框架”原理,通过对文本内容的分析,从议题选择、观点立场、评论倾向等方面来探讨“新京报评论”时评的选题框架建构及其特色。
二、“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评论文章的选题框架
(一)“新京报评论”推文的选题类型框架建构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平均每天推送5至7篇评论文章,大部分是原创文章。与《新京报》报纸宽而泛的新闻评论题材不同,“新京报评论”的评论题材多为网络热搜话题或者热点新闻事件。
笔者统计了2021年1月1日到2021年2月28日“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的评论文章,共计295篇。对295篇新闻评论文章按照时政外交评论、科技经济评论、医疗卫生评论、法制治安评论、教育文化评论、社会生活评论、资源环境评论、其他(娱乐圈话题评论等)共八类题材进行归类,得出结果,如表2。
表2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新闻评论题材统计表
在295篇推文的统计中,推文数量最多的是社会生活类选题,共有77篇,占比26.1%。其次是时政外交类选题,共有76篇,占比25.7%。医疗卫生类选题推文数量为46篇,占比15.5%,排在第三位。然后是法治治安、文化教育、科技经济选题的推文数量分别为41篇、26篇、20篇,占比为13.8%、8.8%、6.7%。资源环境类以及其他分别是7篇和2篇,占比分别为2.3%和0.6%。
从数据统计中可以发现,社会生活类选题的推文数量最多,这与“新京报评论”作为都市报新媒体的性质相契合,因为关注民生是其生存的基础,例如2月16日发表的《穿快递服进商场购物被拦:谁都无权搞职业和身份歧视》。这类推文涉及全国各地人们关心的事件,通过对热点话题进行分析,给人们指出方向,引发思考。
政治外交选题的推文数量占比第二,共76篇,这是“新京报评论”关注时政的体现。其中,国内政治选题的文章共22篇,主要针对政府政策、反腐倡廉等话题进行评论。例如1月23日发表的《“十四五”开局之年,明晰首都发展路线图》,围绕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展开评论。此外,涉及国际事务的文章多达54篇,其中有关美国事务关的文章就有42篇,例如2月23日发表的《两天后,这场保守派“抱团大会”将决定特朗普的政治前途》。可见新京报对中美两个大国之间的沟通交流以及美国政治经济发展情况尤为关注。
医疗卫生类的推文数量占比第三,其中大部分推文涉及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新京报评论”作为一份都市报,关注公众生命健康,为公众分忧解难是其职责所在,所以“新京报评论”从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就持续关注国内外相关情况。例如1月22日发表的《大兴出现新冠病毒变异株,要重视但别恐慌》。此外,医疗卫生话题的推文在1月共35篇,2月只有11篇,笔者认为这是因为我国新冠肺炎疫情逐渐得到控制,所以相关评论的数量便降低,从而减少社会恐慌。
法制治安类选题推文占比第四,这是因为我国深入贯彻依法治国理念,“新京报评论”也提出了“彰显法治与人文”的评论理念。例如1月31日发表的《奸淫女童7次,“投案自首”站得住脚吗》,针对新近热议案件展开分析,对相关法律知识进行普及。
文化教育类选题占比较少,但是文化教育关乎个人发展,通常涉及青少年的成长问题,所以该类选题也是“新京报评论”文章的重要题材。例如1月28日发表的《学生“腿上放棉袄”被公开通报:正学风不应随意上纲上线》。
科技经济类推文有20篇,由于“新京报评论”作为一份拥有中高端受众的微信公众号,此类推文是增加用户黏性的重要方式。例如1月18日发表的《GDP首破100万亿:中国经济发展新的里程碑》就是经济类的时评文章。资源环境类推文有7篇,例如1月21日发表的《敦煌万亩防护林被砍,是谁逆生态保护而行?》。笔者认为生态环境类的推文占比较少可能是因为国家环保问题得到改善,这一推文现象与社会发展趋势相一致。
(二)“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的选题来源框架
微信公众号“新京报评论”的选题紧跟时事,内容多样,对社会话题有高度的敏感性,能够及时评价人们热议的话题,向受众阐释事件的真相,有效发挥了新京报社都市报媒体领头羊的作用。笔者还根据295篇评论文章的选题来源进行了分类,具体分为新闻事件、官方消息、网络热搜、社会现象、节日庆典、其他共六类选题来源,如表3。
表3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新闻评论选题来源统计表
在295篇推文的统计中,涉及热点新闻事件的评论有156篇,占比52.8%;其次是涉及官方消息的评论有58篇,占比19.6%;涉及社会现象、网络热搜话题的评论分别有40篇和33篇,占比分别为13.5%和11.1%;节日庆典和其他来源的评论分别是3篇和5篇,占比分别为1%和1.6%。
从数据统计中可以发现,“新京报评论”主要关注新近发生的新闻事件,通过分析事件的缘由揭露背后的道理,引发读者思考和讨论。例如1月13日发表的《“石家庄超2万村民大转移”,是农村疫情防控必要之举》就是根据“石家庄超2万村民转移异地隔离”的新闻展开评论。此外,“新京报评论”作为中国两个党报报业集团联合主办的综合类日报,阐释政府最新政策措施、监督政府工作是其重要职责之一,所以“新京报评论”的大部分推文是围绕政府部门新闻发布会公布的消息、会议中提出的工作报告等官方信息进行解读。例如1月24日发表的《发展“首店经济”,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就是根据2021年北京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内容展开评论。
“新京报评论”有大部分推文涉及网络热搜,这是因为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民规模逐渐扩大,网络上掀起的热点话题很可能发酵至现实生活,所以“新京报评论”作为新媒体评论平台,实时关注网络热搜话题及现象,并且及时跟进对网络舆论进行引导既是其职责也是其优势。例如1月14日发表的《“下跪、吵架、推搡、撕合同”,别让过度表演破坏直播生态》。除了网络现象,社会现象也是“新京报评论”文章选题的来源之一,评论员将自己观察到的社会现况进行阐述,透过现象探究本质,从而促进社会稳定发展。例如2月1日发表的《立法规范居家办公,也是社会发展需要》,围绕疫情期间很多人居家办公这一社会现象展开评论。
(三)“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的选题框架特色
1.跨越地域障碍,面向全国及海外
微信公众号作为新媒体平台,面向的是全国乃至世界的网民,所以“新京报评论”的推文选题跨越了地域的障碍,不再局限于《新京报》所在地北京的题材,而是涉及了国内外各地的热点事件。比如“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推翻特朗普对这项法案的否决,美国参众两院难得站在了一起》,是以美国的政治争斗事件为评论对象;标题为《广州街头“老板排队被员工挑”,倒逼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型》的文章,是将广州街头现象作为评论对象。
2.注重社会民生问题,关注网络及社会现象
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得出,在8种类型的新闻评论题材分类中,社会问题类推文数量位居第一,可见“新京报评论”十分关注民生话题,评论文章紧贴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2月15日发表的《冷烟花不“冷”,纳入监管正当其时》,是以2021年春节“冷烟花”悄然兴起这一现象作为评论对象。值得注意的是,“新京报评论”作为新媒体平台非常重视的网络现象,在295篇文章样本中,对网络现象进行评论的文章有33篇,对现实生活现象评论的文章有40篇,两个数据相差不大。例如2月17日发表的《医生自证“用麻药一捂即晕”,科普亦需严谨避免变成教唆》就是以一条网络热搜作为评论对象。
三、“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评论特色
(一)评论观点新颖独到
如果说评论文章的选题是其主体,那么文章的立意就是其灵魂。一篇文章的立意就是其中心思想,反映了评论员的思想观点。现实针对性强、角度新颖、见解独到的立意,决定了一篇评论推文的水平高低。
当前,面对社会热点以及舆情事件,各个媒体在选题类似的情况下想要突出重围,写出撼动人心的评论,就需要有不同的立意。“新京报评论”在立意方面,注重格局大、站位高,思考深远。笔者根据295篇评论样本的立意进行了统计分析,共分为赞扬类、阐释类、批评类、建议类、其他类五个方面,如表4。
表4 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新闻评论立意类型统计表
根据“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平台新闻评论观点的统计得出以下结论:295篇新闻评论样本中,批评类推文高达104篇,排名第一,占比35.2%;阐释类推文共90篇,占卜30.5%,排到了第二;其次是建议类推文,共60篇,占比20.3%;歌颂型推文共38篇,占比12.8%;最后为其他类推文共3篇,占比1%。通过统计分析,“新京报评论”的新闻评论观点倾向具有以下特点。
1.敢于批评,引起重视
“新京报评论”微信平台的批判类推文最多,评论员直面社会问题,用犀利的语言提出批判和质疑,从而表达出报社的态度,引起读者的重视和思考。例如1月11日发表的《3人从藁城区私自返晋,面对疫情不能由着性子胡来?》写道:“当然,此事除了批评当事人违反防疫规定之外,也需要反思:在当地严密的疫情防控网络下,当事人为何能轻易驾车驶离高风险地区?这是否说明当地疫情防控还存在漏洞与薄弱环节?当地有必要及时查漏补缺,进一步抓实抓细防控措施,杜绝此类行为再次发生”。这篇推文就是对3人私自返晋,违背了疫情防控措施这一行为进行批评,并提出反思。
2.分析事实,引导读者
阐释类推文在微信平台的新闻评论样本中高达90篇,占比较高,因为作为“积极、稳健、有见地”的都市报新媒体平台,“新京报评论”中大量的评论文章都是以给读者普及相关专业内容为宗旨。例如1月26日发表的《全年税收收入下降2.6%,背后是减税降费助企业“爬坡过坎”》,评论员对“经济正增长、税收负增长”的现象进行分析,告诉读者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在减税降费的逻辑维度却是相通的。这类阐释类推文观点明确、论证清晰、用词专业,能够在微信庞杂的信息海洋中用专业的知识与观点引导读者。
3.专业作者,授业解惑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所以评论员必须深入一线,详细了解事件的缘由后才能提出可操作性强的建议。因此“新京报评论”的推文作者有律师、教授、医生等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他们以专业视角对热点事件进行解析,让新闻评论更有科学性和专业性,具备更强的说服力。例如1月11日发表的《黑中介办假儿童疫苗本,是怎样“通关”的?》,评论员罗志华是一名医生,他通过专业知识和经验对儿童疫苗本的买卖活动提出质疑和思考。
(二)评论语言鲜明有个性
“新京报评论”推文的语言总体呈现出用词口语化、书面语和网络用语结合的特点。“新京报评论”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主要是面向广大网民,而青少年是网民大军,所以网络用语不仅能让青年读者提高阅读效率,还能提升他们的阅读兴趣,所以“新京报评论”的推文在用词上表现为书面语与网络用语相结合,并且擅长用词口语化,使文章通俗易懂。例如1月8日公众号发表的《儿童照被P“带色”表情包:别拿“萌”粉饰软色情》写道:“明明是成人世界的‘羞羞之语’‘虎狼之词’,却要被包装成呆萌的‘童言无忌’。不得不说,儿童软色情表情包把纯真可爱的儿童形象与性暗示语言关联到一起,尽显别扭与违和。”文章中,评论员采用了“呆萌”“虎狼之词”等网络用语,看似调皮吐槽的语言其实是在批评用“萌”粉饰软色情这一恶劣行为。
四、结语
“新京报评论”的时评文章选题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地域,真正做到了事无大小,其中有关社会生活类以及政治外交类的选题较多。此外,“新京报评论”的推文独具特色,在立意上,媒体人和专业人士主要发表批评类和阐释类文章;在语言表达上,由于网民规模庞大,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所以“新京报评论”大部分推文的语言表达都尽可能通俗易懂,但在“专栏”“京酿馆”等栏目也会发表一些专业性强的评论文章,从而满足高文化水平读者的需求。总之,“新京报评论”作为评论类新媒体平台,具备全时段发表、文章版面灵活、推送方式便捷、表达方式丰富、互动性强等特点,针对重大事件或热门话题,能够第一时间介入评论,与《新京报》的报纸评论、微博评论打好组合拳,通过新闻评论发挥监测社会环境、反映并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但在移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时代,“新京报评论”想要在众多新闻评论文章中脱颖而出,不仅要继承好传统媒体所积累的优势,还需要不断构建自己的评论特色,这样才能吸引固定读者,不断提升传播力并扩大影响力。
注释:
①第4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2021-02-03.http://www.cac.gov.cn/2021-02/03/c_1613923423079314.htm.
②微信最新数据:每天有10.9亿用户打开微信,有7.8亿用户进入朋友圈[EB/OL].百度,2021-01-19.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9318242811647928&wfr=spider&for=pc&searchword=&ivk_sa=1024320u.
③胡幼伟.争议性外交议题之新闻文本框架分析:以“凯德磊隐匿访台”事件为例[A].2015年中华传播学会年会论文[C].2005-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