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王匡 做演员让我有机会体验不同的人生

2021-07-06郭嘉

时尚北京 2021年6期
关键词:脑海话剧尝试

郭嘉

和王匡的采访定在了下午两点,按照约定时间打电话过去:“喂,你好!”一个略微慵懒的声音从电话另一边传过来。“嗨,你好!”起初的短暂寒暄过后,他接了一杯水,似乎是在暗示我,他已经准备好接受我的提问了。

“《脑海深处》让我感受到了什么是一部真正的医疗剧,而‘岱一山让我体验到了作为一名医生的艰辛,以及他背后所要承担的责任。”

最近在网上热播的剧《脑海深处》引起了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主打行业医疗剧,可以说是中国近年来极其少见的一部真正的职业剧。《脑海深处》中的很多故事都取材于真实案例,在推进剧情的同时也进行着医疗科普。每一集的片尾更是邀请业内大咖出镜,向观众传递更专业的医学知识。

而作为这部剧的双男主之一,王匡所饰演的角色“岱一山”是一位出色的神经外科医生,海归博士后,专业技术过硬。对于“岱一山”,王匡坦言这个角色太有难度了。“如果不是剧本吸引我,我觉得自己很难有勇气去挑战。”

“其实在我的印象里,医生一直都是看似很近,却离我们很远的一个群体,读书都要读七八年,甚至十年。硕士是基础,博士是标配。”但是当王匡真正要去演绎一名医生时,在了解他们的过程中,他发现其实医生也和普通人一样,有血有肉,有懦弱有坚强,也要面对种种选择。“但是作为医生最大的不同是,他们每天面临的都是生与死的考验,他们的一句话,甚至一个判断,都会引导着病情的走向,引发不同的结果,而每一个结果都牵动着一条生命和一整个家庭。”

不同于以往的医疗剧,王匡觉得《脑海深处》它的專业性是硬核,节奏也更加紧实有力。拍摄时,很多戏份都要求台词的节奏和手上的动作保持高度一致。而大量专业术语的叠加,语速和快节奏的操作也曾让他一度“十分混乱”。“死记硬背呈现出来的效果会与人物不符,所以必须要非常熟悉并且熟练整个过程。”

为了完成好这个角色,开拍之前王匡深入到医院学习。“我们跟实习生一样,跟着一名指导医生,去做观察、了解、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观看大量的病例、手术,包括去手术室里观看真实的手术操作过程,然后听医生们的讲解。”采访时王匡回忆到,第一次进手术室观摩的时候,看着眼前的“画面”,有点血腥,也有点奇幻,“那种感觉我真的形容不出来”。从最初的好奇、不知所云,到慢慢找到做医生的感觉,王匡开始把自己当作医生看待,融入角色当中。

王匡说原以为作为医生最大的挑战是医疗常识等那些专业上的知识,可真正了解之后他发现体力才是对于医生来说最大的挑战。“因为一台神经外科手术至少是在6-8个小时之间,甚至更长。在手术期间通常要保持一个姿势,对于一般人来说身体真的承受不了,但对于医生来说却是家常便饭。”

虽然拍摄的过程很繁复、很艰难,但王匡坦言自己很欣慰并没有因为实际困难而放弃饰演。“越到最后,我越发觉得这是一件极其幸运的事,因为在看完剧本之后,我觉得《脑海深处》它会成为国内医疗剧的一个新门槛、一个新标杆。在以往的医疗剧里面,医疗仅仅是一个元素、一个概念,但是《脑海深处》这部剧是真正地把医疗放在剧的核心位置再去讨论,不仅讨论医和患,也在讨论医生的思考、生活与生存的话题,我觉得这个是前所未有的。”

“表演是一个既可以让你加速思考,也可以让你的生命延长的职业。从事表演多年,我觉得自己仍然是个孩子,会兴奋,会珍惜这份兴奋。同时,更会使用这份兴奋。”

在学习表演之前,生长在音乐世家的王匡,不出意外地像父亲一样拉起了大提琴。但即便拿到再多的国内外的专业奖项,在他看来也不如父亲的一句赞扬,或是眼神流露出的欣慰更让他觉得开心和值得。之所以没有在音乐领域里持续下去,他坦言是因为父亲希望他可以自由选择想去尝试的生活,毕竟大提琴这件事他已经做到了。而在王匡看来,相比成为一个音乐家,他也在用行动告诉家人,他的选择都是以家人为出发点。

“我觉得音乐、表演或者导演,这些行业在艺术领域里面是没有明显的界限的。如果我喜欢,我可以做音乐,当然我也可以在表演、导演、编剧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其实不管是什么对于我来说都是一次尝试,只要我喜欢,还会有第二次,甚至更多的尝试。”

王匡喜欢尝试,更热衷挑战。这让他在高中时期即便手握保送名额仍选择去中戏试试,考一下表演和导演专业。“我觉得未来考音乐学院是我人生短期的一个体验,但我想看看自己有没有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那段考学经历,王匡回忆道:“前两试的时候,说实话我没什么感觉。但是到三试我确实有点懵,没想到自己能走到这里。当时上台表演了一出我事先准备的作品,演完之后我记得老师跟我说,‘孩子赶紧把衣服穿上,你的脑袋都冒烟了。因为我演得太过投入,热血沸腾,满头大汗。”说完王匡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他说这是自己第一次有印象而完整地在台上表演,也因此在表演这条路上再也停不下来。

出道至今,王匡在舞台剧和影视剧中都有着很好的表现,比如舞台剧《潜在的支出》,更是让他荣获了亚洲戏剧教育研究国际论坛暨第一届亚洲戏剧院校大学生戏剧节优秀表演奖。对于荣誉,王匡觉得那只是对他阶段性的表演的一个肯定而已,并不能代表什么,作为演员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在你出演过的影视作品里面你有没有最喜欢的角色呢?”采访时我问道。

“岱一山。”王匡不假思索地说道。“因为看了很多剧本之后,我发现有些剧本讨论的话题是有局限的,这个作品的生命力,它想表达的意图却是非常的清晰有力。《脑海深处》的格局很难形容,不仅让你觉得是在讨论人物和角色,更多的是在讨论关于一个职业和一个国家的关系。它的大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而它的小又让你觉得如此真实又尖锐。”

如今的王匡越来越热爱表演,他珍惜每一次表演的机会,在他看来做演员最大的快乐是可以演绎不同的人物,得到大家的认可。他说:“作为一名演员要塑造不同的人物,你就可以通过塑造人物来了解很多人的特点,因为作为一个普通人,‘他就是自己,不会去想塑造别人。但是演员除了自己以外,还要在戏中扮演不同的人,这就是作为演员最大的乐趣。当然如果你所扮演的角色能被大众认可,那就是更快乐的事情了。”

对于王匡来说,舞台给了他足够的空间,荧幕让他得到永恒的信心。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在影视这条道路上王匡一定会给大家带去更多的精彩和惊喜。

《时尚北京》专访王匡

《时尚北京》:从进入这个行业一直到现在,你觉得表演让你感触最深的是什么?

王匡:有机会去尝试不同的人生。除此之外还有演员这个职业的被动性,就是大多数时候是在被挑选的,但是这种被挑选只是存在于演员职业属性里面。而对演员来讲,在生活里面,在不用上台,不用面对镜头的时候,你可以有更多的选择和规划,可以尝试不同的东西,为你的职业做准备,为你的生活去做更多的选项。

《时尚北京》:希望自己成为一个怎样的演员呢?

王匡:现在来讲我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规划,不知道自己能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也不想给自己设定一个目标,还是顺其自然吧。

《时尚北京》:那对于表演方面,你会用怎样的方式去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呢?

王匡:投入生活,用最真实的力道去回应生活给你的设定。尽可能让生活變得更简单、更直接。我觉得这对表演者或者表演专业的人来讲是最重要的一部分。还有一点很重要,就是不断地接触生活,不断地了解、挖掘、更新自己,然后把这些感受保留下来,并在适合的角色里面释放。

《时尚北京》:对于话剧你如何看待呢?

王匡:我觉得影视剧演员和话剧演员是同一个专业不同的技术层面。但是我认为他们相同的地方都是在镜头前和舞台上去燃烧、去释放。虽然说话剧临场发挥得更多一些,但是影视剧也是如此。我认为好的艺术作品里面都应该有生命力。

《时尚北京》:如果还有机会的话,你还会继续出演话剧吗?

王匡:当然一定会,没有机会也要创造机会。

《时尚北京》:你觉得站在舞台上的感觉是怎样的,跟面对摄影机、镜头相比的话。

王匡:其实会让你有点紧张,而这种紧张恰好会让人兴奋,兴奋得恰到好处,会激发你的表演、创作和创造能力。我觉得那一刻很奇妙。

《时尚北京》:与影视剧相比的话,你觉得话剧它的独特之处在哪里呢?

王匡:在表现的过程,你会觉得自己更真实、更完整。

猜你喜欢

脑海话剧尝试
话剧《坦先生》
刘家瑞:像一道闪电
再试试看
一次惊险的尝试
话剧《二月》海报
尝试
现代话剧繁荣时期(一)(1935-1937)
穿越时空的设问——观看话剧《这是最后的斗争》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