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效果

2021-07-06孟祥莹

婚育与健康 2021年5期
关键词:基础护理鼻内镜围手术期护理

孟祥莹

【摘要】目的:分析針对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接诊的50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患者予以研究,按照给予护理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每组25侧,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采用基础护理及围手术期护理,比较两组护理疗效、疼痛评分。结果:护理疗效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疼痛评分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护理主要对患者在手术期间的病情情况给予高度关注,运用于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中,可达到最佳手术效果,确保患者在围手术期安全性,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认同度。

【关键词】鼻内镜:鼻中隔偏曲矫正;围手术期护理:基础护理

鼻中隔偏曲主要指鼻中隔偏向侧面、存在局部突起情况,对鼻腔功能造成极大的障碍。按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该疾病发病率约为17%左右,并且男性略多于女性。在患病后,患者的症状与鼻中隔偏曲程度、类型、位置有密切的关系,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头痛、鼻出血等,同时还可能伴随鼻窦炎、耳鸣等症状,对患者的正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影响。目前伴随医疗技术不断地发展,鼻内镜在临床上运用率不断升高,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具有较明显的优势性,其对患者鼻腔造成伤害较小,安全性高;但是由于手术必然会对患者产生影响,因此给予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就围手术期护理的疗效进行分析,内容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2月至2021年2月接诊的50例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患者予以研究,按照给予护理方式不同将所有患者均分为两组,每组25例,对照组及观察组分别采用基础护理及围手术期护理。观察组,男15例,女10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54±1.46)岁,主要包括软骨部偏曲8例、骨部偏曲13例、混合性偏曲4例;对照组,男14例,女11例,年龄20~65岁,平均年龄(42.58±1.41)岁,主要包括软骨部偏曲7例、骨部偏曲12例、混合性偏曲6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对本研究进行详细了解后,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②所有患者年龄均超过20岁;③自身不存在传染疾病患者。

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完整者;②存在严重认知异常且无法配合医护人员护理工作的患者。

1.2方法

1.2.1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方式,涉及护理内容包括: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规范医护人员护理操作,告知患者及家属在术前、术中、术后注意事项等,提高其对手术治疗方式的认识。

1.2.2观察组则选择围手术期护理,涉及护理步骤如下:(1)术前护理①术前健康宣教:在患者入院进行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以热情的态度接待患者,了解患者的发病时间、症状、持续时间等,同时为患者介绍该疾病主治医生,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进行了解。由于不了解疾病、治疗方式等,家属及患者会产生疑惑,因此医护人员需要针对患者实际病情、年龄、认知等情况,为患者选择更合理的健康宣教方式,为年龄较小且认知程度较高患者分发疾病宣传册、播放疾病宣传视频,从而提高患者对疾病的了解度;对于年龄稍大且认知度较差的患者,则需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面对面交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述,便于患者对疾病有更全面的了解。②病情评估:在确定对患者选择手术治疗时,医护人员需要提前对患者的身体状况进行评估,检查患者的脏器器官是否存在感染情况,同时确定患者是否能够进行手术治疗,判断是否存在手术禁忌证,对患者的体重、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记录,确定手术前用药、失血量、失液量等计算与补充的最佳剂量。术前1d对患者进行鼻腔清洗,并且在术前进行常规禁食、禁饮,同时给予患者适量抗生素进行治疗。③心理护理:由于处于未知状态下,患者对于手术的了解度较低,因此可能会产生恐惧、担忧等情绪,影响患者手术治疗配合度。医护人员需要针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患者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随后采取更具个性化的情绪疏导方式进行治疗。若患者过度担心手术治疗效果,医护人员则需要为患者介绍手术成功案例,从而提高患者对于手术治疗的自信心。若患者担心手术给家庭带来极大心理负担,医护人员则需要告知家属,切忌在患者面前提及关于“费用”等字眼,以免影响患者的情绪状态。最终目的是让患者保持最佳积极状态接受治疗。(2)术中护理:在手术展开时,医护人员需要详细地对患者的手腕带、病历信息进行核对,确定信息无误后告知主刀医生;提前准备好手术所需的各药品、鼻内镜等器械,检查各设备仪器是否能正常运转,确保患者手术能够顺利地完成。在手术期间,对患者的各项指标进行详细的监测,以免手术期间出现异常情况,确保患者治疗安全性。(3)术后护理:①病情观察:在术后对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指标进行监测,在患者意识尚未恢复时,协助患者行去枕仰卧位,并且将其头部偏向侧面,便于分泌物正常流出;在术后24h内是最容易出现出血情况的时间段,因此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鼻腔内出血情况进行检查,及时地对其出血情况进行处理。若存在出血情况时,告知患者缓慢地将血液吐出,并且尽量避免进行频繁吞咽动作。同时医护人员需要对患者的额、颈部进行冷敷,利于提高血管收缩速度。②饮食干预:在手术当天,可适当地给予患者流质性食物,在术后3d后可适当地给予患者高热量、蛋白质及维生素均丰富的半流质食物,逐渐过渡到正常食物,告知患者需养成少食多餐、细嚼慢咽的习惯。在进餐后需要及时地对患者口腔进行清理,确保口腔保持干净、整洁状态。③疼痛护理:若患者在术后出现疼痛情况,则可采用冷敷的方式进行缓解,或者在日常生活中则告知家属与患者进行交流与沟通,采用注意力转移方式让患者的疼痛感得到缓解。④并发症护理: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观察,观察是否存在失明、视野模糊、结膜充血情况,一旦出现则需要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处理。

1.3效果判定

(1)比较两组护理疗效,显效:鼻中隔偏曲基本缓解,下鼻甲存在輕度肿胀情况且鼻腔分泌物能够留在鼻内;有效:鼻中隔偏曲矫正效果较好,少量鼻腔分泌物流出;无效:鼻中隔偏曲未矫正,鼻腔分泌物大量流出。(2)比较两组疼痛评分,主要采用VAS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患者疼痛程度进行评价,分数越高说明疼痛程度越强烈。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表示,进行X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进行f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比较两组护理疗效

护理疗效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比较两组疼痛评分

护理前两组疼痛评分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讨论

鼻中隔偏曲矫正手术是临床上运用率较高的手术方式之一,能够对患者的症状起到积极改善作用。由于鼻中隔位置具有特殊性,在手术治疗后需要将明胶海绵置入,从而达到较好的止血效果,但是由于海绵、纱布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剧烈的不适感、疼痛感,因此对其病情恢复造成极大的影响。常规护理主要将患者病情恢复情况、治疗疗效作为护理质量评价标准,但是为关注到患者在护理期间的情绪变化情况,从而造成患者在围术期会产生较严重的负性情绪,给患者带来剧烈的疼痛感,造成护理及治疗工作无法顺利展开。

围手术期护理则将患者作为护理的主体与重点,从患者入院起作为护理展开时间起点,结合患者手术前心理状态、身体检查情况等,为患者采取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从而舒缓患者的负性情绪,让患者保持最佳情绪状态接受治疗。在手术期间时刻注意患者的生命体征指标变化情况,确保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安全性。术后对患者的病情恢复、饮食、生活等方面展开护理,为患者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采取针对性措施让患者的疼痛感得到有效的缓解。与常规护理比较,围手术期护理更具科学性、整体性,能够更加全面地关注到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及情绪状态情况,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增强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度。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疗效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对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后,能够达到较好的手术治疗效果,对患者的病情恢复具有积极意义;护理前两组疼痛评分差异较小(P>0.05),干预后疼痛评分比较,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围术期护理的运用,通过医护人员对患者采取的针对性疼痛缓解措施,从而减轻患者的疼痛感,利于提升患者护理舒适度。

综上,对于鼻内镜下鼻中隔偏曲矫正患者采用围手术期护理干预后,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感,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基础护理鼻内镜围手术期护理
综合护理干预在脑出血患者微创钻颅血肿清除术中的应用分析
鼻内镜鼻前庭囊肿手术疗效分析
支撑喉镜联合鼻内镜下射频治疗会厌囊肿疗效观察
临床基础护理落实现状调查分析与策略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