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两弹一星”精神铸魂育人

2021-07-06吕潇俭

党的生活·青海 2021年6期
关键词:两弹一星学史基地

吕潇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两彈一星”精神激励和鼓舞了几代人,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一直以来,“两弹一星”精神作为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重要党史素材,在高校教育教学尤其是思政课教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和育人价值。在全党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之际,作为育人者,应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功能,大力传承和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将铸魂育人工作不断引向深入。

“两弹一星”精神,是奋斗者倾力开创的精神

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原子城)位于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金银滩草原。从1957年经中共中央政治局批准建设,到1995年退役,历经39载的非凡奋斗和艰苦前行,为我国“两弹”研制树立了一座丰碑,铸就了不朽的精神高地。1996年9月被青海省委、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5年11月被中央文明委正式确定为第三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历史告诉我们,金银滩被历史选择,也终究成就了一段非凡奋斗史,这一奋斗史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谱写的一部反核垄断、反核讹诈的战略斗争史、一部我国原子能事业从无到有的艰难创业史,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历程殊为不易,成就殊为不易。

为了使命,草原蝶变成基地。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世界局势动荡,我国一度受到了美国的核威胁,核武器成为大国博弈的重点领域。1955年1月15日下午,毛泽东同志主持召开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我国要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从此,我国开始了研制核武器的历史征程。1956年4月25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主持召开的各省市自治区党委书记参加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指出,“国防不可不有。我们现在已经比过去强,以后还要比现在强,不但要有更多的飞机和大炮,而且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家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1958年6月16日,毛泽东同志在中南海第二次同中国十位驻外大使和即将出任驻外大使的郝汀谈话指出,“我们要有战争的准备,五年出原子弹,十年出氢弹。”在同年6月2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军委扩大会议上,毛泽东同志强调,“还有那个原子弹,听说就这么大一个东西,没有那个东西,人家就说你不算数,那么好,我们就搞一点。搞一点原子弹、氢弹,什么洲际导弹,我看十年工夫完全可能的。”自此,金银滩成为核武器研制基地的摇篮。

历尽磨难,基地砥砺为高地。任何成就的取得都是历尽磨难取得的。从1957年10月开始,历经初选比较、重点勘察、对比定点三个阶段后,1958年7月正式批准在青海省海晏县建设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从1957年10月开始筹建至1965年6月基本建成,8年时间里基地创建一度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其间,1960年苏联单方面毁约撤走专家,又恰逢我国三年自然灾害,物资严重匮乏。面对严峻的形势和巨大的困难,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精神,第二机械工业部于1960年8月发出“为在我国原子能事业中彻底实行自力更生方针而斗争”的电报指示,要求全体职工要坚决响应党中央“奋发图强、自力更生”的号召,从思想、组织、工作方法来个大转变。电报强调指出,只要我们充分自觉地组织好这样一个转变,我们就一定能够有效地克服各种困难,就一定能够缩短这个由不能独立掌握到完全独立掌握的过程。这一时期,虽遇挫折,但党中央研制原子弹的决心坚如磐石,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上下积极支援下,基地最终建成。今天,“再难也要搞原子弹”的铮铮誓言依然响彻在这片苍莽高地上。

横空出世,高地熔铸起丰碑。多难兴邦。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共中央、国务院的贺电指出,“这次成功的实验,标志着我国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对美帝国主义核垄断、核讹诈的政策是一个有力的打击,对全世界一切爱好和平的人民是一个极大的鼓舞。”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成功。从第一颗原子弹核爆炸试验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我国仅用了两年零八个月的时间,实属世界之最。苦难造就精神,金银滩不仅孕育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第一颗氢弹,而且熔铸了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正如周恩来同志所说,“二二一厂是中国人民利益所在,也是世界人民利益所在。”

“两弹一星”精神,是育人者必须庚续的基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学习“两弹一星”奋斗史,就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做到学史明理、学史增信、学史崇德、学史力行。

坚持学史明理。我国的原子能事业从一开始就是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科学推进的。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碑文中写道,“一九五八年,在以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为首的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决策和领导下,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创建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试验和生产基地——二二一厂。”通过学习“两弹一星”奋斗史,深刻认识到坚持党的领导是党和国家的根本所在、命脉所在,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利益所在、幸福所在,是中华民族的命运所系。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坚定理想信念,提高政治站位,砥砺政治品格,加强自我党性锻炼,毕生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深学细悟笃行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争当新时代的建设者,用实际行动学史明理。

坚持学史增信。研制“两弹一星”,是党中央洞察把握世界大势,立足时局作出的一项事关我国发展和安全的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英明伟大决策,这一决策顺应了世界发展大势,提高了我们党、我们国家应对风险、迎接挑战的能力和水平。毛泽东同志在1955年1月15日召开的中共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会上指出,“这件事总是要抓的。现在到时候了,该抓了。只要排上日程,认真抓一下,一定可以搞起来。”“我们只要有人,又有资源,什么奇迹都能创造出来”。我国原子能事业从无到有,有力诠释了这样一个真理,那就是“一百年来,不管形势和任务如何变化,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惊涛骇浪,我们党都始终把握历史主动、锚定奋斗目标,沿着正确方向坚定前行”。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树立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把自身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之中,以青春之我、青春之奋斗,满腔热忱投入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爱惜这份职业,练好基本功,专心、守职、尽责,肩负起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用实际行动学史增信。

坚持学史崇德。伟大事业产生伟大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也不例外,它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221基地广大科技工作者、干部和职工,发扬革命精神,历经“集结队伍、创业建厂,会战攻关、突破‘两弹,排除干扰、曲折前进,医治创伤、批量生产,保军转民、开拓新路,销号撤厂、调整转移”六个重要阶段,开创了前无古人的事业,铸就了“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的“两弹一星”精神。真正的爱国者,就应像以“两弹一星”元勋为代表的老一辈科学家一样,一辈子以实际行动来诠释自己的忠贞爱国情、强烈报国志。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赓续精神血脉,执着于教书育人,坚持德高为师、身正为范,踏踏实实修好品德,持之以恒修好专业,力争成为有大爱大德大情怀的人,用实际行动学史崇德。

坚持学史力行。在那个决定国家命运的时刻,党中央一声号令,一大批中国科学家义无反顾、隐姓埋名来到221基地,以身许国,甚至献出宝贵生命。在我国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纪念碑碑文中这样写道,“三十多年来,广大科技工作者、工人、干部、牧工、家属和人民解放军、警卫部队指职战员,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专委的统帅和指挥下,在全国和青海各族人民的大力协同下,在这块一千一百七十平方公里的神秘禁区内,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拼搏,勇攀高峰,攻克下了原子弹、氢弹的尖端科学技术难关,成功地进行了十六次核试验,实现了武器化过程,生产出多种型号战略核武器装备部队,壮了国威、壮了军威。这一壮丽事业是几代人连续奋斗的结晶,多少人为之贡献了青春年华,有的献出了宝贵生命,党和人民不会忘记,共和国不会忘记。”传承“两弹一星”精神,就是要深刻感悟这一精神蕴含的极为厚重的家国情怀,时刻铭记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老一辈革命者,永远禮赞为研制“两弹一星”默默奉献的科学家、工人、战士和牧民,向他们看齐,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言行如一、表里如一,在担当中历练,在历练中成长,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作出新成绩,用实际行动学史力行。

“两弹一星”精神,是育人者传道授业的大课

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两弹一星”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教育作为传承“两弹一星”精神的有力途径,作为育人者,在传道授业过程中,应加强党史知识积累,讲好“四史”,深入挖掘“两弹一星”精神的育人功能,更好地教育人、引导人和培塑人。

用“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人。用党史教育学生是高校思政课教学的一条重要途径。“两弹一星”精神作为非常好的党史素材,应依托青海师范大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整合多学科力量,以思政课为重要平台,从中挖掘、提炼出育人的材料和养分,创新讲授方式,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探索“两弹一星”精神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有效途径,讲清楚“两弹一星”精神的源和本,让广大学生真心感悟“两弹一星”精神,尤其是将其蕴含的思想内容体现到高校思政课中,挖掘高校思政课的思想深度,推动新时代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同时,加强“两弹一星”精神等红色资源的挖掘、整合和运用,组织广大学生实地参观青海原子城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近距离将“两弹一星”精神与课堂教学相对接,发挥这一红色资源的特殊效应,突出对红色资源历史内涵和时代价值的解读、阐释,潜移默化将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用“两弹一星”精神引导人。把传承“两弹一星”精神与大力弘扬“五个特别”青藏高原精神、“两路”精神、“人一之我十之”实干精神、“玉树抗震救灾”精神、“新青海精神”有效结合起来,让广大学生切身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创业者、建设者们所具有的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民族自立自强的豪迈之气,不断增进家国情怀,不断加强世界观的改造,树立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引导广大学生修大德、明大理、立大志、行大道,把理想信念、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植入学生心灵深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用“两弹一星”精神培塑人。教育的核心是育人。应加强对广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引领,将“两弹一星”精神传承融入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各环节中,嵌入到青年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全过程中,充分发挥“两弹一星”精神教育人、引导人的作用,让广大学生从“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中坚定信仰和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始终热爱领袖、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自觉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诚实践者,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程中建功立业。

本文系2020年青海社科规划青年项目(批准号:20054)、青海师范大学2020年度“两弹一星”精神研究院科研项目(项目编号:LDYX20s20)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猜你喜欢

两弹一星学史基地
学史力行的“三力”与“三行”
跟着习近平学党史
百年大党再出发
知史力行,打开人大履职新局面
超星二号维修基地
研发“两弹一星”叶剑英和张爱萍心连心
从“两弹一星”到天宫二号
中国“两弹一星”元勋——朱光亚
“两弹一星”的功勋科学家程开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