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类型清洁启动对初中生道德判断的影响
2021-07-06程香娟包呼格吉乐图
程香娟 包呼格吉乐图
摘 要:为了将他人细化为内群体他人和外群体他人以研究不同清洁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本研究从某初中随机抽取被试88名,男女各半,采用自己(自我清洁)、内群体他人、外群体他人湿纸巾擦手的群体进行清洁启动,以道德两难故事进行道德判断的测量。研究结果发现,清洁启动类型的主效应显著,自我清洁可以有效降低道德判断的标准,无论内群体还是外群体,他人清洁均可以有效提高道德判断的标准。即,自我清洁的群体会使个体对道德判断更加宽松,而他人清洁则导致个体对道德判断更加严格,且对中学生而言,均把内外群体的个体纳入他人的范畴之中。
关键词:清洁启动;道德判断;内外群体
中图分类号:B8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21)01-0076-04
1 引言
20世纪50年代,基于身心二元论,心理学界掀起了第一代认知革命,提出了身心一元论的观点,即认为个体的身体和心理是一体的,将其命名为具身认知。西方首先掀起了具身认知[1]研究的思潮,目前也成为我国学者关注的焦点。纵观国内外学者关于具身认知方面的相关研究[2],我们可以发现学者们关注于身体(温度、姿势等)、清洁等对人的学习、教育等方面的影响。由于清洁启动是由莎士比亚名剧洗手而来,所以研究起初,多数学者将洗手作为清洁启动的唯一方式,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发展,将清洁启动方式不断扩展,总结为以下几种:直接的清洁行为(洗手,擦手)、基于线索的清洁启动(路上标语、垃圾桶)、环境清洁启动(干净整洁的房间、柠檬味道、清新的空气)、认知清洁启动(清洁词汇或完成与清洁启动有关的句子杂乱任务)和替代清洁启动(观看他人洗手的视频)等[3,4]。
清洁启动的研究带动着与此相关的一系列研究的实施[。纵观近几年研究,我们可以发现道德判断经常与之联系在一起[5]。“道德判断”是指人们对于某类行为的善恶好坏和是非对错进行的评价[6]。道德判断具身性的研究主要围绕身体清洁、身体温度及身体动作这3个维度展开[7]。其中,清洁启动与道德判断之间的相关研究较多,但多数研究结果间存在着不一致的情况,现对国内外学者对他们两者的关系进行进一步的梳理。
Zhong和Liljenquist[8]研究表明,个人认知方面的道德受到威胁之后会产生清洁自己的需要,即“麦克白”效应,同时通过实验的方法进一步揭示出清洁行为能够有效地减少不道德行为所引发的内疚感受,该实验研究吸引了心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随着研究的增多,研究的內容也逐渐丰富,但是不同学者的研究结果之间却存在着很大的不同,有学者想通过实验厘清身体洁净与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但是仍然存在争议,即清洁启动之后道德判断究竟是更趋严厉还是更趋宽松。Schnall, Benton和Harvey[9]的研究发现:“在与环境有关的洁净启动和呈现清洁概念词启动洁净”这两种清洁启动条件下,被试在对他人的不道德行为进行判断时均认为没有那么不道德,即持有更加宽松的态度。与以上的结果不同,Zhong等人[10]研究发现:清洁启动会让个体在对社会事件进行道德评价时标准增高,做出更为严厉的道德判断。Huang通过实验得出与此相同的结论[11]。国内研究者也对其进行了探究,郭瑞[12]在其研究中发现基于自我和基于他人这两种清洁启动群体对道德两难问题判断产生了不同影响,即与自身相关的清洁使得被试对道德判断两难问题的判断更为严苛,与环境有关的清洁则使被试的道德判断更为宽松。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国内学者和国外学者之间对于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仍然尚未有一个统一的结论,出现此情况,可能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1)跨文化的原因[13]。(2)清洁启动前情绪状态不同[14-16]。(3)清洁启动类型的不同[17,18]。
因此,针对以上出现的矛盾与问题,本文试图控制被试的情绪,使被试均处于积极的情绪状态下进行实验,以避免情绪这个无关变量带来的误差。同时将他人的清洁启动进一步细分,分为内群体和外群体两种清洁启动群体并进一步探讨与自我清洁以及道德判断之间的关系。此外,与以往研究关注的群体(大学生或者研究生)不同,本实验选取处于道德发展重要时期的初中生作为实验研究的被试[16]。
2 实验研究
2.1 被试
随机选取河南省某初中学生88名,随机分配到四个实验条件下,删除5个无效数据后,剩下83个数据,其中男生40名,女生43名,年龄为14—17岁。
2.2 工具与材料
2.2.1 清洁启动材料
直接的清洁行为(擦手),替代清洁(现场观看他人擦手)。擦手或观看后填写关于是否清洁启动方面的信息,包含两个题目(例:你觉得这款湿纸巾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擦干净手?),采用七点评分,分数越高表示个体对湿纸巾越需要。
2.2.2 道德判断材料
道德判断的道德事件材料选自郭瑞、丁道群教授改编的阙忠钰的硕士学位论文中的五个道德两难故事[12]。采用十点评分(-5非常不道德—5非常道德),得分高低表示个体对他人道德评价的强度。在使用前对其进行前测,信效度良好且贴合初中生的实际情况。
2.3 实验设计
采用单因素四水平(自身清洁vs.内群体清洁/外群体清洁vs.无清洁)被试间设计。
首先,随机将被试分到四个实验条件下。在实验条件一(自身清洁组)中请被试用湿纸巾擦拭双手并计时30s。在实验条件二和三(内外群体组)中首先对被试进行随机分组,然后让两组进行传话小游戏(例如:妈妈赶马马慢妈妈骂马)以激发个体的内群体和外群体感,从获胜组中挑选两个人领取湿巾擦手30s,内/外群体成员观看其擦手。在实验条件四(控制组)中让被试观看湿巾的外包装和说明书30s。最后填写问卷。实验完成后,采访被试认为我们在干什么(实验目的)并致谢离开。实验流程见图1。
3 研究结果
数据收集后,对数据进行筛选,将不符合实验要求的数据予以剔除,共五份,将剩余的有效数据通过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3.1 清洁启动类型和产品评定效果
以清洁启动类型为自变量,湿巾干净程度和需求度为因变量做描述性统计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实验结果如表1。表1显示,自我清洁组认为湿纸巾的干净程度和需求度的分数高于其他类型的清洁群体;无清洁组认为湿纸巾的干净程度和需求度低于其他类型的清洁群体;内群体和外群体组的清洁认为湿纸巾的干净度和需求度之间大致相同。
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2。如表2所示,不同清洁启动群体下湿纸巾干净程度和需求度均存在极其显著差异(F=8.37,P<0.01;F=5.93,P<0.01),之后进行多重比较结果发现,除了内群体和外群体的清洁启动在干净度和需求度上没有显著差异以及内群体和自我的清洁启动在干净度上无显著差异之外,其他清洁启动群体(内群体清洁vs自我清洁;内群体清洁vs无清洁;外群体清洁vs自我清洁;外群体清洁vs无清洁;自我清洁vs无清洁)之间均达到了显著差异。因此,清洁启动基本有效。
3.2 清洁启动类型和道德判断的描述统计
以不同类型的清洁启动为自变量,道德判断分数为因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结果见表3。如表3显示,无清洁组得分最低(M±SD=-1.14±1.50),外群体清洁组得分最高(M±SD=-2.50±1.40),自我清洁组得分稍低,内群体清洁组得分与外群体之间大致相同。
3.3 清洁启动类型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以不同类型清洁启动为自变量,道德判断分数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见表4。如表4所示,不同清洁启动类型下的道德判断分数之间差异极其显著(F=4.44,p<0.01)。
如表5多重比较结果显示,自我清洁启动组和内群体启动组以及外群体清洁启动组之间道德判断差异显著;无清洁组和内群体清洁组以及外群体清洁组之间差异显著;内群体清洁启动组和外群体清洁启动组以及无清洁和自我清洁启动组之间道德判断差异均不显著。
4 讨论
4.1 清洁启动效果评析
本研究采用个体的直接感知的方式——擦手30s这种启动群体来启动个体的清洁[19]。结果显示,被试的清洁启动大体上达到了让人满意的效果。描述性统计以及方差分析结果显示我们实验操纵的成功,清洁启动效果良好。但是与我们预想的结果有所不同,內群体清洁和自我清洁、外群体清洁之间差异不显著;自我清洁和外群体清洁之间差异显著。研究者认为,出现此结果主要是因为,内群体属于自我中比较亲密的个体但又不属于自我,即还有他人的一部分,一个游戏小组里面的同伴能够建立起罗为亲密的关系,所以一定程度上来说观看内群体成员进行清洁被试比外群体被试感知力深,但是这种深度只是一种相对的深度,再亲密的个体也会有所差异即有属于他人的一部分,所以内群体清洁和自我清洁、外群体清洁之间差异不显著,自我清洁和外群体清洁之间差异显著。由此可以看出,内群体成员属于一个很特殊的群体,他即不属于自我也不属于他人,即介于两者之间。清洁启动效果最好的还属于自我清洁,同时我们也需要特别关注内外群体在清洁过程中所起到的特殊的作用。
4.2 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
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效果一直以来都存在很大的争议[20]。本研究在此基础上,控制了情绪对道德判断的影响。另外,由于本实验研究是以初中生为被试,因此很多研究者怀疑初中生道德发展水平是否适合。经过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观以及前测发现,初中生已经具备自己的道德判断标准而且均能够从道德两难故事中权衡出自己认为最佳的答案。经过实验研究我们发现:与自我清洁组相比,内群体成员和外群体成员均对他人的道德判断比较严格。
出现此结果与许多国内学者结果不太相同,但是与Schnall[9]所得结果不谋而合。作者认为,主要由于初中生正处于道德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道德的界限还不是很清晰,更加容易原谅他人的行为。当自我清洁启动之后,他们自身感觉到自己双手很干净,自身干净的感觉不自觉地泛化到他人的身上,心怀一颗舒畅开阔的心情,由此也更加愿意宽恕和原谅他人的不道德行为,相应的道德判断也更加的宽松;对于观看他人清洁的内群体和外群体而言,他们自己的双手没有得到清洁,只是观看了他人的清洁,所以在做关于他人的道德判断问卷时,把已经清洁过的他人和道德故事中的他人融合在一起,认为他人现在应该是处于很干净的状态竟然做出如此不道德的事情,导致了内群体和外群体成员对他人的道德判断更为严格。
对中学生而言,自我整洁会让其愿意宽恕他人,原谅他人的不道德行为。外群体和内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让个体对他人行为判断得更加严格。自我和他人的双重作用下,可以使中学生由此而养成一个正确的道德观,同时也能给犯过错误的同伴们一些重新改过的机会。因此,家长和学校应该共同努力,培养学生经常自我清洁的习惯,给学生创造一个干净整洁的环境,以给后一代营造一个正确的良好的社会风气和氛围,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4.3 不足和展望
在该实验过程中,虽然通过三局的传话游戏来激发个体的内外群体感,但是并未测量个体激发的效果,因此这可能是导致内外群体之间差异不显著的原因,未来的研究可以通过其他方式来划分个体的群体并通过问卷或其他方式来检验内外群体激发的效果。另外,本研究考察了初中生这一被试群体,发现与以往的结果存在明显的差异,未来的研究可以更多地关注到特殊群体,例如法官、律师、监狱里面的犯罪人员等群体所产生的影响[19]。
5 结论
本研究通过实验来探究清洁启动的不同群体对他人道德判断的影响,结论如下:
(1)清洁启动的不同类型在产品评定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内群体清洁和自我清洁、外群体清洁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内群体清洁的效果位于两者之间。
(2)清洁启动的不同群体在道德判断上存在显著差异,内群体清洁和外群体清洁均对他人的道德判断更加的严格,而自我清洁则对他人的道德判断更加的宽松。
——————————
参考文献:
〔1〕郑皓元,叶浩生,苏得权.有关具身认知的三种理论模型[J].心理学探新,2017,37(03):195-199.
〔2〕杨立昊,许远理.具身认知与具身情绪[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2(02):33-38.
〔3〕张凤华,叶红燕.“洗”出来的效应: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作用方向不同的影响因素探析[J].心理科学,2016,39(05):1236-1241.
〔4〕张灿,李莹.道德纯洁性隐喻的具身效应:清洁启动方式对道德判断的影响[A].中国心理学会.第二十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心理学与国民心理健康摘要集[C].中国心理学会:中国心理学会,2017.2.
〔5〕陈潇,江琦,侯敏,等.具身道德:道德心理学研究的新取向[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4,30(06):664-672.
〔6〕叶红燕,张凤华.从具身视角看道德判断[J].心理科学进展,2015,23(08):1480-1488.
〔7〕陶欣蕾.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自我与他人的差异[D]. 开封: 河南大学,2018.
〔8〕Zhong C B, Liljenquist K. Washing away your sins: Threatened morality and physical cleansing[J]. Science, 2006, 313(5792): 1451-1452.
〔9〕Schnall S, Benton J, Harvey S. With a clean conscience: Cleanliness reduces the severity of moral judgments[J].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08, 19(12): 1219-1222.
〔10〕Zhong C B, Strejcek B, Sivanathan N. A clean self can render harsh moral judgment[J].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10, 46(05):859-862.
〔11〕Huang J L. Does cleanliness influence moral judgments?Response effort moderates the effect of cleanliness priming on moral judgments[J].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2014(05): 1276.
〔12〕郭瑞.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长沙: 湖南师范大学,2014.
〔13〕Schnall S, Haidt J, Clore G L, et al. Disgust as embodied moral judgment[J].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008, 34(08): 1096-1109.
〔14〕吕倩.情绪区分能力、厌恶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福州: 福建师范大学,2017.
〔15〕吴宝沛,张雷.厌恶与道德判断的关系[J].心理科学进展,2012,20(02):309-316.
〔16〕謝熹瑶,罗跃嘉.道德判断中的情绪因素——从认知神经科学的角度进行探讨[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06):1250-1256.
〔17〕YAN S C. Physical cleanliness and morality[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1, 19(08): 1242-1248.
〔18〕颜志雄,燕良轼,范伟等.身体清洁启动后道德纯洁词加工的时间特征:来自ERPs的证据[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4,12(05):609-615.
〔19〕叶红燕.“洗”出来的效应:清洁启动对道德判断的影响[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6.
〔20〕张娣.具身认知理论研究述评[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8,37(03):11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