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洋中医”迪亚拉

2021-07-06尧欣雨徐杨祎

思维与智慧·下半月 2021年6期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医生

尧欣雨 徐杨祎

首位外籍中医博士后

迪亚拉1964年出生在非洲马里的一个医生家庭,爷爷曾是当地的草医,父亲是当地一所医院的院长。20世纪60年代,中国援非医疗队把中医带到了迪亚拉的故乡。毫针、火罐儿等“道具”让少年迪亚拉倍感新奇。迪亚拉说:“或许,那时候心里就埋下了中医的种子吧。”

1984年,迪亚拉从马里医学院全科专业毕业,由马里政府选派到中国深造。到中国之初,他在北京医科大学普外科学习,却渐渐被中医的博大精深所吸引。在他看来,到中国不学中医,十分可惜,于是迪亚拉决定弃“西”从“中”。

随后,迪亚拉来到广州中医药大学系统学习中医,但他却遭遇了大难题。迪亚拉第一次尝到考试不及格的滋味。为了迅速提升自己,迪亚拉不厌其烦地向老师同学请教。为了搞清楚经络和穴位,迪亚拉每天一下课就去实验室,用人体标本练习解剖。为了练习扎针,他手上总是拿着一块毛巾,走到哪儿就扎到哪儿……就这样,迪亚拉终于一步步赶上了中国同学的步伐。

在广州中医药大学读完本科、硕士,迪亚拉又赴成都中医药大学攻读针灸方向的博士学位。现在,他更是成为首位获得中医博士后学位的外国人。

迪亚拉博士毕业后的第一份工作,是在成都一家中医院坐诊。他对着空荡荡的诊室守了三天,终于在第四天,一位患者推开了大门,惊慌地叫了一声就跑出去,“我是来看中医的呀,怎么是老外呢!”迪亚拉追了出去,他说:“我给你扎针,如果没有效果,我不收你一分钱。”就这样,他争取到了第一个病人。迪亚拉细致而熟练,后来,这位患者又带来了自己的朋友,口口相传中,迪亚拉慢慢站稳了脚跟。

扎根云南,致力培养乡村医生

在医院工作几年后,1997年,无国界医生的项目让迪亚拉第一次深入中国偏远乡村。他发现在那里生活的百姓的医疗资源比较差,随后,迪亚拉全心全意投身到培训公益事业,他和当地政府申请,让乡村医生来免费学习。他包揽他们的路费、住宿费、伙食费,毕业之后还送他们三大件(听诊器、血压表、体温表)、工作服、药品和书籍。

20多年来,迪亚拉频繁往返于云南昆明和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长年致力于培养乡村医生,至今已培养出3000多名村医。现在,迪亞拉已经成为当地有名的“迪医生”“迪大夫”。

除了提供医疗援助,迪亚拉竭尽所能为大山里的村民提供方方面面的帮助。村子里饮水困难、不通电、没有公路、缺少公共活动场地……遇到这些问题,他也想办法解决。

现在,迪亚拉把时间分成两半,一半在成都行医,另外一半则坚持在云南做公益项目。扎根中国30余年,迪亚拉不但能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甚至还掌握了粤语以及四川和云南等地的方言。现在的他,不看肤色,已经完全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人了。

一线抗“疫”,愿向全世界推广中医

中国国内新冠疫情暴发不久,迪亚拉就和马里驻华大使馆取得联系,希望他们能够使用中医药进行预防。同时,迪亚拉牵挂着自己的祖国,与自己的中医老师、中医机构等联手,通过马里驻华大使馆分三批向马里捐赠了20多万元人民币的中药和口罩。

2020年年初,迪亚拉还义无反顾地加入一线抗“疫”中,在云南省宜良。

那段时间,医院气氛十分紧张,朋友劝迪亚拉“你一个外国人在家待着多好”,但迪亚拉坚持上一线,“你们要相信中医是一定能战胜疫情的!”迪亚拉说,通过这次疫情,很多人重新认识了中医药的作用。

在宜良的抗“疫”告一段落后,迪亚拉马不停蹄地前往天津参加马里“鲁班工坊”项目。

迪亚拉说,他希望不仅能将中医药带到非洲,还要带给全世界。迪亚拉认为,中医药不只对中国人有效,在全世界也是难得的瑰宝。作为中医药对外传播大使,他希望能够让世界上更多的人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

(阿建摘自《今日中国·中文版》/图 沐阳)

猜你喜欢

中医药大学中医药医生
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肾病二科简介
最美医生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中医药在治疗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应用
《江中中医药大学学报》简介
医生
望着路,不想走
从《中医药法》看直销
中医药立法:不是“管”而是“促”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