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在提高急诊护理教学质量中的价值探讨
2021-07-06符传玲
符传玲
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提高急诊护理教学质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急诊全部护理人员21人,科内护理人员按能级进行分组,不同的能级中再分为对照组及观察者组,固定教学老师、对照组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用PDCA循环法教学,比较两组考核成绩评分。结果 观察组考核成绩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结论 运用PDCA循环可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做到有针对性的教学,因此建议在教学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PDCA循环; 急诊护理教学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6-303-01
1.PDCA的定义[1]
PDCA又称戴明循环,是一种全面质量管理工具的思想基础和方法依据[2],它的含义是将质量管理分为四个阶段,即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 和 Act(处理);然后将成功的纳入标准,不成功的留待下一个循环去解决,PDCA不是运行一次就完结,它是一个周而复始的过程。
2.改善前的科室教学现况分析:
科内教学一直采用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教学模式为统一教学,教学的考试成绩不理想:N1 70~95平均(81.5±13.5)、N2 76~98平均(87.8±10.2)、N3 84~98平均(90.1±7.9)详见表一:
为使提高急诊科护理教学质量,本次选取急诊本科室全部护理人员21人,科内护理人员按能级进行分组,不同的能级中再分为对照组及察者组,详见表二:
對照组用传统教学方法,观察组用PDCA循环法教学,再分别把两组的考核成绩进行对比。
2.观察组具体实施步骤
2.1 Plan(计划):根据观察组每个成员其相应的考试得分弱项进行罗列然后一一分析,并根据分析找出影响考试成绩低的主要原因,根据要因制定相应的解决方案、分类化制定针对性的教学计划并设置最终考核合格的目标阈值,目标阈值设定后使用相应的目标阈值设定公式进行测算,以此来达到保证目标阈值设定合理化。
2.2 Do(执行):带教老师使用甘特图进行教学计划的制定,并在每一项教学内容中设置阶段性的目标阈值,在每次培训结束进行考核,以此来检验教学的效果,如考核成绩未达到阶段性目标阈值,则使用原因分析工具进行根本原因分析以此来找出要因再根据要因调整培训方案。
2.3 Check(检查) 由科内总带教重新对观察组以及对照组的全部学员进行考核,考核内容及方式与培训计划与培训前后的考核内容及方式一致,分析两种培训方式后,各组的考试情况,详见表三:
2.4 Act(处理) 经过两种方式培训后成绩的对比,对照组:N1 74~96平均(85.7±10.3)、N2 82~98平均(88.8±9.2)、N3 90~98平均(93.7±4.3)、观察组:N1 85~98平均(88.5±9.5)、N2 88~98平均(91.5±6.5)、N3 90~98平均(93.7±4.3)、详见表四:
经过考核后成绩对比确认观察组采用PDCA教学的方式更能做到针对性的教学,从而提高考核成绩,可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将观察组教学中的措施制定成相应的教学流程,以此来巩固成果、将经验标准化,如在教学中有新发现或者未解决的问题转入下一循环,以此来达到质量持续改进的效果。
3 讨论
传统的护理教学方式主要是以带教老师为中心,由带教老师进行统一的培训,培训没有针对性,且培训过程中未及时针对培训效果进行检验,如培训效果不理想未能及时做到使用科学的原因分析工具进行分析来找到培训不理想的的根本原因,以此来进行针对性的改善。近年来,随着医学不断进步,PDCA循环法逐渐广泛应用于护理教学中[3],这种方法可以发现教学中存在的根本的问题,并针对性地解决问题,使教学质量得到进一步提升。为能更好的推动学科的发展以及对护理人才的培养,护理教学是重要手段。课堂教学即是综合素质提升的主要阶段,同时也能夯实理论基础,本文主要探讨PDCA循环法在急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通过PDCA循环法教学,观察组各项成绩优于对照组。综上所述,在急诊护理教学中采用PDCA循环进行教学,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可提高教学质量,此种方法可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周 艳.PDCA循环模式在急诊科护理质量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7,10(1):80-83.
[2] 伊波.医院管理中PDCA管理法的应用价值分析 【A】.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21,13(12):122-125
[3]李林飞,邓珣珣,何云荣等.探究急诊护理教学中PDCA循环法的应用【A】.临床医药文献,2020,7(32)179
海南现代妇女儿童医院 海南海口 57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