螺旋CT对脑胶质瘤的诊断价值
2021-07-06刘永琪
刘永琪
摘要:目的:探究64排螺旋CT成像技术对脑胶质瘤以及与正常脑组织区分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到2020年4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诊断且临床资料完整的80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需对术前肿瘤病灶区、肿瘤边缘区及术后残腔边缘区以及健侧正常脑组织区域行螺旋CT成像扫描。计算64排螺旋CT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对脑胶质瘤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等。 结果: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脑胶质瘤的灵敏度(98.75%)和特异度(96.25%)明显高于CT平扫(88.75%、8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533,P=0.003;X2=9.955, P=0.002)。结论: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成像技术可有效区分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且灵敏度和特异性明显优于平扫技术,可能够反映胶质瘤相关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信息。
关键词:CT;螺旋CT扫描成像;脑胶质瘤;脑肿瘤;
【中图分类号】R739.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026(2021)06-149-01
胶质瘤是一种源于神经上皮组织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因其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现已成为引发人类神经系统损伤和精神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1]。螺旋CT成像作为近年来反映组织病灶的一种功能性成像方式,其可准确有效的提供病灶大小、部位、类型等的生理信息[2,3]。本研究通过对脑胶质瘤手术患者螺旋CT扫描成像资料和术后病理信息进行分析,探究螺旋CT在脑胶质瘤中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到2020年4月在本院经手术病理诊断且临床资料完整的80例脑胶质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35例、女性45例,年龄在30~70岁,平均年龄为(50.38±18.97)岁。
1.2方法
所有患者在进行螺旋CT成像扫描前需进行碘过敏试验,皮内注射0.1碘造影剂,待10~20分钟,观察皮试反应,无过敏症状后可进行螺旋CT扫描。
建立肘静脉通道并固定。选用64层螺旋CT机,影像医师协助患者平卧于扫描床,参照基线为耳眦线,行常规颅脑扫描确定肿瘤范围,所有患者均西门子螺旋64排CT成像扫描。影像医师协助患者平卧于扫描床,参照基线为耳眦线,行常规颅脑扫描确定肿瘤范围,扫描范围自耳眦线向上连续扫描80~90mm。参数值为120kV管电压、195mA/s管电流,5mm层厚,3.2mm螺旋距,512×512。平扫后应用高压注射器将普罗胺注射液(造影剂)以5~6.5ml/s速度经肘静脉通道团注50~70ml。造影剂剂量根据患者体重,每公斤1.0~1.5ml造影剂。60~70s后进行实质期扫描,扫描范围需以病灶为中心进行连续动态全脑扫描,扫描时间为40s,层厚0.6mm、重建层厚1.0mm,扫描条件为80kV,120mA,旋转一周0.33s。获得CT灌注数据后将其发送至三维处理工作站,经全脑容积灌注软件包处理,手动选择选择输入动脉和输出静脉进行阈值自定义。对肿瘤病灶区域、肿瘤边缘区、术后残腔边缘区以及健侧正常脑组织区域进行扫描。
1.3观察指标
观察所有患者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图像表现,参照手术结果对平扫及三期增强扫描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分析,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当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螺旋CT对脑胶质瘤平扫及三期增强中的图像特点
80例脑胶质瘤患者中,星型细胞胶质瘤为56例、少枝细胞瘤为20例、混合型4例。
平扫:单纯低密度者26例、单纯高密度者21例、混杂者为33例,其中钙化者为3例。
增强扫描:39例星型细胞胶质瘤患者出现强化现象,其余未见;80例患者环壁厚度在4~8mm,其中23例厚度不均匀;
3讨论
胶质瘤作为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其最直接有效的治疗方式则以手术切除为主,这就要求外科医师在手术切除方案制定前对肿瘤及周围信息的掌握,确保在安全、保护重要功能结构和功能的前提下,最大范围切除肿瘤[5]。杨磊等研究发现[6],胶质瘤术后预后效果与胶质瘤组织的病理相关,尤其是高级别胶质瘤,如切除不彻底易出现复发可能。朱兰等[7]对胶质瘤穿刺活检发现,Ⅱ级以上的胶质瘤周围水肿组织均带有细胞浸润现象,因此需对肿瘤进行扩大切除,减少瘤细胞残留。同时,脑组织因具有复杂的神经功能,一旦切除不必要的组织均会导致脑神经功能缺失的危险[8,9]。因此,术前精准掌握胶质瘤与周围正常脑组织信息,并对瘤体病理分级了解对手术疗效和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螺旋CT增强扫描成像技术是一种功能性成像方式,可定量测量组织微血管的情况,反映肿瘤血管信息和病理解剖、生理学特征,对肿瘤的诊断、疗效及预后均具有临床价值。本研究分析了80例脑胶质瘤患者的螺旋CT影响学参数,结果显示,CT三期增强扫描诊断脑胶质瘤的灵敏度(98.75%)和特异度(96.25%)明显高于CT平扫(88.75%、82.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说明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可有效反映胶质瘤和正常脑组织的同时,对胶质瘤的血管也具有一定诊断价值。分析其原因,新生毛细血管作为肿瘤生长、浸润的基础,高级别胶质瘤血管生成尤为活躍,较新生毛细血管基底膜不完整、缺乏外皮细胞等特点会增加其血管通透性,致肿瘤血容量和血流量明显高于正常脑组织[10]。螺旋CT增加扫描技术利可有效区分非肿瘤组织,确定肿瘤边界,全面观察并准确显示其真实轮廓[12]。
综上所述,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成像技术可有效区分胶质瘤与正常脑组织,且灵敏度和特异性明显优于平扫技术,可能够反映胶质瘤相关情况,为临床诊断提供有效信息。
参考文献:
[1]韩雷,张洪英.扩散磁共振成像在脑胶质瘤分级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肿瘤影像学,2019,28(4):265-270.
[2]贺艳阳,谢晓刚,崔丙周, 等.术前CT成像在脑胶质瘤患者手术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6):21-24.
[3]陈孟达,李强,王友良, 等.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鉴别脑胶质瘤术后肿瘤复发与放射性脑损伤的价值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9,22(11):1312-1318.
[4]宾精文,林薇,吕健, 等.螺旋CT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8,34(11):1663-1666.
[5] 王伟,罗敏.多层螺旋CT成像在脑胶质瘤中的应用价值[J].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2015,26(9):673-675.
[6]杨磊,杨元山,张海燕.成像与CT增强扫描对脑胶质瘤术前分级的判断准确性观察[J].中国CT和MRI杂志,2016,14(4):27-29,44.
[7]朱兰,凌洪,余涛, 等.多层螺旋CT在诊断脑胶质瘤中临床应用价值研究[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2019,16(4):254-256.
[8]李绍山,付强,秦虎, 等.脑胶质瘤在CT平扫及三期增强中的图像表现特征分析[J].中国CT和MRI杂志,2019,17(7):5-7.
[9] 李良清,李才元,赵帆.128层螺旋CT成像与MRI多序列结合对胶质瘤分级的诊断价值[J].癌症进展,2017,15(10):1156-1158,1175.
[10]付伟,朱玉芳,王贵生, 等.增强CT成像对胶质瘤边界确定的对比分析[J].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5,18(11):1785-1788.
扶绥县人民医院 广西崇左 5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